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15):52-55
历史往往由于人们的一些不经意之举而增添无穷色彩,这个最初只是为了接纳孤儿工作习艺而设立的工场,却无意间掀开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重要一页。土山湾,一个略带神秘而又相当庞杂的热门话题,它至少涉及多个关键词:上海、徐家汇、孤儿院、育婴堂、传教士、职业教育、艺术教育、科学、气象……长期来,因为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联在一起的传...  相似文献   

2.
对于欣欣向荣又充满着传奇的中国当代艺术界来说,方巍并不陌生,只不过他更多地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艺术商人或艺术圈儿的朋友,作为一名"艺术家"的经历却鲜为人知。故事的缩略版是,在上海学习艺术后,方巍前往日本继续追寻自己的绘画理想;不过  相似文献   

3.
钟鸣 《新民周刊》2012,(16):91-91
"超越与反观:邱启敬(2006-2011)艺术展"由上海美术馆推出,虽然是一次回顾,但艺术家让我们看到了他近年来跨门类跨题材的创作现状,雕塑与雕刻是主要手段,但作品的呈现却极具现代精神。其中青花和田玉系列是新尝试的,却直溯中国古典人文传统,在  相似文献   

4.
郭歌  丁伟祥 《德国研究》2007,22(1):56-60
德国艺术家莱妮·里芬施塔尔的作品可以用"美得入邪"和"最有争议"来形容,矛盾纠缠不休、纷繁复杂,艺术的内核却层层展开,夺人眼目.本文将尝试从新的角度诠释这位女艺术家的艺术追求和她摄影作品的艺术核心,并着重从艺术与政治的冲突来探讨鉴赏艺术魅力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奢侈的有机     
苏庆先 《新民周刊》2012,(38):91-93
有机是奢侈的,而且只能是奢侈的。"有机"在中国是一个听上去很时髦、却也是最复杂的词语之一。它的背后,蕴含着无尽的商机,也暗藏着深层的社会问题。在中国,"有机"是一个听上去很时髦、却也是最复杂的词语之一。  相似文献   

6.
2月中上旬,2011-2012年沃尔沃环球帆船赛来到中国三亚,掀起一轮帆船运动的热潮。您或许会问:我们为什么要关注这样一场似乎在国内"毫不知名"的体育比赛?是的,它在国内的确不如F1那样知名,但在西方,它却有着"海上F1"和"航海的珠穆朗玛峰"之称,是全球最高级别的海洋运动。  相似文献   

7.
传统相声的移植与改编等探索都在进行,但根本的一点不能忘:相声要走正道、出精品。相声,北方的曲艺艺术。虽说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它已成为一张"僵粮票",然而在上海,很长一段时间依旧是以吴方言为主的独脚戏、滑稽戏、说唱等独领风骚。想当年,相声大师侯宝林率团来到上海滩"淘金",却因种种原因门庭冷落,此时,同在上海已嫁为人妇的"...  相似文献   

8.
郑若麟 《新民周刊》2012,(20):18-18
同样一个影人,在法国"现实世界"与在中国"虚拟世界"中,却有着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作为唯一一部入选戛纳电影节的中国电影,娄烨的《浮城谜事》究竟给法国影评人留下了何种印象?它是否代表着今天"中国电影"的水准?中国与法国的读者面对的绝对是两个现实、两个答案。  相似文献   

9.
琦华 《新民周刊》2012,(2):86-86
对姜宝林这位画家,读者可能知之不多,这与他个人很少来上海活动有关。所以这次他来上海美术馆办展,而且是从北京、宁波、杭州等城市一路转辗而来,但民众的关注度还不那么高。其实,此次展览是很值得一看,它全面展示了姜宝林50年来艺术生涯的成果与个人风骨。展出的作品有112件,以姜宝林近年创作的"走进千年香榧林"为主线,同时展出...  相似文献   

10.
吴海 《新民周刊》2012,(34):50-51
这场运动看上去很世俗,甚至极有可能无法取得成效,但却被视为一场革命性的运动,因为它对美国典型的"越大越好"的文化说了"不"。肥胖的美国人正成为美国医疗保健系统的巨额负担,就连纽约市长布隆伯格都希望通过禁售大包装软饮料来缓解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外交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当代中国外交文化的先进性内涵.推动东亚政治合作是面向21世纪中国奉行多边主义外交战略的重要步骤,它事关东亚能否崛起为世界重要一极.中国在东亚的多边主义战略目标是构建一个和谐的东亚政治经济和安全环境.由于传统和历史的原因,东亚国家一直比较重视在"低政治"领域展开合作,但对"高政治"领域的合作却畏首畏尾,显得比较缓慢和迟钝.其实,东亚国家在战后初期就存在着大国主导"高政治"领域合作的空间.东亚虽然是世界主要的文明发祥地、战后各主要国家也先后实现了经济的起飞,但是政治上的作用却未能很好发挥出来.相反,东亚却成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轻易得手和随意操纵的地方,特别是由于政治合作意愿淡薄,直接导致了东亚大国政治上的分散化和政治问题的频繁发生,进而也威胁到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中日关系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解决朝核问题的多边主义模式应该机制化,这是东亚"高政治"合作的重要起点,而中国应该成为该机制化过程中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12.
漫漫谈     
崔泓 《新民周刊》2022,(2):42-43
1.以"价"乱真赵立坚近日转发了一张图,图上文字写道:"中国取得的积极成就如何在西方媒体面前显得可疑?简单!只要在标题加上‘代价是什么?(at what cost)’"图中收集了不少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内容不同,标题格式却如出一辙:"一年后的武汉:这座城市似乎不再受到疫情威胁,但代价是什么?""中国绿色转型:代价是什么?""中国经济看起来趋于稳定,但代价是什么?"……赵立坚对此发出灵魂拷问:"西方媒体在混淆是非方面非常成功,但代价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效益评估与风险控制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两个方面。在预估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潜在收益的同时,不能忽视现实的各种安全风险。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所面临的风险,既包括因国际形势变化所带来的地区政治安全风险,也包括长期困扰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非传统安全风险。这两类安全风险尽管性质不同,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但从风险控制的角度看,它们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客观地认识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所面临的安全风险,从综合安全的视角来管控风险,才能有效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保障中国企业获取最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14.
乐正阳 《德国研究》2021,36(3):137-151
"潜园"建造于德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波鸿鲁尔大学校园内,是欧洲的第一座中国江南园林.本文以中国园林的营造体系为要素,结合其他海外中国江南园林实例,介绍和分析"潜园"的选址、园名、立意、设计思想和景物特色."潜园"虽占地不多,设计者张振山教授却能因地制宜,巧妙地体现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诗情画意,完美地呈现了中国园林艺术之美.文章将"潜园"与第一个中国境外苏州园林——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的"明轩"、美国波特兰的"兰苏园"、洛杉矶的"流芳园"相比较,阐述了江南园林如何融入当地建筑和自然景观,体现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使古典园林艺术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茂平 《新民周刊》2012,(45):83-83
中国当代陶艺的真正起步是在改革开放以后,30多年来的曲折发展,从90年代的井喷到现阶段的登高望远,总体来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有市场因素的推动,但多的则是艺术观念与哲学思想的引领。目前在当代陶艺领域里有不少作品——甚至是"国家级大师"的作品,其实并不能充分体现先进的艺术观念,在民族化的口号下,实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的传统与象征主义重暗示的要求很近似。这为象征主义在中国产生影响提供了良好契机。在中国新文学产生之前,象征主义就被介绍到中国来。但中国第一位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却是在象征主义的发源地巴黎,由阅读波德莱尔、魏尔伦而开始其创作的。在新诗创作的道路上,戴望舒的特点是"成熟"。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他敏感细腻的创作个性和温婉抒情的诗歌风格上,更体现在他对于中西艺术相结合的积极态度上。他在比较准确地理解西方象征主义的同时,又能够充分考虑到中国本土诗歌的传统,采两家之长,以自己的实践和探索,为中国新诗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文章旨在探讨新加坡在出任"东盟对华关系协调国"期间(2015—2018)处理"南海仲裁案"阴影下的南海问题的背景与策略,进而理清"东盟对华关系协调国"在东盟对华关系中的作用。斡旋南海问题,是新加坡出任"东盟对华关系协调国"一职的职责所在,也是新加坡的外交目标之一。然而新加坡在出面协调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南海问题时,却因坚定地支持"南海仲裁案"而影响到自身同中国的关系。新加坡为"南海仲裁案"的多番、多种"背书"之举,引发了中国较为强硬的反对和反制。同时,也要看到,新加坡虽然无法"诚实""公正"地斡旋南海问题,但却为"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达成准则框架作出了努力,是最有可能在南海问题上"协调"出具体成果的"东盟对华关系协调国"。  相似文献   

18.
张国庆 《新民周刊》2012,(49):20-20
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国需要带给国际社会的,是具有亲和力、有文化内涵、充满阳光的形象。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知道了一部叫做《天赐》的片子,据说是"中国首部原生态鸟类故事片"。后来,有爱鸟的朋友还特别提及它,并很遗憾地说,由于片子被安排在非主流时间,想看却看不到。  相似文献   

19.
俄苏"红色经典"在当代中国的接受程度及其产生的影响超过任何一种外来文化。然而,究竟是以中国当代现实政治的立场来"改造"俄苏"红色经典",以期让它更有针对性地为中国当代现实政治服务;还是凸显俄苏"红色经典"的本来面目,尽可能在全面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作出不牵强附会的现实阐释,这是俄苏"红色经典"在当代中国接受史中一直存在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金杰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0,(2):123-135,154,155
斯科特的《逃避统治的艺术》一经出版即获得了学界的诸多关注,成为东南亚研究必读书目之一,但同时也受到学者们不同角度的批评。《逃避统治的艺术》重新定义了"Zomia"即东南亚山地的区域研究内涵,并指出二战前该区域内存在着一种山地居民为免于国家统治而从生计方式、政治结构、历史和宗教等方面建构的"逃避"机制。尽管我们可以指出斯科特使用史实的错误(如坚持"南诏泰族说")或缺失,也可以批评他忽略了历史变迁的复杂性,但其研究的独到之处依然值得我们借鉴。从方法论来看,斯科特在长期消化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理论假设,这是学术创新的必要路径。斯科特继承了利奇关于克钦人"贡萨"—"贡劳"社会结构的学术遗产,激进地建构了东南亚山地居民以"逃避"为核心的生存模式,堪称西方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的一次宏伟实验。"Zomia"研究范式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比如应该勇于跨越边界,从关系主义视角来考察研究对象。通过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南亚地区的比较研究,以交互性和流动性为中心考察其历史与当下的政治经济与社会人文形态,探求新的知识生产格局,有望成为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作出新贡献的"民族志学术区"。最后,在"post-Zomia"时代,处于各民族国家包围下的山地族群如何在现代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与国家部门和主流社会持续的遭遇、协商和妥协来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将会成为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