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个体性和矛盾的普遍存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鹏程 《前沿》2006,1(3):19-21
本文对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个体性和矛盾的普遍存在性四个概念作了论述,同时对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个体性作了内在和外在之区分,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普遍存在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记者(以下简称记):张先生您好!我们注意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专门提到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您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问题有深入思考。您是怎么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个概念的?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概念,明确了新时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目标.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深厚底蕴,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当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好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与形成精神家园的重要思想资源即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把握好文化核心理念(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多元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精神家园是什么?这好像是个不言而喻的问题。但仔细琢磨一下,发现其实很难对其全面准确地界定。于是我想到一个比较笨的办法,那就是想想作为一个人,我的精神家园有哪些要素,范围有多大,什么样的层次和结构,状态如何,什么功能;然后再来看看我的精神家园与其他人的精神家园有哪些异同,如何和而不同;进而从个体推及他人、群体、民族、国度以至人类,看看不同层次的精神家园从要素到整体存在哪些问题,应当如何应对。从这样的角度来看,精神家园大概包含着相互交错、互动的六个层面的要素。这六个层面的要素都面I临着相应的挑战与困惑,需要我们深度地加以研究和应对。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两大重要维度,即资源维度和价值维度.前者是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所依托的丰厚土壤,后者则是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所应遵循的方向指引.这二重维度之间又内含着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传统文化具有一种审视功能,而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具有一种基源意蕴.这二重维度相互依存、相互牵引,在勾连与互动中共同推进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代化既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前提,也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海外移民作为中华民族成员,他们是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和宝贵资源。全球化的浪潮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海外移民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现代化的外部环境,华侨华人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双向互动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现代化的内在张力,民族性、时代性与世界性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现代化遵循的原则,精神家园现实问题的解决和主体自觉性的培养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现代化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7.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依托和归宿,反映了一个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所传承下来的特有的传统、习惯、精神、心理、情感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国外精神家园研究慨述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慧 《理论月刊》2008,13(6):40-42
精神家园是人类生存和安身立命的根与归宿.精神家园是国外诸多领域研究的重要主题,在文学、艺术、政治、哲学、宗教、人类学、心理学、地理学、教育等领域均有所涉及.关注当前精神家园国外研究状况,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着非常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复兴和重构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于身处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冲击之下的中华民族,应对民族精神家园的危机与挑战,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的意义重大.而当前学界对精神家园的特质、结构、发展规律等方面的学理性研究尚不够深入.文章以黑格尔对欧洲人精神家园的研究路径为参照,借鉴文化哲学的方法和研究成果,提出精神家园的存在是主体精神(心理世界)与客体精神(文化世界)的统一,精神家园的发展内涵也是历史继承性与现实观照性的统一;阐明以回归生活世界唤醒精神家园主体的文化自觉:即通过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认同,通过对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整合创新,探寻构建民族精神家园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加强思想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这是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高度,对加强新时期党的自身建设提出的迫切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自觉锤炼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矢志不渝地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源于人的精神需求,即人对确定、可靠、稳定和超越的需求;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本质在于营造一个能被社会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意义世界和信仰系统,即确立共同信仰;中华传统文化是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核心支点.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时代价值,在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相似文献   

12.
建设浙江人民共有精神家园,就是要为全省人民构建一个共同的精神依托之所在。"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是浙江人民长期以来的共同文化追求,是精神家园构建的基础;优秀文化传统的现代转换促进了"两富"共同发展,是精神家园生成的血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整合与统领各种文化,是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所在。浙江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三大着力点是:目标吸引、文化提升、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3.
春节的灵魂在哪里?就在于它所包含的人类的终极关怀,具有永恒的人性意义的东西。仔细探索中国人过春节的历史、风俗、文化,我们是能找回这座失落已久的精神家园的。在这个精神家园里,可以找到三种永恒的情怀:  相似文献   

14.
李欣 《青年论坛》2005,(3):113-114
成人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成人教育,要以人为本,注意群体性教育和个体性教育相结合。在群体性教育中,要鼓励参与、教学相长;要科学安排、方法适当。在个体性教育中,要引导其互尊互敬、扬长避短;要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要因势利导、发展个性。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生命记忆和永恒的精神家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弘扬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维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举措,也是历史赋  相似文献   

16.
王里 《前沿》2012,(14):6-8
保持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纯洁性的根本;坚守精神家园,是共产党人的根本操守,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强大思想优势。保持思想纯洁,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灵魂工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永恒课题。当前,在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化趋势加剧的新形势下,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保持思想纯洁,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最重要的是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价值追求、道德情操、思想品质、修养学识。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式"的话语已成为哲学表达的"流行语",这自然也体现在近几年的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然而我们最应该借鉴的是海德格尔哲学所由以建制的个体性精神.在生存论维度中确立马克思哲学的个体性原则,并不是关于个体的知识性表述,也不是关于个体的心理性描述,而是揭示马克思哲学应如何对个体发挥功能性作用.它的理想方式不是仅仅获得由外而至的普遍性知识,而是由内而发的启蒙与觉醒.只有在个体性原则上,中西马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即不是逻辑意义上谁能包容谁,话语上谁能解释谁,而是随人生境遇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性原则上的沟通是一种"不在场"的沟通.  相似文献   

18.
许俊 《今日海南》2014,(7):10-11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俊6月19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一文,阐述了中国梦、共有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者之间关系以及如何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本刊特予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弱。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决策,是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根本举措和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0.
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真理原则归位于价值原则;群体性价值归位于个体性价值;而所有的个体性价值最终都要归位于幸福,即使自由这种特殊的个体性价值也不能例外。幸福与自由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幸福比自由更为根本。"提升国民幸福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这个命题可以将"扩展公民自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这个命题包含在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