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郭萍 《唯实》2000,(7):56-59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条件差异很大,东西部经济发展状况很不平衡。区域之间经济失衡的日益加剧,直接导致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不足,收入增长停滞,有效需求严重不足,进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并非中国独有,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曾碰到过。了解东西部差距的成因,借鉴发达国家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对于加快西部大开发,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原因 东西部差距的扩大,既有长期积累的历史原因,也有区位因素与政策效应等客观原因;再加上中西部地区落后、低…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30.067万亿元,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区发展条件差异显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仍然较突出,地区之间的人均GDP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必然的趋势。而我国由于资源分布、社会和经济特点的差异性造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制度的供给者,有必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从不同层面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调控,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世纪以采,保山市隆阳区域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鲜明特点,各地也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目前隆阳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与发达地区还有不小的差距。进一步发展壮大隆阳区域经济,应从隆阳区的实际出发,制定鼓励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最终实现隆阳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黄忠平 《唯实》2008,(3):57-60
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各国政府的主要政策选择。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应该是继续推进国内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用促进劳动力跨部门与跨地区转移的财政激励机制来兼顾空间的效率与公平。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在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突出地表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上,而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则主要是农村工业的发展不平衡.找出地区农村工业的差异,分析中西部农村工业落后的原因,培植中西部农村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缩少地区农村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一、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差异  相似文献   

7.
《湘潮》2007,(5)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的重点工作,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顺应中国经济发展潮流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的不同影响:对货币政策最为敏感度从东部到中部、西部依次减弱,并指出从区域经济协调出发可以在现有统一性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实行某种程度的灵活的区域性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8.
邵弋 《学习月刊》2014,(9):19-22
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大量涌人沿海等较发达地区。其规模之大,对经济活动影响之深远,在人类经济发展历程之中都是少见的。一方面,大量的流动人口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过大的规模以及其本身暗含的不确定性又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某些负面的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引导,使人口流动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9.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当下我国的基本现状,这种不平衡性已经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本文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基本线索,分析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剖析产生这种不平衡的内在动因,探讨广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盲目性生产所导致的国民经济不均衡发展,及其空间表现形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提出了产业部门分工、地域分工、社会生产协调发展、生产力平衡布局等区域经济思想,并坚信社会主义国家应当而且可以有计划地配置生产力,逐步消灭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对于解决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程遇到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不平衡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般规律。邓小平在总结我国改革和地区发展的经验教训时一再强调,我们不能走平衡发展的老路,而是要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起来,通过先富地区的帮助和带动作用,促进不发达地区的发展。纵观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在区域之间只要存在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差异,就会出现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7页,以下引文出自此书只注页码)。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卜G·威廉森所说: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差距的扩大,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任务.”在“九五”时期和下世纪初,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地区差距扩大的幅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内.并促使其朝着不断缩小的方向转变,从而协调地区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是一条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我国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集中反映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沿海与内地的差异上.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虽然各地区的经济实力都有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但从提高和发展的程度看,中、西部地区却未能与东部沿海地区同步发展,处于明显的滞后状态.中西部同东部之间,无论是绝对差距还是相对差距都在不断地扩大.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论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供给端表现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上。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经济发展迅速,但总体上安徽仍然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附加值不高且区域内部经济存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文章基于区域经济的视角,总结安徽省内各城市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表现和特点,进而分析不同类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破解安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是中国社会建设的历史六背景,从社会转型的视角研究四大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是区域结构理论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罟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距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会危及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土安全,全面落赛圉宋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董依江 《世纪桥》2007,(8):50-50,68
区域发展政策是指国家针对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任务所采取的特殊政策,其总体目标是追求经济增长效率和社会经济公平最大化。区域发展政策决定了区域技术创新的宏观环境,我国历届政府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都推行了相应的区域发展政策,这些政策造成了我国后发区域与发达地区在技术创新基础条件上的差异,影响了我国后发区域的技术创新。研究证明,区域技术创新对区域发展政策具有很强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理顺区域经济发展关系魏民区域经济是一个涉及资源配置和发展关系的综合经济概念。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主要作为生产力布局的资源配置合理性概念加以研究。在市场经济改革中,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由此产生的利益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我国近2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国际竞争力的增长,从区域划分看,最有力的贡献主要是东部地区.然而,在21世纪中国要继续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从而继续保持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其主要依据是:第一,我国经济的增长不可能长久建立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十分脆弱的基础上;第二,中西部地区可能成为下个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源;第三,当前拉动经济的财政货币政策必须同中长期的地区发展战略相结合,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才能充分发挥其效力.  相似文献   

18.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就全国范围而言,就是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就重庆而言,也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1998]108号)中就曾指出:“要控制主城的开发强度,完善主城的基础设施,提高主城的整体环境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开拓外围组团,改变人口和产业过于集中在主城的状况。”可见,国务院这一批复已经注意到重庆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目前重庆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周边区县与主城区之间、尤其是中东部区县与主城区之间的差距过大,因此,重庆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加快周边地区尤其是中东部地区的发展,形成主城区带动周边、尤其是带动中部进而带动东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云南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逐步提高,但发展很不平衡,地区间存在较大差距,造成的经济落差不利于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提高管理水平,优化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以新农村建设为纽带;扎实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从而实现全省的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由于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性,推行不平衡战略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实施、并已取得明显成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推行这个战略,选择好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加快核心区域的经济发展是战略突破口;通过核心区域的极化和辐射作用拉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是这个战略的要旨。合肥——马芜铜地区就是这样的核心区域,推进我省的经济发展,应高度重视合肥——马芜铜地区州经济发展,培育合肥——马芜铜经济的拉动和辐射功能,开拓全省各地区共同发展的新局面。马鞍山、芜湖、铜陵是沿江城市,三市虽位居长江南岸,但都具有跨江发展的趋势,合肥市是我省的省会,由裕溪河——巢湖——南淝河与长江相连,是长江流域的近江城市。铜陵、芜湖长江大桥和合铜一级公路、合芜高速公路的先后建成,从根本上改善了合肥市与马芜铜地区的空间通达性,从经济地理的角度看,合肥——马芜铜地区其有成为一个经济板块的趋势;从经济发展的能力及其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影响看,合肥——马芜铜地区已成为我省的核心经济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