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租房"是教育部"禁租令"出台后在高校校内和周边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大学生租房模式.本文调查和分析了大学生"日租房"现象的普遍程度、形成原因、利弊因素及其应对策略,呼吁提高对大学生"日租房"现象的重视程度,规范和加强对大学生"日租房"行为的管理,出台关于大学生"日租房"的相关规定和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2.
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和身体状况欠佳等现象,应用身心整体观"运动处方",不仅更有利于"标"本"兼顾地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而且也更适合于大学生心理保健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我国近年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的外部环境相当不利."十二五"规划期间的城乡过剩劳动力数量规模庞大,大学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成为我国当前最重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创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情国策的使然,是大学生就业的广阔出路.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需要用"五加一"的思路加以推进:高校普遍建立创业指导和服务机构,进行比较普遍的创业教育,拓宽创业资金的来源途径,实行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立项审查制度,建立对创业项目的跟踪扶助机制,解决对大学生创业的观念认识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春霞 《思想战线》2005,31(5):52-57
通过把电视植入某个社区的过程视为该社区通过电视的仪式,可以将大众传播视为社区在现代宿命的、必然要"通过"的"仪式",是在面临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所带来的种种变化和现象时,社区为标识、定位、解释这些现象和变化,进而调整自己以适应这种现象和变化而做出的种种社会性行为.展示一个彝族村落中"电视与生活"关系的民族志表明电视与村落的生活一直处于相互建构的过程中,村民按照自己的方式将电视纳入当地生活,同时村民们也渐渐调整自己的生活和文化结构以适应电视.  相似文献   

5.
对波兰大学生体育信息的媒介接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的传播密切相关。当代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已变得十分深刻。本研究通过对波兰12所高校540名大学生的大众传媒体育信息接触行为的调查与分析,考察了波兰大学生的媒介接触行为和在获取体育信息时的媒体选择情况。  相似文献   

6.
南京地区大学生媒介接触情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社会背景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大众媒介在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传媒的教育,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大众传媒及时、迅速、无孔不入的向大学生传递有关社会事件与社会变革的信息,提供社会角色模式、行为规范、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大众传媒是大学生社会化当仁不让的“第二课堂”。从上个世纪末到现在,专门针对青年与媒介接触情况的调查研究比较少,较有影响的调查是共青团上海市委的《“当代传媒与青年”抽样调查报告》[1],分析了不同青年对不同媒介的接触动机。而专门针对高校学生媒介接触的全面…  相似文献   

7.
梁璐 《青年探索》2013,(1):21-25
近年来,明星群体中出现了同性婚、隐婚、闪婚闪离、慈善婚、奉子成婚和“模范婚变”等六类后现代婚姻形态。为了研究大学生对后现代婚姻形态的认同度,我们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653名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普遍认同慈善婚,而对同性婚、隐婚、闪婚闪离、奉子成婚和“模范婚变”持消极态度。大学生总体上对婚姻家庭模式碎片化现象的认同度比较低,其价值观碎片化仅发生在与自己距离较远的外部群体,而其内在价值观仍是整合的。明星对大学生在选择婚姻形态方面的示范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  相似文献   

8.
"新经济"概念首先在美国兴起,随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与使用.美国"新经济"现象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然而,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经济"目前也存在诸多隐患,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其作全面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及上岗成为新职业者的过程中,依法享有不容侵犯的就业权益.而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平等就业权、自主择业权、隐私权、知情权等权利受到侵犯的现象屡见不鲜.高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及相关就业法律、法规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树立求职过程中的权利观念,以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0.
崇拜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特殊社会心理现象,影响着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为了探讨青少年非理性崇拜的特征与现状,采用整群抽样法对全国范围内5000名大学生、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我国青少年崇拜现象有向非理性化发展的趋势;成绩中等偏下、文史类专业和对偶像处于"非常喜欢"阶段的青少年易卷入非理性崇拜;初二年级与大学阶段的青少年易卷入非理性崇拜;青少年非理性崇拜具有发展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要科学认识青少年崇拜现象,既不可谈之色变也不可放任自流;要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修养,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加强榜样教育,引导青少年关注崇拜对象的积极品质;重视崇拜对象,关注青少年的内心需求并进行及时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