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处在核心和主导的地位,作为宏观调控主体,政府通过颁布法规、制定政策等方式实现对经济的指导;作为市场监督主体政府行使广泛的监督职权,引导守信行为,惩戒失信行为,保障信用行为与活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浅议政府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稳定的信用关系基础之上的法制经济,政府信用是最大的信用。打造我国政府信用需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加强信用法制建设,依法行政;加强信用道德建设,弘扬诚信文化;发挥监管作用,引导社会信用建设。  相似文献   

3.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玉奇 《唯实》2004,(10):74-77
针对当前社会信用建设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加快健全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对策保护产权所有者利益,维护国有产权和私有产权的平等地位;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方式,打造诚信政府和行政信用;健全信用制度法律体系,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加快信用信息公开化和市场化,构建专业化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和信用意识的教育,培育和倡导重诚信、讲信用的良好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4.
政府信用建设途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系统的核心与支柱。要建设良好的政府信用,就必须强化政府信用道德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有限行政;加快信用制度立法,建立有效的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建立区域信誉等级评定制度。  相似文献   

5.
诚实守信,童叟无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当下中国这种传统美德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要破解信用缺失这一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应从政府做起。因为,政府既是复兴社会信用的倡导者、引领着,更是践行者;只有政府及其公务员率先垂范,带头守信,才能规制其他社会成员守信,进而培育出一个守信的社会。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缺失主要表现为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失信、地方政府对百姓的失信以及政府间的失信等。要解决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种种问题必须建立科学的官员考评体系和机制。  相似文献   

6.
倪国梁 《宁夏党校学报》2005,7(4):95-96,F0003
宁夏信用缺失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是失信成本偏低.要建设"信用宁夏"必须提高失信成本,这是促进信用环境根本好转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政府信用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公信力,也是政府行政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在社会组织和民众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和舆论反映.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对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起着重要的作用.要以强化政府信用意识为基础,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依法行政为重点,以建立和完善政府信用制度和工作机制为突破口,全面树立公正公平、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信用形象.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但目前信用缺失的现状已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危害。今年“两会”期间,许多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就此问题提出议案。一些专家学者、地方、行业等也呼吁加强立法,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和失信惩罚体制。“诚信”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人们关注的大多是社会信用体系中的企业信用和如何建立个人诚信系统,而较少关注政府诚信建设。事实上,在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信用不同于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等信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应把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放在首要的位置。一、信用缺失已对我国经济造成极大危害信用是市场经济的…  相似文献   

9.
胡伟生 《世纪桥》2015,(12):45-4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相应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信用制度作保障,2012年开始,惠州迅速投入到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伟大时代实践中,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从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等领域全面实施守信奖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惠声惠色"。惠州的实践表明,这种信用制度只能通过政府的提倡,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才能建立起来。同时,政府信用最为根本。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从本质上来说是信用经济。在我国目前的体制结构和经济环境下 ,社会信用资源主要分布在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和个人这四大体系之中 ,而政府信用在整个社会信用中起主导和示范作用 ,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中 ,具有极其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当前 ,我们讲信用。大多是从经济方面去定位、探讨和研究的。然而信用并不仅是一个经济学范畴 ,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学范畴 ,是一个政治范畴和道德范畴。当今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信用缺失现象 ,与政府信用观念淡薄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 ,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势在必行。政府信用关乎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