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实行利改税及工商税制度改革以来,税收已占国家收入的95%以上,税收成为我国财政的主要支柱。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较快,这利于增加财政收入,但却同时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个别工商户和企事业单位只顾捞钱,不顾国家利益,偷税抗税漏税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地区甚至表现得十分严重。据调查,某市共有各种工商户,大小承包户、国营企业等经济实体三万五千多个,但向税务部门申报纳税登记的还不到二万个。这些应纳税人不仅偷税漏税,有的还公然抗税,拒不缴纳税款,甚至围攻税务机关,殴打税务人员。据不完全统计,1987年福建省发生殴打税务干部的事件88起,被打的104人,其中一人被当场打死。这类事件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不然国家财政收入得不到保证,税务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为了有效地防止和减少偷税抗税犯罪的发生,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2年9月4日通过《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并规定自1993年1月1日起施行。这个《补充规定》是与同日通过,同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配套的,是为了全面保障该法的贯彻实施,作为该法的坚强后盾而制定的。《补充规定》不仅对刑法第121条关于偷税罪,抗税罪的原有规定作了重大的修改补充,而且增设了税收方面的几项新罪,从而强化了对破坏国家税收制度的犯罪的斗争,更好地适应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一、偷税罪同几个罪与非罪的界限;二、税收争议中暴力抗税行为如何定性;三、暴力抗税致人重伤或死亡的定罪及单位能否构成抗税罪的主体问题。  相似文献   

4.
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于1992年9月4日通过颁布的《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对我国刑法规定的偷税抗税犯罪做了重要修改和补充,并增加了新的罪名,使我国有关税务犯罪的立法趋于缜密。本文拟就该《补充规定》的有关内容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5.
虽然我国关于抗税罪的立法已经比较完善,但在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对抗税罪的认识仍然有不少分歧.现就抗税罪的主体问题、抗税行为的对象问题、因抗税而致税务工作人员重伤或死亡的问题等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6.
1992年9月4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第6条对抗税罪的犯罪构成及其处罚作了明确规定。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规定,近年在司法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问题。本文试就其中若干有争议的疑难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抗税罪若干疑难问题探究张兆松1992年9月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第6条对抗税罪的犯罪构成及其处罚作了明确规定。如何正确处理和运用这一规定,近年在司法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问题。本文试...  相似文献   

8.
刑法理论界与实务部门围绕抗税罪的法律适用问题,仍存在较多的分歧,这不仅造成理论上的困惑,也造成司法不统一.因此,对抗税罪认定中的有关问题作一认真、深入探讨,必将对司法实践产生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法第121条已对偷税、抗税罪作了规定。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刑法第121条已不能完全适应同当前严重的偷税、抗税犯罪作斗争的需要。为了有效地同这类犯罪作斗争,保证税法的执行,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2年9月4日通过了《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因此,《补充规定》是对我国刑法第121条的偷税、抗税罪所作的全面的、重要的补充和说明。鉴于《补充规定》的内容较多,本文试就《补充规定》中的若干问题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10.
以往曾有过单位可作为抗税罪主体的司法解释。从目前司法实践看,规定单位可以成为抗税罪主体仍有必要性与可行性。因此,未来的刑事立法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抗税罪的立法演进入手,分析了刑法中危害行为的两种表现形式———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别,认为两者的区分应以刑法规范中一定的身体运动为标准,在抗税罪中作为与不作为这两种行为方式是并存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作为犯与不作为犯的区别,认为对于它们的区分应以特定的法律义务为标准,抗税罪的实质是拒不履行缴纳税款的义务,应属不作为犯。  相似文献   

12.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是新刑法新增罪名。尽管是新罪名且发案尚不多见 ,但值得探讨的地方不少。本文就本罪的定义、犯罪构成及其他相关问题作了一番论述。  相似文献   

13.
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引起了世界各国对恐怖主义危害的极大关注。坚决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已成为全球的共识。探讨研究我国刑法规定的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的概念、特征与反恐历史,对认识恐怖主义的极大危害,严厉打击恐怖活动犯罪,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不仅危害了公共安全,而且危及到一个国家的安全和经济的发展;构成本罪的主体应当包括自然人、国家和政治组织、民族团体等。在司法实践中,对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的处罚,应当注意两点:一是区分本罪与其他罪;二是一罪与数罪的适用。  相似文献   

15.
论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是指未经国家文物主管部门批准,以寻找文物为目的,私自挖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行为.该罪既遂与未遂的标准应根据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标准.同时,有必要将故意损毁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行为以及过失损毁古文化遗址、古墓葬,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予以犯罪化.  相似文献   

16.
一、设立非法买卖、转让土地罪的依据1.宪法依据。1982年《宪法》、1988年《宪法修正案》和1993年《宪法修正案》,是非法买卖土地罪的最高立法依据。宪法第9条、第10条规定: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郊区的土地除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这些规定表明,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上地公有制,土地乃全民所有的公共财产。宪法第12条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宪法同时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它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  相似文献   

17.
一、设立非法买卖、转让土地罪的依据 1、宪法依据。1982年《宪法》、1988年《宪法修正案》和1993年《宪法修正案》,是非法买卖土地罪的最高立法依据。宪法第9条、第10条规定: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郊区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这些规定表明,我国实  相似文献   

18.
徇私舞弊造成破产、亏损罪是1997年<刑法>规定的新罪名,法律界对如何认定本罪存在较大争议.此罪在主观方面应由过失构成;对其客观行为应从徇私舞弊及因果关系的内涵出发加以认定;对重大经济损失的确定应考虑数额、时间等因素;确定刑事责任应区分不同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的设立有利于保护残疾人、儿童的人身权利以及社会公共秩序,以修正案的形式出现也是对刑法典的一种补苴。该罪以暴力、胁迫的手段组织乞讨,侵害了残疾人、儿童的人身权利和社会公共秩序,主观上并不以牟利为成立要件。  相似文献   

20.
一九九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关于禁毒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们同毒品犯罪作斗争的重要法律武器。《决定》中将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列为各罪之首,作为主要打击锋芒,反映了党和政府坚决禁毒的决心。本文仅就严惩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犯罪的政策法律依据、本罪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在适用法律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严惩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犯罪的政策法律依据 严惩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犯罪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禁毒工作的历次指示;二是关于禁毒的法律规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禁毒工作曾有一系列重要指示。早在一九五零年二月二十四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中指出:“在军事已完全结束地区,从一九五零年春起应禁绝种烟,在军事尚未完全结束地区,军事一经结束,立即禁绝种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