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一九年从北京开始的“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各地,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西南边陲重镇、云南首府的昆明,也积极响应了这次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为云南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一“五四”前夕的昆明地处我国西南边疆的云南,进入近代以后,直接遭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军阀的统治。鸦片战争以后不久,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就伸进了云南。帝国主义在云南开商埠,掠夺矿产资源,修筑铁路,倾销商品,与封建势力勾结在一起,残酷地压榨和掠夺我国人民。云南成了英法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和争夺的对象。云南人民从自己切身经历中,深刻地感到帝国主义的侵略,不仅使祖国的独立和安全、也使人民的生存和自由受  相似文献   

2.
向警予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早期杰出的妇女运动领导人。她根据我们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统一战线思想,提出了建立中国妇女运动中的统一战线问题。她认为,我们党在组织领导劳动妇女运动的同时,必须重视一般妇女运动,采取联合并加以指导的方针;动员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我们党对资产阶级妇女运动必须采取正确的策略。向警予分析了团结广大知识妇女,重视发挥她们的作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要求知识妇女同劳动妇女相结合,并提出组织妇女团体,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她在组织妇女运动统一战线中作了大量工作。本文拟就向警予关于妇女运动统一战线的思想,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时期。与此相适应,中国先进分子的人权观念和斗争实践也实现了根本的转折和历史性的飞跃。如果说,初期新文化运动是旧的资产阶级人权运动的最高峰和历史的终结,那么五四爱国运动就是新型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人权运动的开端。本文试就这一转变作一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4.
陈文联 《求索》2007,(6):205-208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确立是在对传统妇女观、资产阶级女权主义以及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妇女观的批判与扬弃中实现的。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解释中国妇女问题的时候,不仅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广大女性的奴役与迫害,清晰地论证了传统妇女观为新的妇女观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还对资产阶级女权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妇女观进行了批判与扬弃,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五四时期的确立,正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的理性选择。历史告诫我们,今天的妇女运动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的指导,仍须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与扬弃。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五四运动八十周年,我们隆重而热烈地纪念这个光辉的节日。当年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如燎原的烈火蔓延全国,形成了全国规模的革命运动。曲折前进的中国历史,终于迎来了一个新时代。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同时又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  相似文献   

6.
面向未来把中国妇女运动推向新世纪陈慕华每当纪念“三八”这个属于妇女、也属于全社会的节日时,我们总要谈谈男女平等问题。男女平等是一个带有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属于历史范畴。欧洲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女性是成长得很快的杂草,她们是不完全的人类”印...  相似文献   

7.
周蓉辉 《中国妇运》2003,(10):43-45,33
肩负着全国亿万妇女的重托,来自四面八方、各行各业的妇女代表们走进了中国妇女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讨论会场。她们带着自己的思考和广大妇女的呼声聚集北京,共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妇女事业发展大计。提高素质善抓机遇创新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也是当代我国妇女运动的鲜明主题。妇女如何牢牢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历史机遇,大力提高素质,积极应对挑战、适应发展、再创新业,成为了这次大会最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代表们在学习讨论李长春同志代表党中央所作的祝词中找到了强烈的认同感。李长春同志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社会性别与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发现母亲>中的母教理论,指出,借助"民族国家"的男性表达实际是母教中妇女表达的缺失.今天的"母教理论"是对当今中国妇女运动的男权评价,也是对妇女角色冲突的男权解释,更是男性以民族的名义向妇女发出的呼吁.本文认为,母教的宗旨应是调动社会资源为妇女提供教育机会,发掘妇女的聪明才智,分享她们做母亲的经验,参与社会(社区)政策的制定.妇女是母教的主体,这一教育是她们经验和智慧的总结,是她们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9.
调研,提高妇女工作质量的关键面向新世纪,面向新千年,全国妇联下达了进一步加强妇女理论研究的意见,重申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妇女理论体系的艰巨任务,这和刚刚召开的中国妇女50年理论研讨会形成 了相互呼应和有力配合,体现了新的领导班子对理论 研究的高度重视和切实努力。这一系列举措预示着新 世纪的妇女运动将会在更加科学和更加理智的理论指 导下取得新进展。 重视理论研究是中国妇女运动的优良传统,老一 辈妇女运动领导人和先驱者都是在不断学习探索中深 化对妇女问题的认识,并在历史的反复比较中,选择了 正确的理论武器。一…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也为妇女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妇联组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注重把握妇女运动的主题,坚持贴近中心,服务大局;把握妇女运动的根本,坚持贴近妇女,多办实事;把握妇女运动的主体,坚持把提高妇女素质贯穿始终;把握妇女运动的进程,坚持统筹兼顾,推进妇女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妇联组织的自身建设。1、以观念更新为先导,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妇女事业的发展,必…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前二、三十年间是中国女权运动的活跃时期.尽管女权运动者在理论上探究了各种妇女问题,但她们尤其强调女子参政对妇女解放的重要性.本文拟就对女权运动团体的妇女运动目标、宗旨进行分析研究,展示它的妇女运动观及其在近代中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党的领导、政府支持同妇女解放的关系,认为这实质上是中国妇女解放的道路问题,也是总体利益和具体利益的关系问题.在党领导下,围绕着不同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妇女工作,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基本特色.党的领导作用和政府行为对妇女运动的渗透,形成解决妇女问题的合力,是中国妇女运动的特点和优势所在;在总体利益和具体利益之间,妇联应该把妇女具体利益作为出发点.即使服从整体,也要细心寻找总体利益和妇女具体利益的结合点及自己的活动空间,而不能置妇女现实利益于不顾.  相似文献   

13.
正一口气读罢顾秀莲主编的《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中卷,[1]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妇女不能没有历史,历史也不能没有妇女;国家离不开妇女,妇女也离不开国家。妇女与历史、妇女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和同构,留给后人的不只是"妇女的",同时也是"历史的"和"社会的"。正如李小江在"20世纪中国妇女口述史丛书"总序中所说:"女性学者的学术关怀不仅应该是女性的,也应该是历史的。无论过去还是今天,女性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有些人对五四运动的评价中有不少贬词。毋庸讳言,作为一种广泛的群众运动,五四运动过程中有许多明显的历史局限性。然而,作为一种空前的新文化运动,它在历史上所起的划时代的思想解放作用,特别是个性解放思潮及其历史价值是不应该否定的。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研究>(Feminist Studies,也译作<女权主义研究>)①是20世纪60年代世界妇女运动的伴生物.196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妇女解放小组、萨拉·劳伦斯学院选修妇女研究课程的学生、纽约的女性活动家共同创建了一个女性主义组织,目的是为妇女运动搭建一个平台,以便分析妇女运动中产生的问题,并将妇女主义活动家的实践和学者的理论汇合在一起,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6.
谈谈妇女问题(四)黄启 四、当前我国妇女运动的形势和任务“八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妇女运动也有了许多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妇女参与发展的大格局初步形成。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高度重...  相似文献   

17.
谭琳 《中国妇运》2010,(6):21-23
一、妇女参政:百年国际妇女运动贯穿始终的主题 从全球视野来看,妇女参政是贯穿百年国际妇女运动的重要主题之一,也是考察男女两性权利、机会是否半等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宋月红 《中国妇运》2012,(8):21-22,40,41
当代中国妇女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和道路,规定了当代中国妇女运动的思想理论基础与制度基础,并指明了妇女工作发展进步的方向。在此基础之上,妇女干部成为能否推进妇女运动、做好妇女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大力加强当代中国妇女干部队伍建设是历史大势和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土地"和"婚姻"为两个观察点,考察苏区妇女运动中的"性别中的阶级"和"阶级中的性别",回答为什么苏区的妇女运动能够赢得劳动阶级青年妇女的支持。以国统区报纸中的两份报道、中共的工作文献、口述资料来展示中共、苏区青年妇女及中共反对者对于这场革命的不同态度。由此,从方法论角度说明言说者的"立场"如何影响了看待苏区妇女运动以及妇女的主体性。另外,本文想强调正视阶级性并以劳动妇女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运动最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土地”和“婚姻”为两个观察点,考察苏区妇女运动中的“性别中的阶级”和“阶级中的性别”,回答为什么苏区的妇女运动能够赢得劳动阶级青年妇女的支持。以国统区报纸中的两份报道、中共的工作文献、口述资料来展示中共、苏区青年妇女及中共反对者对于这场革命的不同态度。由此,从方法论角度说明言说者的“立场”如何影响了看待苏区妇女运动以及妇女的主体性。另外,本文想强调正视阶级性并以劳动妇女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运动最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