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阐述了电子民主的内涵,从造成网络贵族民主、给现实民主政治带来挑战等角度分析了我国电子民主发展中的隐患,并从缩小数字鸿沟、培养参与意识、重视情绪性民主等3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电子民主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电子民主代表了未来民主发展的新方向,国内外学术界尤其是西方学者对此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学术界围绕着电子民主与直接民主、公民政治参与、公共领域、社会资本等问题进行了较多的阐述与探索。发展电子政府、电子政党,开展网络选举与电子投票,以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民意表达和政治动员则是电子民主的主要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3.
电子民主展现了民主的未来图景,复兴了直接民主的理想。然而,电子民主本身有其局限性,现实发展中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数字鸿沟的存在影响着民主参与的平等性;不受控制的电子技术的发展也可能走上专制的道路,而与民主的初衷背道而驰;虚假信息泛滥和电子安全问题,使得电子民主的发展极具脆弱性;而以互联网空间的群体极化所展现的情绪式民主,则破坏着民主的深思熟虑和理性原则。电子民主要获得健康发展,必须认真对待并着手解决这些议题。  相似文献   

4.
朱进 《江苏政协》2013,(8):27-29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协商民主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并强化人民政协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重要功能。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理应也必将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发展实践中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不仅具有自身的内在特质,而且对于新时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事业的进步;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当前,协商主体的能力因素和地位因素、协商民主的体制性因素、传统文化的心理性因素等,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事业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递、人际间沟通和社会管理组织方式,深刻影响着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如何顺应网络环境下政治效应的变化、人大制度和监督法的要求、公众电子参与的期盼,充分运用互联网优势,建设电子人大,把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到人大领域,实现人大工作的信息化、电子化、公开化,已经成为当前如何从技术和行动层面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网络文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江 《前沿》2010,(5):35-3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逐步建立起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的途径还不完善、不健全,这在客观上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展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因而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呼唤新的路径。网络文化的诞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可以通过电子政府、BBS论坛、政治博客和网络评论等路径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大发展。但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民主,其发展的最终途径只能是国家制度层面的变革,而不能依靠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电子民主推动了社会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电子民主就要创建服务性政府,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民众健康的社会民主心理,逐步实现规范化。  相似文献   

9.
左宪民 《求索》2008,(5):44-46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的内涵、形式和特征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票决民主和协商民主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互联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把人类带入网络化社会,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网络在全球媒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互联网络的迅速扩张引发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转型,也对人类的民主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应运而生网络政治中,电子民主(E-democracy)倍受关注,成为未来世界各国电子政府建设中的一个重点。电子民主的内涵与特征所谓电子民主,就是指公民通过电子网络直接参与政治,是民主过程中公民价值理念、政治观点或其它个人意见等的电子交换。电子民主的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在线选举、民意调查、在线立法…  相似文献   

11.
民主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目标。民主的理论和实践在世界各国的发展进程中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民主实践和民主理论的重要发展,是民主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认真梳理和总结世界民主理论的发展变化,厘清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概念和基本内涵,无论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还是繁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应对多元文化主义,解决选举民主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协商民主理论在西方应运而生。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使得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协商民主上也表现出不同的内涵。与西方协商民主相比,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民主政治制度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二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层次多、范围广的特点。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中,无论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还是基本政治制度,都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协商民主。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同时,还要注重发展选举民主,进而实现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相结合,共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民主制度的"末梢神经",基层民主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民主大局。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把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这一战略部署,是我国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扩大民主意愿的准确把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基层民主的高度重视。一、对党的十七大关于发展基层民主重要论述的认识和体会(一)地位越来越重要,务必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正>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要求"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历次中共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最富有新意、最具有权威、最深刻全面的论述。协商民主作为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丰富民主的形式,扩大民主的内涵,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5.
《传承》2015,(9)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制度建设和发展不断深入,各项事业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成为重要议题。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概念,并对其科学内涵进行全面概括与解读。回顾我国民主发展进程,分析协商民主与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电子民主的要素与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民主是信息化社会的民主新形式,在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电子民主进行归纳、总结、辨析,从电子民主的本质、主体、实现媒介、内容和目标5要素入手给出电子民主的确切定义,并提出对应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7.
黄刚 《世纪行》2013,(6):12-13
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的三大职能之一。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也就是说,我国协商民主的具体体现形式就是人民政协的政治协  相似文献   

18.
<正>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加强协商民主建设必将进一步发展、充实、丰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法治奠定坚实民主基础。中央3号文件《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推进和丰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指导文件。加强协商民主建设,进一步坚实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民主基础协商民主作为我国一种重要民主形式,与其他民主形式共同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意见》与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  相似文献   

19.
《天津政协公报》2013,(2):13-14
<正>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我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重要形式的作用,不仅有利于集思广益,促进党政部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而且这种民主形式的积极作用,可以增进理解、扩  相似文献   

20.
《江苏政协》2013,(4):7-7
<正>中共十八大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作出了新的部署,特别是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重要形式的重要论断,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