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高度计划经济的彻展的革命,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经验的重要总结,是我们党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它必将有力地推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任何经济体制既要受基本经济制度的制约,又不能脱离一定政治体制而孤立发展。经济体制的发展,势必要求有与它的发展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如果政治体制不能与经济体制同步发展,那么政治体制就无从集中表现先进的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从而箝制经济体制的发展。作为…  相似文献   

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是要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而且要实现政治的民主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采取了在稳定政治体制的前提下,逐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原有的适合计划经济的政治体制不仅阻碍了新的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而且也成为种种消极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改革不合理的政治体制就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反腐败斗争的共同要求。当然,政治体制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反腐败斗  相似文献   

3.
陈骏程 《唯实》2001,1(1):46-48
正确认识中央集权制,对于搞好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中央集权制是国家的本质要求,中央集权制与执政党中央高度集权制有着根本的区别.我国应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度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4.
我们过去在经济体制上一直把产品经济的传统模式,当成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和管理制度的当然模式,采取了许多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形成了一个僵化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阻碍和束缚了生产力发展。为了解放生产力,必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全面的改革。这首先是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9年来的主要成就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党的十二大之后,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从分配领域扩展到生产领域。十二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改革的新阶段。通过改革,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使我国经济体制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沈莉婉 《学习月刊》2012,(24):61-62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经济上随之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这个时期高等教育的管理思路也是按照集权和计划体制的思路来运营和管理。新中国计划体制下的高等教育经历了建立高度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院系调整和教学改革、部门办学的历程.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政府在区域协调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经济都有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均有了普遍提高。但是,由于各地原有的经济基础不同,改革开放的程度不同,加之国家投资倾斜的重点不同,因而各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呈现出较大的差异。面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和区域经济差异的局面,政府选择何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如何选择准确的政策切入点,发挥自己的宏观调控作用呢?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其它国家曾经选用过的三种不同性质的区域协调模式:一、完全计划型区域协调模式。这种区域协调模式起源于前苏联,它以政治体制上的高度中央集权,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场伟大的变革.它不仅是经济体制本身的根本转变,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政治体制、文化、教育、科技体制等领域的改革,以及思想观念的极大变化.同时,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迫切要求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之相配套.不久前,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政企分开,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政企分开涉及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两大改革的艰巨任务,涉及到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政企分开必然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本文就此谈谈自己学习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经济因素归根到底起着决定作用,政治等上层建筑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反作用同样不可小视。因而,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互为目的和手段,互为因果;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也互为目的和手段,互为因果。根据具体国情,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二者处于不同地位。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政治体制改革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推进和取得最终胜利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其中干部工作机制的调整是一个关键。干部工作如何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分析一下两种经济体制的特点及两种经济体制下对干部评判标准的区别。一、从干部工作角度审视两种经济体制的特点我国原来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表现出愈来愈不能适应。原来所认为的那些优势有些现在已逐步成为弊端。从与干部工作相关的角度审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比主要存在着这样一些明显的差异:从资源配置机制来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借助计划机制的力量把各种资源的配置置于一个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和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是对马 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重大 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在建国初期确实发挥 了巨大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生产社会化程度愈来愈高,管理也越来越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计划经济 就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了,其弊端也就日益明显地暴露了出来。搞了二 十多年,几亿农民还填不饱肚子,…  相似文献   

11.
关于我国转轨时期政治体制改革复杂性分析魏星河,胡圣礼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积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这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中的一个鲜明观点。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变化,我国政治体制作了不少相应的改革,这不仅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的机关后勤体制是在产品经济和低工资制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目前,随着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及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传统的机关后勤体制已越来越显得不适应。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革,无疑是体制改革领域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此做了有益的探讨和研究,现将这方面几个问题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党员领导干部中滋长和蔓延的腐败问题,日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尽管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仍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贪污腐化、奢侈浪费现象仍在蔓延滋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经济体制存有严重缺陷和剥削阶级思想影响腐蚀外,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转轨时期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确立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它的基本框架大多照搬了前苏联的政治体制模式。前苏联的政治体制是一个高度集权的人治型体制,其典型特征是党  相似文献   

14.
1956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在借鉴苏联高度集权经济体制的基础上‘我国的集中统一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了。而且这种经济体制在形成的初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显露出来。尽管党也积极地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改革,但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继续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经过10余年的艰辛探索,几经曲折,党的十四大郑重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5.
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八大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两方面对我国社会主义体制改革进行了探索,文章认为这些有益的探索初步指明了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起点。  相似文献   

1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20个年头。20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经济体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转变,社会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  相似文献   

17.
从建国之初到现在,我国教育一直是中央集权型的管理体制,应该说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民族心理特点,政治体制、经济状况、教育基础来说,这一体制几十年来为保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保证国民教育乃至近几年的普九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大批人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变革,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现行的教育体制已经显露或必然出现一些与之不适应,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探索、研究,扬长避短,甚至进行一场大的革命,建立起一套既符合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实际,又符合教育管理科学的教育管理体制,使之能最大限度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我认为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8.
“九五”期间,我们必然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首要的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有相应的政治改革作保证,否则“转变”就难于实现,实现了,也会随时面临夭折的威胁,所以邓小平同志说:“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 政治改革能否与经济改革协调进行,关系着改革的成败,在当前改革已进入整体性攻坚的阶段,应对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 一、适应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必须对原有政治体制框架作整体性的调整。 要使政治体制改革能与经济体制改革协调进行,必然要求对原有政治体制结构作整体性改革,使原有政治体制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我国过去采用的计划经  相似文献   

19.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论述得比较完整的一个观点,认真学习和理解这一观点的基本内涵及意义,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卓有成效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两件大事,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之所以要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是因为这两种体制中的某些因素不适应县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和提高.不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相似文献   

20.
黄高晓  邓放 《唯实》2012,(2):87-90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变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当前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须破解的紧要任务。要在正确理解其科学内涵的基础上,理顺和处理好我国社会管理变化、发展和创新的内在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