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深化对以人为本内涵的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的前提:确立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马克思曾经指出:“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是人”。正是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同时又是作为生产过程中基本力量的劳动群众的历史,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迅速、最为成功的时期,…  相似文献   

2.
张蕴 《理论导刊》2023,(7):114-118
马克思从为全人类谋福利的高度思考正义问题,基于对自由主义正义传统的批判,实现了向以共产主义为价值航标的“人的发展”的正义转向;秉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从“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及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劳动创造中理解“社会发展主体”的正义性。其思想围绕“人”这一“衡量万度之尺度”展开对“实质正义”的追求,蕴含着对人的主体性、实践性和价值目标的思考,彰显了鲜明的人民立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人民立场”正义思想为指引,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以“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坚定不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尊重并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开创“中国之治”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周刚 《学理论》2012,(35):1-2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即人民群众创造了人类历史。毛泽东、邓小平作为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们都强调人民主体地位,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又是价值的主体,是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内在统一。人民群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并且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也是为了不断满足自己的需要,人民群众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理应为人民群众所享。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使人民最终走向共同富裕,他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发展理念。这些发展理念各具时代内涵和特色,体现了对马克思群众观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恰恰相反,正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一向把包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内的生产方式看作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观点是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肯定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伟大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尽管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国家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概念包含着不同的阶级、  相似文献   

5.
李崧 《理论视野》2014,(7):85-86
以群众工作统揽社会管理工作、以群众工作创新统揽社会管理工作创新,构建与社会管理相适应的群众工作新模式新机制,这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构建“社会管理”型的群众工作新模式,为社会管理创新夯实群众基础构建“社会管理”型的群众工作新模式,必须明晰以下三个要点.(一)“社会管理”型的群众工作模式,是建立在执政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平等地位关系基础上的群众工作新模式.在这种群众工作模式中,执政党和人民群众都是群众工作主体,所不同的是,执政党是群众工作的领导主体和引导主体,人民群众是群众工作的实践主体和实现主体;群众工作的功能不再是实现政党的意志和政治权力的意志的“政治控制”,而是要实现人民群众的需要、利益、意志和力量的“社会管理”;群众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群众,实现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维护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基本权利是群众工作的目的;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实践主体、价值主体、利益主体、执政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群众工作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6.
姚爱琴  陈维荣 《学理论》2012,(30):45-46
马克思从社会历史的整体性及其发展的必然性出发,在探究人民群众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实践中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的科学论断,强调人民在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人民历史观"重在"中国化"这一原理。"群众路线"、"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共同富裕、全面发展、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等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人民历史观"渐进性中国化历程。  相似文献   

7.
黎石秋 《民主》2004,(3):4-5
无危则安,无损则全。古往今来,治国兴邦,安全是关键。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国务院日前出台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对严格安全生产市场准入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观念决定出路。全面落实党和政府的这一重大部署,开创新时期安全工作新局面,关键是树立科学的安全观。民安为天人民是安全生产的主体,也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遏制重大事故,是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抓安全生产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树立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大于天的观念。  相似文献   

8.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处于核心位置的概念之一,在马克思看来一切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出现的所有活动都是实践作用的结果。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主要分为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的自身生产这三种,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实践活动,揭示了实践在人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基本原理,始终坚持把人民主体思想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之中。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尊重并发挥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的"主人"主体、历史主体、价值主体、评判主体的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过程和结果受人民监督和检验,将不断满足人民的需要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使发展成果不断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过程受人民监督,发展结果由人民检验。  相似文献   

10.
早在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时,他就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活动的主体"的人民群众观点;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抗争、解放战争以及国民经济建设时期,在马克思群众观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创立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的群众路线;自邓小平组织全国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但坚持了马克思重视人民群众的观点、毛泽东的群众路线,还有所创新和发展,为全面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但是,历史唯物论同时又认为:人民群众是一个具体的政治、经济、历史范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能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  相似文献   

12.
(一)直接生活的生产——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前提和基础唯物史观所赖以出发的现实前提和基础究竟是什么?从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哲学界一直就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种观点认为,除了物质资料生产,还应包括人类自身生产。其实,这两种观点都不够全面。准确地讲,唯物史观所说的人类社会的现实前提和基础,是由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所组成的统一的社会生产,即直接生活的生产。早在唯物史观形成时期,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已经萌发了从家庭和市民社会的统一体中寻找国家产生根源的思想。之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了由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所构成的现实生活生产,是人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的科学原理。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总结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唯物史观研究的新进展,进一步对直接生活生产的原理做了全面、精确的表述,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  相似文献   

13.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蕴含着诸多关于群众史观的思想,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界定,从历史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维度把握人的本质;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提出了实践活动是人民群众与环境辩证关系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改造世界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然通过一场以社会主义为定向的社会革命,才能在自身的实践进程中实现。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实践学说有力地贯彻于中国道路的历史性实践,为这场社会革命确立了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明了现代世界的本质内涵以及世界历史展开的必然方向,将人民群众及其物质实践活动作为历史主体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获得了科学真理性。从哲学理论的原则高度阐明马克思实践观的革命性质及其与中国道路历史性实践的辩证统一,为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变革与历史性成就确立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如同其它社会活动一样,仅仅依靠少数人的智慧和力量,或者个别领导者的主观意志是不行的,而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广泛地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坚定不移地执行群众路线。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的顺利发展。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加就不能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是由劳动者创造的,没有他们的生产活动,其它任何社会活动都不可能进行。因此,人类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正是他们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积累生产经验,才使社会生产力不  相似文献   

16.
米歇尔·亨利第一次将他的生命现象学运用于马克思关于“社会现实”的分析。亨利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一种新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的文本中,现象学最基本的原则“回到事物自身”被亨利解读为“回到个体现实性生命”,所有社会中显示的关系必须还原到个体生命。“社会总体性”还原到纯粹的“个体主体性”是理解马克思社会批判的有力工具。“彻底的主体性”概念是亨利新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马克思的“现实性”应该被理解为个体的主体实践。马克思看到了实践的原初本质:实践恰恰是一种努力的主观体验,简言之即劳动。马克思以“谱系学”开始进行社会批判,这是一种对各种社会结构下的主观现实性的描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海青 《求知》2011,(6):4-6
一、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要求我们党必须以人民的权利与幸福为本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历史主体论或称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相似文献   

18.
“回到马克思”,从学理上讲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法论 :一种是对哲学观念与范畴的“历史学”式解释 ,这就是解释、丰富或者再现马克思思想观点及其连续的形成过程 ;另一种方法是对哲学话语结构的“考古学”式解构 ,也就是一个透视、廓清或重现马克思思想观点生成的“无意识”结构 /谱系及其转换的过程。张一兵同志的近著《回到马克思》可谓采用第二种方法的开拓之作。本文认为 ,张一兵在彻底解构“西马”人本主义解释模式基础上重释马克思的历史主体与历史辩证法概念方面 ,在发现马克思第三种哲学话语上是有着突破性贡献的。但是 ,张一兵对他所发现的马克思“社会历史现象学”的理论视野及其中的历史主体的界定仍然欠缺明晰性与系统性。  相似文献   

19.
正马克思在阐述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关系时指出,社会生活有三个方面: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新的需要的产生以及与种的繁衍相关的家庭。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集中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允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伟大作用,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原动力,是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也是一种执政能力,是一条宝贵的成功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弄清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在改革开放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