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古代追求"无讼"法律价值的思想根源,二者对我国目前诉讼调解的盛行具有重大影响.应当促进和合思想现代转型,将其作为设计诉讼程序的价值取向,克服"无讼"观念,限制诉讼调解,并重构和合思想与诉讼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的"无讼"思想有其适应当时社会的和谐价值:在思想层面表现为通过无讼的理念对传统道德的实现;在制度层面体现为通过限制诉讼、调解手段平息诉讼、解决争端;在社会民众层面则达到了人们贵和求安的社会秩序追求;在整体社会效果层面则有效地集中了司法资源打击刑事犯罪。"无讼"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困境·症结·对策——论我国的刑事辩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刑事辩护面临困境的症结在于:刑事诉讼的价值取向与刑事辩护的角色定位存在问题;国家本位主义主导下的诉讼体制;社会对律师的误解以及律师自身存在的缺陷.其对策是:改进诉讼构造模式,提高辩护律师的诉讼地位;加快立法改革,切实保障律师基本的诉讼权利;提高律师社会地位,改善律师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4.
“无讼”的思想观念来源于中华传统的儒家思想,无讼存在的基础是熟人社会,无讼的前提是不争,所以它不仅是一种诉讼观念,更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人们对和谐的大同世界的向往与追求。治安调解作为秉承中国调解制度渊源,符合当前社会治安形势的一种办案方式,发挥着行政处罚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无讼法律文化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无讼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在构建法治社会的过程中,一方面,无讼法律文化维护等级制度的目的性,导致人人平等法治观念的认同障碍;无讼法律文化“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也导致民众权利意识匮乏,缺乏法律信仰.另一方面,“无讼”法律文化以调解为主导的多元纠纷解决手段和伦理本位思想,对法治社会构建亦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宪法之于宪政以及宪法、宪政、宪法关系间之交互关系,是近年来中国宪法学界广为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宪法为何物,宪政系何义?宪法学界的探讨和认识在不断深化。宪法是民主国家之政治根本组织大法,是法制体系中的最高法与“先行之法”;宪政是民主政治的宪法范式化、是宪法规范下实践中的民主政治运作模式;宪法关系是宪政主体之间依一定的宪法事实,依宪法规定而发生的宪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亦即宪政权利(含“权力”)与宪政义务关系:“法治”系由宪法、宪政派生而来,其基本价值与实证精神系由“宪法关系”实践之所彰显和承载。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总体方向仍然应当是司法现代化和司法专业化,完成从“前现代”向“现代化”的转型。然而,这种转型不是采取任何单一的价值取向或矫枉过正措施,而是要以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程度为标志实现社会进化,通过精密的分流装置,体现权限分界、职能分层、案件分流、程序分类的基本思路,从而在价值冲突中系统地重构我国现代化的民事诉讼程序。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决定》提出的“人本观”是人类社会认识论上的科学论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新话语”的“狂欢”特质是文化参与者的身份地位、参与意图、话语平台及其所处时代的文化多元性等语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话语”杂糅了多种文类特点,凸显了多模态、元话语、多级隐喻、多维互文等符号机制的表意功能和对话性的社会意义。看似无原则、无主题、颠覆一切的杂语式文化模式,蕴含着对权威话语独白形式的反对,更易为多声时代的大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10.
许多学者一般从“人性”、“人的本质”上来理解“人”,但是,他们却认为“人性”、“人的本质”是同一个概念,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另外,道德与人性、道德与人的本质的关系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孔子“无讼”思想的本意是:通过对民众的道德教化,积极地预防诉讼;当诉讼已然发生之后,重视诉讼,公正地审判案件以化解社会矛盾。准确地解析孔子的“无讼”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的司法改革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过分依赖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已无法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符合现代文明、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此,应摈弃“经济发展决定论”片面化的思想误区,着重建立健全三项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拓宽农村社保资金来源渠道,提升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13.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这一观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为政之道,要在得人。”对于我们党和国家事业来说.选什么人、用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编辑·杂家·学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倡编辑学者化,表面看有其现实意义,实质是对编辑工作的不认可。作为一个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编辑工作者,就应该有“为他人作嫁衣”的奉献精神,努力做一名杂家。  相似文献   

15.
“无讼”的观念在传统中国为伦理思想、国家权力和社会结构所支撑,而从其目的论上讲则在于追求社会和谐与中道,但这种追求不可能在根本上消除诉讼;“无讼”与中道精神相契合,但要达到“无讼”的境界实非易事,而必须仰赖于实践智慧;“无讼”表明了中国人主体自我意识和权利观念的匮乏,但这并不意味着随着今天中国人主体自我意识和权利观念的增强,就可以忽略“无讼”的现代价值,今日之中国依然需要珍视“无讼”这一传统法治资源。  相似文献   

16.
美国万人自发告别民权运行第一夫人;钱运录:履新之后不烧“三把火”倒有“三盆水”;聂海胜回故乡;美国大富翁再次冲击世界纪录;王选:当代毕昇 方正之士;萨达姆出席庭审 高喊“打倒布什”;草根英雄赵本山那是相当“精英”;3名中国工程师在巴基斯坦遇袭身亡;美国“反战母亲”筹办伊战三周年音乐会敦促撤军;韩晓鹏在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赛中夺冠。  相似文献   

17.
据报载,不久前,重庆奉节县羊市镇纪委雷书记酒后进美容院,强行要求漂亮女老板为他洗面美容。女老板不从,纪委书记发飙,抓住她的头发,大声吼道:“我是书记,敢不给面子?”美容院男老板接到求助电话后当即气晕.紧急送医院抢救。  相似文献   

18.
法治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要求,中国的法治建设,已成为国人关注的政治法律问题。所谓诉讼观念,是指人们关于诉讼制度和诉讼现象的认识、定位和价值判断,以及当发生诉讼时运用诉讼来解决纠纷的期望值。诉讼观念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受到政治、文化、法律、传统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与西方的"法理文化"迥异的是受中国的"礼治文化"影响,中国传统的厌讼和惧讼的产生自有其深刻的思想、政治、经济和社会根源,"无讼"成为传统诉讼观念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3月8日,美2005年度人权报告出笼;3月9日,中国强烈抗议日本外相称台湾是“一个国家”;3月12日,委内瑞拉首次升起新版国旗;3月13日,俄外长怀疑美国因为政治原因阻拦俄罗斯加入WTO;3月15日,妇女团体要求日向“慰安妇”道歉……  相似文献   

20.
李安:我是华人,不是美国人;辛迪·希恩,美国“反战母亲”再次被捕;宋秀岩:中国女省长将会越来越多;姚明,福布斯中国名人榜夺冠;米洛舍维奇,强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