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纠正冤案的意义十分重大。冤案纠正后的受益者首先是国家和社会,其次才是无辜者及其家属。国家应承担纠正冤案的首要责任。我们应当思考、呼吁、推动和营造一个有助于使冤案得以昭雪的制度空间。这种制度空间强调的是,以个人权利尤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为根本,靠制度本身的力量来纠正冤案,公开更多的冤案文本,鼓励学者们对其成因和预防等问题的研究,保护新闻媒体对冤案曝光和跟踪监督的权利。因此,需要建立冤案的救济途径,给冤案的平反昭雪以制度上的保障。在西方国家,要纠正错案总是存在很大的阻力,但是,总的说来,法治国家的伸冤机制明显优于中国。现有被告人上诉、申诉、检察院抗诉、法院主动提起再审昭雪冤案的方式之外,应当适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能够主动发现冤案的纠错机制。  相似文献   

2.
冤案是如何发现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正意义上的冤案是终审判决有罪,但实际上被定罪人未实施被认定的罪行的案件。以云南杜培武"故意杀人案"为代表的43个冤案进入再审程序的过程表明,我国刑事冤案的发现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其根本原因在于现行冤案申诉筛选机制没有很好地起到筛选冤案的作用。因此,应该在对国外三种申诉筛选模武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设立独立的申诉案件复查委员会来统一受理、审查和筛选冤案申诉。  相似文献   

3.
通观现代法治国家的做法,可以发现一个共性问题,即从不讳言冤案的存在,纠正冤案会给国家带来好处,使公众恢复对刑事司法制度的信心。采取适当的措施预防冤案的发生,以及在冤案发生后,全力救济当事人会重塑刑事司法的形象,正确认识冤案的最大受益者是国家,其次才是当事人。  相似文献   

4.
使刑事冤案得以昭雪的制度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在任何国家、任何制度下 ,刑事冤案都是不可避免的。冤案并不可怕 ,可怕是没有使冤案得以昭雪的救济途径。事实上 ,救济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无论是“包青天”们的介入 ,还是某种再审程序的启动 ,最终都可归结为法律制度上的解决 ,因为刑事冤案本身就是在这种法律制度中形成的。但是 ,不同法治背景下的法律制度 ,为昭雪刑事冤案所能提供的制度空间却是不同的。在法治比较健全的国度里 ,刑事冤案的纠错渠道比较畅通 ,而在法制环境有待改善的政体下 ,刑事冤案一般很难得到匡正 ,即使是学术层面的研究也会成为事实上的禁区。纠正刑事冤案的首要…  相似文献   

5.
一九五九年,彭德怀同志因为坚持真理而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罢了官。历史很快证明,这纯粹是一件政治冤案。按照我们党的实事求是原则,本应给彭德怀同志平反,恢复名誉。这也是当时党内外极为关心的问题。但事实却是,彭德怀同志的冤案不但没有得到平反,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一伙,反而以“为彭德怀翻案”的罪名,来陷害刘少奇同志和其他党内  相似文献   

6.
《法治与社会》2005,(11):11-11
我们的社会存在大量的冤案已是不争的事实,冤案的不断产生具有某种必然性,是诸多深层次原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但刑讯逼供是导致冤案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立法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古今中外,冤案一直都是刑事司法运作过程中一个挥之不去的缺憾. 一方面,冤案的发生使无辜之人身陷囹圄,精神和肉体备受煎熬,家庭和事业的光明前景化为泡影,甚至个体生命也惨遭戕害;另一方面,一幕幕悲剧的发生不仅暴露出了既存司法体制的弊端也对现有司法制度的"公正合理"性提出质疑.可以说,冤案数量的多寡和性质上的轻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民众是否安全、司法是否文明进步的风向标.因此,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寻究冤案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遏制冤案的蔓延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审判监督程序是指司法机关为了保证法院裁判的公正,使已经发生法律效力但认为确有错误的判决和裁定得以纠正,而特设的一种补救和监督的制度.在冤案被发现后就应及时启动刑事再审程序还无辜者以清白,为其洗刷冤情.然而,由于我国刑事再审制度存在缺陷,致使冤案纠正程序运作不畅,不利于对无辜者的人权保障,亟待加以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社会存在大量的冤案已是不争的事实,冤案的不断产生具有某种必然性,是诸多深层次原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但刑讯逼供是导致冤案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立法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冤案》析     
《冤案赔偿法刍议》一文(朱建华《法学杂志》1986年第3期)对“冤案”的概念和定义,及其主体、对象诸概念的解释,值得商榷。该文说:“冤案是指国家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由于处分不当,使无辜公民受到刑事追究的案件。因此,冤案的主体只能是公检法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文中“冤案”的概念把案名和主体对立起来,把受“冤”的对象当作本案的主体,这是一个与立法原则相违背的颠倒,必须予以修正。我认为,“行政侵权赔偿案”这一概念,把案名和主体统一起来,又将该案按诉讼法分类原则划入行政诉讼范围之内,似比“冤案”这一慨念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1.
吕娟 《法律与生活》2010,(20):10-14
比赵作海、王子发与鹿邑5农民幸运的是,来自河南省高院的审查与监督使王业文案的转机提前于真凶出现。但此后。公检法机关特殊的处理程序。并没有使案件进入冤案昭雪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严防冤案若干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冤案是指已生效的栽判对无罪者判定为有罪的案件。冤案是最大的司法不公。冤案难以避免,但不能以此为借口而不加严防。为此,必须杜绝刑讯逼供,保证辩护权的充分行使,运用证据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坚持疑罪从无原则,正确处理三机关关系,确保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相似文献   

13.
林岚 《政府法制》2011,(33):44-46
105年前,法国著名反犹太案件“德雷福斯冤案”的主角——法国军官阿尔弗勒德·德雷福斯终被法国最高法院判定无罪。这起跨世纪冤案不但促使人们深省:在民愤和强权面前,本应以程序保障权利的司法,为何如此轻易地被扭曲?还促使法国作家左拉为德雷福斯控诉申冤,“知识分子”一词由此诞生。  相似文献   

14.
《法治与社会》2005,(11):8-8
近年来,冤案不绝于耳,此起彼伏.据报道几乎每起案件都有律师辩护,但令人费解的是,一件件冤案还是成了铁案,颇让人诧异。  相似文献   

15.
陈杰  秦洁 《法制与社会》2013,(29):47-48
弗兰西斯·培根说:“一次错误的判决,有甚于十次犯罪,因为犯罪污染的是水流,而错误的判决污染的却是水源。”反观历史冤案,可以总结出一个共性,那就是虽然造成冤案的诸多因素早已显现出来,但蒙冤者伸冤的历程却依然曲折漫长。司法被称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冤案却成为司法正义的伤1:7。如何从制度建设上有效预防冤案的发生,并在冤案发生后得到及时纠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对于姜长河的冤案,石景山区人民法院的同志没有一推了事,而是满腔热情地接受了下来,并且想方设法,积极奔走,终于使这起冤案得到昭雪,政策得到了落实。  相似文献   

17.
近年,我国媒体披露了一系列震惊全国的刑事冤案,这些冤案在罪刑分布、被告人的社会构成、律师辩护、侦破方式、空间分布以及得以纠正的原因方面都呈现出惊人的规律性。导致冤案出现的原因非常复杂,刑讯逼供、违法取证、忽视科技手段的运用、对无罪证据视而不见、轻视律师辩护、有罪推定是导致冤案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冤案所反映的片面追求破案率、检察机关和法院办案时难以保持独立、对案件的处理过分迁就社会舆论和被害人压力、公检法三机关过分重视相互配合而轻视相互制约、司法经费不足、对错案责任的规定过于严格等问题值得深刻反思和检讨。  相似文献   

18.
在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同时并存的情况下,法院往往"从轻"判决。这虽然可以避免错杀冤案的出现,但也使一些无罪的人受到了关押。马廷新的无罪判决,充分反映了司法机关的办案思路已经在悄然发生改变,法治对人权的尊重正在逐步体现。  相似文献   

19.
“冤案”与司法活动——从卡夫卡《审判》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冤案研究应从日常司法的关于是否存在冤案的对立认识入手,而非公认冤案。而发生对立认识时,基于角色担当和功能作用的理由,应主要支持司法活动。社会公众及个人,在冤案对立认识及日常活动中,也有自己的行动责任。卡夫卡《审判》是展开这些探讨的极佳素材。  相似文献   

20.
刘磊 《现代法学》2014,(2):152-165
司法刑事体制内原因并非导致刑事冤案的决定性因素,从刑事冤案的结构性分布观察,凶杀案等暴力性犯罪更易于产生冤案。中美两国洗冤机制的实效存在相似之处,例如冤案的结构性分布、证据审查标准以及无辜者洗冤的低成功率等方面。从美国冤案的实际原因来看,案外因素对司法过程的渗透过程不可低估。中国式冤案主要是公共政策、国民对犯罪的基本立场、错误的司法理念、实践中的潜规则、设证式证明的混用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