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国与治病     
据史载,唐太宗李世民与近臣们计论治国大计时曾把治国比做治病。他讲了一段很深的体会,其大意是:一个患了重病的人,经过治疗,脱离了危险,脸色红润,又有了精神,似乎跟好人差不多。但内里很虚,如果不注意调理、休养,而出现反复就无药可救。一个国家,经过大的动乱,就如人伤筋骨一样,后来,虽恢复了秩序,出现了稳定,经济也有所发展,但如果因此而忘乎所以,滥用民对,耗资房财,就会引起新的动乱,后买不堪没想。我反复揣这番话,越想越觉得言浅而意深。由此想到秦、隋两个王朝速兴晏〔的教训。那个‘’苗六世2余烈,根长策而倒…  相似文献   

2.
赵良 《学理论》2009,(6):124-126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后人辑录唐太宗李世民和唐初名将李靖讨论兵法的语录,书中对军事谋略中的“奇正”思想有独到见毹丰富发展了奇正的主要内容,提出“奇正相变”的军事思想,论述了“奇正”与“虚实”、“分合”、“阴阳”等诸多军事范畴的内在联系,总结了诸多关于“奇正”军事训练教育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群书治要》是唐初魏征等人编撰的一部供唐太宗治理国家资以借鉴警示的著作,蕴含着丰富的治国思想和理念,彰显了古人安邦治国的大智慧,对当今治国理政仍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干部在职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其学历层次也越来越高?但伴随着干部学历层次趋高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干部手中持有的文凭为数不少含有“水分”。这些文凭虽然是真的,但却是“假的真文凭”;有的甚至采取非法手段骗取文凭,伪造学历。他们违纪动用公款、占用工作时间混来“泡沫文凭”,或当作提拔使用的资本,或作为装潢门面、满足虚荣的摆设,这种行为虽比赤裸裸的权钱交易要“雅”一点,但实际上也是一种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这种现象,广大干部群众反映强烈,斥之为以权谋“学”、“文凭腐败”。如果对越演越烈的文凭腐败不及时制止,那么对干部队伍建设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则是极为有害的。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什么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文化?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学历、文凭、职称、文章、著作等等。是的,这些与文化都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学历和文凭代表着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而职称、文章或著作代表着一个人在已有文化水平的基础上所取得的成绩,或是社会对其工作能力的认可,是与文化水平或受教育程度相一致的。但是,它们并不是真正的文化,更不是文化的全部,  相似文献   

6.
诤言     
敢于直言规劝,诤言是魏徵向唐太宗“一言胜十万师”的秉公谏陈。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银行秦皇岛市中心支行冯永弘:“办实事”,一般是指领导集体或领导者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核心是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需求。但是也要看到“办实事”在有些情况下收不到切实调动积极性的效果。按照行为科学对人类需求层次的划分,思想政治工作要解决的是人的生存等基本需求以上的较高层次的需求问题。行为科学研究成果表明:满足了的需求就不再是激励因素。各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越小,则这种需求越为人们所渴望;较低层次的需求越是能够得到较多的满足,对较高层次的需求就越渴望得到满足;如果较高层次的需求一再…  相似文献   

8.
陈申 《民主》2004,(1):37-38
对于阮义忠,中国大陆的摄影家颇为熟悉。早在1988年,他本人的第一本著作——《当代摄影大师——20位人性见证者》就由中国摄影出版社介绍给读者。此书是第一本台湾摄影家的简体字版著作,因而颇受关注,尤其对中国大陆年轻一代摄影家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作为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和“摄影家丛书”的主编,我不想再赘述书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谈起人民群众在维护政权稳定中的地位作用,我们最耳熟能详的恐怕就数唐太宗李世民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了。在古代类似的活语还有很多,如《尚书》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  相似文献   

10.
“三镜”之说渊源久远,其中以唐太宗说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最为人们所熟知。在此之外,对古今为官者来说,客观上也有三面镜子,可以映照出他们或真或假、或善或恶、或美或丑的形象来。以“调”为镜,可以见优劣。官员干部调离时,老百姓反映如何,是赞颂还是詈骂,大体可以做为这个官员在任期间品行好坏、政绩优劣的一个鉴定,一家省级报纸曾刊登过这样两条对比新闻:一是某区委书记调动工作,群众含泪数政绩;二是某县委书记易地做官时,群众鸣鞭送瘟神。反差何以恁大?原因只有一个:前者…  相似文献   

11.
学术研究的基本准则本应是科学、严谨、求真,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来不得半点含糊。学术研究的眼里容不得半点虚假的“沙子”,这正是学术的秉性,也是其权威与公信力之源。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认同,在各种信息传播中,老百姓更相信学术研究、更相信专家学者。然而,近年来一股学术研究“商业化”的倾向在蔓延,“资本影响学术”的歪风越刮越滥。这种风气如果得不到及时制止,害莫大焉!  相似文献   

12.
李如 《侨园》2013,(10):47-47
<正>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却出人意料变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还一怒之下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对于唐太宗这种"雷人"的异常举动,有人认为是魏征生前大力举荐的杜正伦、侯君集接连落马,伤了唐太宗的心;  相似文献   

13.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从唐高祖手上接过大唐江山,为了一洗前朝积弊,打击官员腐败,澄清吏治,太宗皇帝动了一番脑筋. 为了摸底官员群体中到底哪些人是贪官,唐太宗用了个“小方法”——秘密派遣亲信故意去行贿要害部门的官员,就是“钓鱼”.有鱼饵,果然就有“鱼”上钩,“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唐太宗立即派人把这个司门令史给抓了起来,并且要杀他以警诫其他官员.  相似文献   

14.
唐大宗李世民在敢死谏的宰相魏征死后十分悲痛地说:“以钢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此后,唐太宗的“三镜”之说便不胫而走,流传至今,其实,对古今为官者来说,从其走上仕途、卸任调动、告老退休直至最后死亡,在客观上也有三面镜子,时时映照出这些人或真或假、友善或恶、或美或丑的形象来。以“调”为镜,可以见优劣官员调离时,老百性的反映如何,是赞颂、是于写,大体可以作为这个官员在任期间品行好坏、政绩优劣的一个鉴定。有则笑话说,某地方官临和任时,当地民众给…  相似文献   

15.
艾儒略为明末来华之著名耶稣会士,中文著作达20余种,其中大部分为天主教类著作。这些著作按内容可分为五类,其主要版本多收藏于梵蒂冈图书馆、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台湾辅仁大学图书馆等处。通过对以上机构藏本的调查,结合中外目录的著录,可以对艾儒略所著16种天主教著作的版本作出全面考察,明确版本关系,揭示异同优劣。  相似文献   

16.
东耳 《瞭望》1986,(26)
大家都在叫着出书难,若要细论,则学术著作出书尤难,而在学术著作中,青年学者的著作要出版更是难上加难。 这里似乎并无什么难解的奥秘。书籍既然要放在书店出售,也便有了商品的形态。商品是要卖出去才能实现其价值的,而“名牌”货则在消费者中享有信誉。因此,出版社抢着要抓名家的稿子而对无名学子的著作冷淡,并不足奇,何况他们还要完成规定的利润计划,缴纳为数不少的各种税金,又何况如果完不成利润计划,本单位的工  相似文献   

17.
《党政论坛》2011,(20):21-21
一名法国作家近日出版《并非如此“禅”:达赖隐匿的另一面》一书。作者在书中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达赖喇嘛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真面目,是西方第一本系统揭露达赖真实面目的著作。  相似文献   

18.
常听人们这样说,“技术干部象南瓜,越老越甜;政工干部象丝瓜,越老越空”。我的体会是,“政工干部也象南瓜”。如果“越老越空”,怎么会有政工职称?政工干部只要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就会象技术干部那样越老越甜。  相似文献   

19.
袁鹰 《瞭望》1992,(20)
焕斗同志: 拜读你的新作《贞观皇后》,喜阅之余,忍不住提笔说几句话,叫几声好。 如果我没有记错,从1978年最初写唐太宗昭陵博物馆开幕的新闻起,你就同李世民开始打交道,盖己十三年于此矣。十多年来,你在写新闻、发消息、编刊物的同时,潜心于贞观史迹的搜集、寻访和研究工作,连续撰写了《贞观兼听史话》、《贞观革新史话》那两篇引起世人瞩目的文章,又出版了一本《贞观遗迹见闻》,简直快跻身于  相似文献   

20.
在各种信息传播中,老百姓更相信学术研究、更相信专家学者。然而,近年来一股学术研究“商业化”的倾向在蔓延,“资本影响学术”的歪风越刮越滥。这种风气如果得不到及时制止,害莫大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