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宗元习佛乃其遭遇促成,实不得已。柳氏在遭贬之后,由于思想上的苦闷,情感上的抑郁,身体上的虚弱,遂长时间浸润于佛教以抚慰其痛苦心灵。同时,他又从一个儒者的思想认识来看待佛教,把佛理当作重要的“佐世”之道,志在援佛入儒,“统合儒释”。这些动机导致他的佛教信仰不可能虔诚,对佛理的研究也不可能深入。而这种不虔诚的佛教信仰最终也必定无法彻底使柳宗元从政坛失意、被贬南荒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柳氏习佛的动因和目的在中国古代文人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典型性。  相似文献   

2.
她信佛,因此她坚持把自己所作的这一切解释为“化缘”。  相似文献   

3.
信仰,依词典上说,就是对某种宗教或某种主义信服、崇拜而奉为言行的准则.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国度,儒、佛、道教绵延不绝,出于对自然力量的无知、精神生存的抚慰,抑或是某种功利的需求,人们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择一而信,并达到一种十分痴迷的程度.比如一种以信仰代替科学知识的僧侣主义(也叫信仰主义),宣扬信仰高于理智,宗教高于科学,鼓吹上帝创造一切.列宁说它是“一种以信仰代替知识或赋予信仰以一定意义的学说”.马列主义诞生以后,特别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科学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理论,以此理论为指导的广大共产党人也就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和理论旗帜,奉为毕生为之奋斗的言行准则.从此,中国人的信仰界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斗争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源远流长地传承下来,是由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特别是宗教信仰决定的。本文试图对儒、佛、道和伊斯兰教四种宗教的基本情况和其在历史上对我国社会的影响作简要介绍,这对进一步的宗教研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佛面"与"官脸",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从一些人见佛烧香,见官就拜--"看"态度之毕恭毕敬,言行之低声卑下这点而言,两者之间确存在着许多相通和值得玩味之处.  相似文献   

6.
王爱军 《政府法制》2013,(14):13-13
北魏历史上有个著名的“不倒翁”高允,他经历过五代君王。之所以会创造这个纪录,除了因为历代君王的器重与喜爱,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他足够长寿。高允信佛,他曾乐观地估计自己会有百岁的寿命。结果活到了98岁。  相似文献   

7.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在面对西方的没落与末世的现状,在应对西方法律传统出现的整体性危机,伯尔曼由此提出了整体主义法学的构想与广义的法观与之回应,在此基础上,伯尔曼形成了最广泛意义上的整体法律观.然而,在实证主义与工具主义法律观主导的中国语境下,伯尔曼的“法律信仰”常常被误解.本文正是以《法律与宗教》的“法律信仰”观为主题,正确梳理伯尔曼的广义法律观和“法律信仰”论,与当今中国法律观作比较研究,从而厘清“法律信仰”在中国语境的谬误并提出当下中国法律信仰的建构之路,即珍视中国传统文化,正识“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8.
亦明 《政府法制》2012,(32):15-15
武则天晚年时,各地天旱灾害不断。信佛的武则天下令赈灾的同时颁布了一条禁屠令,禁止民间屠宰牲畜。  相似文献   

9.
科学与信仰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的关系也是复杂多变的.科学和信仰的关系包含有人类社会发展的若干问题,一直以来科学与信仰作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遇到了很大的困境,这使得科学与信仰的研究显现出来.科学和信仰是人类文化中的两种不同形式,本文从几个方面述说了科学与信仰的区别和联系这种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10.
背景资料丛福奎,男,1942年9月出生,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8月任黑龙江省副省长,1995年6月调任河北省副省长,同年10月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经查,1996年,丛福奎结识了自称有特异功能、能治病、能预测升迁祸福的殷凤珍(女,因涉嫌诈骗已被逮捕)后,为达到所谓“保平安、保健康、能升官”的目的,开始信佛、供佛、念佛、拜佛,迷信佛教。1998年初,他让五台山白云寺住持为其举行了灌顶仪式,并接受了“妙全”的法号,皈依了佛门,彻底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此后,他感到升官无…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间事务管理存在法律定位不明、运动式执法、管理体制不畅等问题.在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应当实现民间信仰事务管理的法治化.通过立法给予民间信仰合法的生存空间,对民间信仰宫庙和组织实行“法人化”和“非法人化”的分类管理.不应随意将部分民间信仰活动界定为非法“迷信”,应当更加关注民间信仰活动中与“世俗”有关的事务.在理顺政府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引进民间力量协同管理,并充分保障公众的参与权,使民间信仰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哈罗德·J·伯尔曼教授的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得到中国学者的广泛认同,并希望以"法律信仰"促成法治的发展。但在考察原则的一些误区引出语境化的结论。语境的差别,导致"法律信仰"的移植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法治建设不能简单地期待于西方式法律信仰,而要立足于本民族实际,探索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法治道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伯尔曼教授来华对法律信仰的进一步肯认与张永和教授对法律不能被信仰理由的提出,法律信仰问题又引起学界的关注.但以往的研究存在着法律信仰对象、时空的错位认知和片面解读,进而缺乏对"除魅"之后的现代性社会中如何达致法律信仰的现实路径的学理探求.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法律的贯通是法律信仰的生成支点,在恪守形式理性法律及其有效性基础上所形成的法律信用的不断增进是达致法律信仰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4.
李旸 《法制与社会》2015,(9):215-216
培养法律信仰是法治的需要,本文从法律信仰的概念出发,总结出培养我国国民法律信仰的原因及其作用,结合我国培养国民法律信仰的障碍,最后提出具有中国特色培养国民法律信仰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法治“困惑”呼唤法律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揭示法治的“困惑”出发,重新认识法律权威,合理界定法律强制力与法律信仰之间的关系,提出弥补对法律信仰的缺失的相关建议,塑造对法律的特殊情感——法律信仰,走出法治的“困惑”。  相似文献   

16.
在法律信仰之争中,法律信仰怀疑论和否定论者主张法律信仰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都不适于中国,主张法律信仰的学者更多地是过分误读了伯尔曼"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这句话,并据此做出了不合时宜的判断,因此其所主张的法律信仰更多地是一种"神话"。相对于作为"神话"的法律信仰,法律信任是一种"鸡汤",虽然它不能治病但富有营养,有助于社会肌体的康复和法律的有效实施。法律信任"鸡汤"的熬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法律内和法律外进行"综合治理"。其中,经过由更普遍的有效参与和更加公平的法律程序、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以培养人们的乐观主义态度进而产生对法律的信任、从约束权力和反腐切入来打破法律信任不足-法律具文化这一恶性循环,是三种相对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法治的精神意蕴在于信仰.法律信仰在全社会的普遍建立,无疑是现代法治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标志.然而,透视目前中国社会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法律信仰的缺失问题依然表现突出.法律信仰何以缺失?对这一问题的解析和研究将在根本上有益于有关法治理论的认识和我国法治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方晓琳  冯琳 《法制与社会》2011,(23):192-193
法治建设的基石在于公民发自内心的对法律的信仰,"药家鑫案"揭示了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无知和淡漠,以及大学生法律信仰存在严重的危机。认清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找出树立和培养法律信仰的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提高他们对法律的认同感,是当前高校教育刻不容缓的一项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公民的法律信仰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石之一.但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当中,社会发展阶段转变、社会体制的转变和社会多元信仰等冲击着我国公民正确法律信仰的形成.因此,在现阶段培养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应大力发展经济,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培养公民的法律认同;完善法律信仰的制度条件和法律运行的体验感受.  相似文献   

20.
伯尔曼的法律箴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完美的阐述了法律信仰的应然性和必要性.本文即从此出发分析了我国法律信仰的现状,从历史传统和现实中的法律现象两大视角透视我国民众缺乏法律信仰的主要原因,并从立法、执法、司法、公民的普法等多个角度,探寻培养我国民众法律信仰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