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艳敏 《世纪桥》2004,(1):20-22
毛泽东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在军事、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着创造性的见解,在文化方面也是如此。毛泽东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他将文化与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2.
《枯树赋》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的作品。唐代诗人杜甫曾评价庾信:“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枯树赋》正是庾信暮年之作。庾信一生虽然高官厚禄,但从严格意义上说,他并非一位政治家,而是一位情感丰富的文人。作为羁留北朝之后的代表作品,《枯树赋》深得毛泽东的喜爱。这篇赋不仅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还伴随着毛泽东走到生命的最后。  相似文献   

3.
皖南事变是抗战以来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团结抗战的一次最严重的罪恶活动。面对如此重大的历史事变,作为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成功地领导全党击退了反共逆流。但在具体分析和制定反击策略的过程中,毛泽东的思想认识前后经历了三次重大变化:即从对《皓电》最初准备答以强硬的“炸弹宣言”到态度温和、晓之以理的《佳电》转变;从新四军在皖南“现偏要再拖一两个月”到立即北移的转变;从政治、军事上的“全面大反攻”到政治攻势、军事守势的转变。本文将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对毛泽东的这三次思想变化的前因后果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以他的一生和他所铸成的那个文化时代,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一、文化转型,按其实体性原则来说,是以一种生产方式取代另一个生产方式,但不能把政治革命视为社会变革的万能法宝.二、现代化是以工业生产为特征的.如果仅仅以政治制度的变革为特征,而忽略了生产方式要工业化这个根本,仍然在传统农业经济的基础上打转,文化转型是不可能实现的.三、文化转型既然从其实体上来说是经济的,因而,以为政治革命和军事斗争的经验可以直接指导经济建设工作,是不可取的,实际上也是不可行的.四、文化转型作为一次经济变革运动,它在其时间性上往往比政治运动和军事斗争相比缓慢得多.所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一生与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翻天覆地的革命家,他的事功依托于山;作为含英咀华的诗人,山成为他半个世纪创作生涯中反复咏叹的对象,表现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毛泽东笔下的山也就是他的人格自画像。(-)现存诗人毛泽东最早的作品,作于1915年的《五古·挽易昌陶》中即有“列嶂青且茜”的描写,为的是表现“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的哀挽之情。1918年春,风华正茂的毛泽东在《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的开首即写山:“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以比兴的笔法表现“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的豪情。1925年…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近期推出的中国领袖战略丛书:《毛泽东政治战略》、《刘少奇发展战略》、《周恩来外交战略人《朱德军事战略》(简称“战略丛书”),立意高远,角度新颖,文字流畅,表达方式灵活,读后给人以耳目全新之感。纵观这套“战略丛书”,有以下四大特点。(一)选题视角新。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他们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中,他们的丰功伟业惊无憾地;他们的人格魁力感染着亿万人民;他们的光辉形象在人们心底树起永恒的丰碑。他们之所以能如此,除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有机地结合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他…  相似文献   

7.
汪志新 《党史文苑》2012,(17):14-17
毛泽东一生雄才伟略,智识过人,无论军事、政治都有出奇的惊人之笔。穿越历史功过,透过纷扰红尘,不难发现,其实毛泽东一生也有过许多普通人的梦想。比如,他一生不灭并且演绎出了许多趣闻轶事的记者梦。"科班出身"毛泽东一生与新闻结缘,不少作品至今仍脍炙人口。2001年,新华社出版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新华社撰写的新闻作品》一书,收录了毛泽东的新闻作品58篇,篇篇都堪称新闻学的经典范文。毛泽东在新闻领域独树一帜,除了他长年累月积淀的古文功底外,还得益于他"科班出身"的特殊阅历。  相似文献   

8.
“空城计”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罗贯中的妙笔。诸葛亮的大智大勇堪称为古代军事史上的奇迹,但这也仅仅是古代文人的杜撰而已,事实上是否有其事还很难说。但在现代,在为新中国而战的人民解放战争中,一代伟人毛泽东却真正地导演过绝不逊色于诸葛亮的真实的“空城计”。毛泽东通过四封电文,击退百倍于己的傅作义部队,可以说是战争史上前元古人的“佳作”。这个真实的“空城计”故事,不论是在世界军事史上,还是在世界新闻史上,都开创了军事与政治结合、枪杆子与笔杆子并用而取得重大胜利的先河。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虽然他在历史上犯有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然而,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的领导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大革命中起到过重要的历史作用。毛泽东说陈独秀“是有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创造党,有功劳”,在推动中国历史前进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他作为政治活动家一生为民族振兴,坎坷多舛,颠沛流离,信念不改。其人格风范,值得后人称道。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读书无禁区没人能统计出毛泽东一生读了多少书,包括他的图书报刊秘书逄先知。毛泽东的阅读范围,从历史、哲学到自然科学、军事无所不包。更重要的是,他读书的方法"刁钻"甚至充满颠覆性。他把《水浒》当政治书看,把《红楼梦》当历史书看。毛泽东在党的各种会议上,包括政治局会议上,讲秦皇汉武,评说史家著作得失。他给小说人物贴标签,说贾宝玉是"大革命家",刘姥姥是"农民阶级"。他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与毛泽东的交往始于北伐战争期间的广州。周恩来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毛泽东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他主编的《政治周报》第三期曾对第二次东征作了介绍,指出:“此次东征,组织了伟大的政治宣传队,设立东征军总政治部为之统率,以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为总政治部主任。”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周恩来、毛泽东曾在李富春家中讨论反击蒋介石的问题。毛泽东在广州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周恩来曾去作《农民运动与军事活动》的讲演。周恩来是中共党内最早从事军事工作、最早认识到军事工作重要性的领导人之一。他与毛泽东交往的50多年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相似文献   

12.
夏征难 《党的文献》2006,2(2):39-45
毛泽东不仅对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做过专门的研究,而且“其熟悉的程度令人惊讶”。早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为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就读了克劳塞维茨的书;1938年初他在延安写过读《战争论》的读书日记;在写《论持久战》时,他对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目的论及战争“盖然性”理论等作了批判改造和发展。他还专门组织过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研究会。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多次谈到他读过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并称克劳塞维茨讲过“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形式的继续”等“很有道理的话”。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是军事大家,这一点早已家喻户晓;“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是人们由衷的赞叹。而这位郭化若,竟然被誉之为毛泽东的“军事高参”,可见他在军事上确有其过人之处。  相似文献   

14.
何立波 《党史纵览》2002,(11):12-15
2002年11月26日,是罗荣桓元帅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罗荣桓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领导人之一,长期从事政治工作,为军队政治工作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罗荣桓是从部队最基层干起的,与工农出身的战士同甘共苦,最终成为军内的“政治元帅”。罗荣桓与毛泽东有着很深的友情,毛泽东对他也非常器重。毛泽东一生中仅写过两首悼念亲人和战友的诗词,一首是《蝶恋花·答李淑一》,另一首就是《吊罗荣桓》。在诗的结句,毛泽东发出了“国有疑难可问谁”的慨叹,足见毛泽东对罗荣桓的高度信任。  相似文献   

15.
李萃茂  黄敏 《求实》2003,(11):9-10
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毛泽东 ,在其一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 ,形成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人生美学。他的人生美学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人格平等 ;二是斗争乐趣 ;三是浪漫情怀。无论在战争年代 ,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 ,他的人生美学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6.
笑人 《党史文汇》2002,(8):24-25
老子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年长于孔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不仅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老子所著《道德经》亦称《老子》,以“道”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宇宙观、社会观和人生观,虽然只有短短五千余言,但超过与之同时期的无数鸿篇巨制,可谓博大精深。一生嗜书如命的毛泽东,早在青少年时代对《老子》一书和老子思想即已非常熟悉。他在《讲堂录》里便记有:“《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1917年暑假,毛泽东与同学萧子升一道“游学”时,在…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伟大光辉的一生,给我们党和国家提供了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他独具魅力的政治品格更是万民敬仰,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完善自身的一座丰碑。笔者拟通过剖析邓小平的政治品格特征这一人生修养的较深层面,结合当前各级领导干部“三讲“教育,浅谈其给我们的启迪。一、通权达变,智慧超群邓小平的智与谋是其政治品格结构中最具光辉的方面,也是中外人士为之倾倒的人格力量所在。邓小平的智与谋可以通过他与毛泽东之间的关系的某些方面折射出来。毛泽东阅人无数,视人奇准,对邓小平更是相知甚深。即使是邓小平毫不留情地与他的错误决策抗争而触怒他时,毛泽东仍视其为国之干将,对他的才智尤其称道,如称他“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尖锐温和兼而有之“,“是少有的能干人“,“邓很有主意,遇到难题,他总能找到可行的办法“,“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这个人既有原则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军事思想植根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其表现形式是策略、战略战术等方面的创新,而实质则是研究战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突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提出了“如何研究战争”的重要方法,对党在十年间所累积的战斗经验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一年后,他所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则从哲学角度将“如何研究战争”的理论系统化和抽象化.毛泽东对“如何研究战争”的论述,有助于拨开人们军事理论研究中的“思维迷雾”,确立正确的军事理论研究思路,有助于推动人们对信息化战争的本质及内在规律进行深入思考,找准影响制约我军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为我军在未来激烈的敌我对抗中创造“克敌制胜”新战法奠定了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9.
一 “大众文化”当下已成为一个流行的词语,但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有的将其视为“市井文化”或者“市民文化”、“小市民文化”、“通俗文化”;还有的将其称为“娱乐文化”、“消费文化”、“快餐文化”等等。由于人们对“大众文化”的理解不一,说法不一,因此在有的时候,它又与三四十年代我国文学史上进步文艺工作者倡导的文艺的“大众化”,甚至与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里倡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涵义相混淆。  相似文献   

20.
丁毅 《党的文献》2011,(6):114-115
《三国演义》是一部充满政治、军事智慧的长篇历史小说,毛泽东早年到韶山井湾里私塾读书时就喜读此书,三国故事从此“在毛泽东生命中扎下了根”。后来,毛泽东在一些论著、讲演、谈话中屡屡提及此书,可以看出他从中汲取到不少有益的养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