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满足消费者需求、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实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文旅融合"应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杨艳华 《人民论坛》2012,(36):102-103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旅游为载体,将文化与旅游相融合,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将文化搭上旅游的载体,又充分发挥了文化资源的独特作用。河南省旅游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只有充分挖掘、利用这些资源,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才能实现旅游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群众》2015,(5)
<正>顺应产业融合的趋势,打破文化产业门类的边界,构建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促进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旅游、通信、会展、商贸、教育、培训、休闲等行业融合发展,是推动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实现我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新战略。如何顺应产业融合趋势,走出一条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从各级政府来讲,一方面要创新文化宏观管理模式。根据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建立分类管理  相似文献   

4.
调研背景我国是文化和旅游资源大国。如何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入融合,在互动共赢中将两者资源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是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建设文化强国面临的新课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对准确认识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正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中央一以贯之地强调发展文化旅游,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实质是指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两个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民进荣昌区委课题组深入区相关部门单位调研,了解本地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优势条件,分析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对如何加快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一、荣昌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优势条件(一)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荣昌是重庆的"西大门",地处川、渝、黔"西三角",位于成渝经济  相似文献   

6.
邢晟 《中国发展》2012,12(4):81-84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两者的融合可以达到相互提升和共赢.该文阐述了河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对其实现“文化强省和旅游立省”的战略目标有深远的意义;但两者的融合仍存在体制束缚、文化旅游项目缺乏创意等问题;提出了要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须做到: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文化部门的产业化发展;打造精品品牌;用创意连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7.
《新东方》2017,(4)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各自产业边界明晰,难以实现全方位融合。从目前国内外融合实践看,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是通过产业链的"整合延伸、集聚互补"机制进行融合发展。具体地说,是通过"生产-营销-消费"等环节进行互动融合,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文化旅游产品的"生产环节融合"。  相似文献   

8.
关于山西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银珍 《前进》2010,(3):45-46
<正>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日前,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实施意见》,山西省委九届十次全会把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转型发展的一项战略支点。这一部署赋予旅游和文化部门新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本文就如何促进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文化资源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源动力,现代乡村旅游则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力,以此为视角,本文构建了农村文化产业类型的二维分析框架。具体而言:从文化产业的承载客体文化资源看,有传统资源丰富型文化产业和资源创造型文化产业;从产业经营机制看,有旅游动力型、旅游产品外销动力型、旅游与产品销售混合型、产业联动型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0.
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不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失去旅游推动的文化最终会失去发展繁荣的动力和活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准确认识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几年丽江市在转变经济发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均从国家层面指明了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12.
薛安廷 《前进》2016,(1):54-56
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晋中市着力推进"文化旅游化、旅游文化化",将文化元素与旅游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使文化产业找到了新市场、获得了新发展,而且为旅游业增加了新内涵,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晋中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推动我省各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一、基本情况晋中是晋商故里、革命老区,境内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晋中市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名市、  相似文献   

13.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应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统筹协调、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规划先行与结构调整相结合、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与对外开放合作相统一、实施品牌战略与重大项目带动相结合的原则。而强化组织领导,出台中长期发展规划,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打造广西文化产业品牌;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的融合是加快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戴勇 《群众》2023,(11):41-4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因为文化赋能而丰富了内涵、提升了品位;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因为旅游带动而增添了活力、释放了魅力。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是农村发展第三产业和繁荣乡村文化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文化创意产业融入乡村旅游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对此,我们应进一步强化工作创新,完善配套措施,推进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6.
强新星 《前进论坛》2014,(10):35-35
<正>近年来,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在泉州逐渐兴起,特别是在2013年,我市获评全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而就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而言,仍需进一步发展。为此建议:1.促进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根基和灵魂。创意与科技相互结合是今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它一方面将极大地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含量,创新产业业态和形式,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附加值;另一方面也将使高科技找到新的应用领域,提升科技产品的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文化和旅游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文化和旅游已成为人们物质追求和精神向往的一种新的方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日益显现为新型文化业态,这为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和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这里,不妨以"印象武隆"为例,分析文化与旅游如何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创造》2011,(8):46-49
香格里拉蓝月山谷景区项目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与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实施的、文化旅游与金融产业融合的代表项目;是以大企业集团带动大产业发展,实现藏区发展、改善藏区民生的一个重点项目;是迪庆香格里拉标志性扶贫项目和援藏、富藏项目。在滇沪合作大平台的框架内,依托云南文投集团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自身的资源优势,共同投资建设蓝月山谷国家级香格里拉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区,围绕香格里拉品牌资源优势,构建以文化及旅游产业为代表的产业链,带动云南藏区经济的跨越式可持续性发展,增加当地政府税收及农牧民增收,以经济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进一步巩固云南藏区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相似文献   

19.
《今日浙江》2012,(5):63-65
作为全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义乌市佛堂镇坚持把振兴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战略特色,将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文化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实力,全面带动佛堂文化、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形成了古镇文化、民俗文化、禅宗文化以及与之相融合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0.
段伟 《传承》2013,(6):112-113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表现突出、由来已久,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往往长期在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夹缝中徘徊。从开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上来看,保护与开发相得益彰;从成效上来看,古都文化特色日益凸显。因此,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