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社会发展与国民危机意识王亚明勿庸置疑,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曲折历史过程中,国民正确的危机意识,曾自觉或不自觉地发挥了推动作用。考察近代中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的攻击下,清王朝的统治者...  相似文献   

2.
化金莲 《前沿》2003,(12):147-148
本文从理论的一个侧面 ,论述了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中 ,弘扬中华民族人文精神 ,重视和加强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阐明了二者之间的联系 ,并对如何提高审美教育的质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张云霞 《中国减灾》2006,(10):36-37
灾害并不可怕,风险意识淡薄、缺乏自救自护的知识才真正可怕。面对国民危机意识缺乏的现状,政府应该大力普及防灾减灾的知识,使防灾减灾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张永 《人民论坛》2010,(12):144-145
北京奥运民族心态反映出我国国民的平常心、自信心、包容心和责任心,它体现在中华民族的社会进步、大国实力、国民气度和民族品质等方面。通过对进一步培育和优化民族心态进行探析,认为这种民族心态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北京奥运民族心态反映出我国国民的平常心、自信心、包容心和责任心,它体现在中华民族的社会进步、大国实力、国民气度和民族品质等方面。通过对进一步培育和优化民族心态进行探析,认为这种民族心态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6.
粟湘福 《湖湘论坛》2007,20(3):90-91
教育法治化是法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提升国民人生境界的必然要求.教育法治化的实现以国民具有较强的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为观念基础,以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为制度基础,以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为程序基础.  相似文献   

7.
周平 《思想战线》2020,46(1):106
为现代民族的中华民族, 在中华现代国家构建的进程中一步步地凝聚成型,并在新中国成立时实现了与国家的结合, 从而完成了自身的构建并成为中国的国族。中华民族既有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的特殊性, 但更蕴涵着人口国民化、 国民整体化等国族的一般机制, 体现出国族的一般性特征。 中华民族所蕴涵的人口国民化、 国民整体化等一系列机制的构建和成熟, 对古老中国向现代文明转型所必须的现代国家制度、 社会结构等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 发挥了根本性的影响。 中华民族成为了中华现代国家的基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国家发展目标的今天, 中华民族的地位和状况与国家发展的相关性又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 并关乎国家发展目标的实现。 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 对于近代以来中国的不可或缺性, 是中国历史发展必然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观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问题已成为全球化时代十分敏感而重要的问题。然而,人们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民族问题的日益严重和全球化进程的发展,要求加强对国民进行正确的民族观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民族主义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民族正义观,特别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华民族问题,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激发人们热爱民族、热爱祖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有其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效果.考察和分析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特色,对于更好地开展我国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提升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盛敦荣 《中国发展》2013,13(3):38-43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着力点和内生动力.书法教育具有育人育德、文化认同价值、文化传承价值、文化创造价值的社会功能,开展书法教育,将大大增强国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提高中国文化的传承力、传播力与影响力.加强书法教育,将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该文认为,书法教育必须坚持四个“结合”,即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相结合,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与教育体制改革相结合,增强书法教育制度保障;与资源整合相结合,在创新活动载体中提升书法教育成效;与中国文化传播相结合,促进世界对中国先进文化的认同进而提升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吴丽清 《传承》2015,(2):61-63
对广州市10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90后"大学生对我国的国民自信程度较高,表现在认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肯定党和政府的工作业绩以及乐观看待国家未来等方面。但部分学生对国情党史认识不清,在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进攻下产生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对"三大自信"存在认同危机。故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来提高其国民自信度。  相似文献   

12.
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判断.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育全体国民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既迫在眉睫,又任重道远.客观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梦视域下生态文明素养的内涵,有利于培育良好的大国国民素养和民族心态,加速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能力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钰  王经北 《传承》2011,(31):44-45
当前,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少,危机意识不强,自我保护知识和能力缺乏,因此大学生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上较弱。在今后,要对大学生进行自救知识教育,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开展应急训练,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教育与民族智商 21世纪,中华民族已经当仁不让地走到世界发展舞台的中心。 在民族复兴之际,我们民族的核心竞争力何在? 回答是:21世纪的竞争,是民族智商的竞争 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国民计算机教育的水平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智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民族教育理论范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与外在的使命联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成民族教育理论范式的逻辑体系,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则贯穿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教育理论范式的逻辑起点、演变动力和服务主体.这一内生逻辑是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回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切入点.民族教育理论范式所存在的"初学步""稳迈步""大踏步"三个发展阶段,分别回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基础、民族话语演进与个体话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民族话语、个体话语建构回应并呈现了中华民族"一体"与"多元"的核心关系,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从基础性共识走向整合性共识,民族话语从自动化共情走向联通式共情,个体话语从自觉与自为走向共觉与共为.  相似文献   

16.
论传统忧患意识的形成及其思想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传统忧患意识的产生是“士”人自我觉醒的结果,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特点。从思想内涵来看,传统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危机意识,一种深切的责任意识,一种昂扬的奋进意识,一种理性的超前意识,一种赤诚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过程的一个重大转折点.20世纪初,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使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开始将西方语境中的民族国家话语纳入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得中国传统的民族认同符号开始由"天下共同体"转向"国家共同体".围绕着如何构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辛亥革命爆发前出现了"排满"和"合满"为认同符号的两种不同的民族国家建构主张,并引发了改良派和革命派激烈的论战,最终导致民族国家认同危机产生并不断加剧.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民族国家建构理论上完成了从汉族国家到五族共和国家再到中华民族国家的嬗变.以中华民族为建构民族国家新的认同符号,标志着民族国家认同在近代中国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8.
早在20世纪初,列宁就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近代历史学家梁启超先生将史学与爱国直接联系起来,指出:"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一语道破了史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尽管中国近代历史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来说是屈辱的、辛酸的,但近代历史的现状及其涌现出的诸多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精神和事迹,则为当今我们加强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相似文献   

19.
尹洪兰 《前沿》2012,(19):157-159
武术进入学校教育是其近代变革的重要部分.在军国民主义以及尚武思潮的推动下,武术因其是“自卫之术”而被重视,又因被认为是中国的体操而进入学校,后来随着军国民主义的衰落以及对体育本质的了解,武术的体育属性和教育价值逐渐被重视和发掘,从而走出了“自卫之术”的狭隘观念,最终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形成武术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0.
程仪容 《人民论坛》2012,(23):30-31
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面临的公共危机越来越多,政府在管理公共危机中靠自身的力量难以胜任。我国的公民教育起步很晚,对公民教育的时代诉求缺乏应有的研究,根据社会公共危机频发的特点,我国公民教育在时代诉求上应进行危机意识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