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善于激励     
我国古代军事家孙膑认为:“合军聚众,务在激气。”即运用激励的办法鼓励士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干部、战士的积极性。革命家秋瑾说过:“人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激励是调动人们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领导者应该掌握的一门艺术。一、目标激励。人的积极性的源泉在于人们的内部需要,而人的需要总是指向一定目标的。  相似文献   

2.
秉笔书史,取信于世。这是历史工作者必须恪守的一个原则。近读《资治通鉴》吴兢撰史的事,更觉珍重。“通鉴”六七四八页载;著作郎吴兢撰《则天实录》,言宋璟激张说使证魏元忠事。说修史见之,知兢所为,谬曰:“刘五殊不相借!”兢起对曰:“此乃兢所为,史草具在,不可使明公枉怨死者”。同僚皆失色。其后说阴祈兢改数字,兢终不许,曰:“若徇公请,则此史不为直笔,何以取信于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说:“不打勤的,不打懒的,专打那些没眼的。”所谓“勤者”,指的是那些善于专门在领导面前干得欢的人;“懒者”则指那些能说不干的滑头;而那些“没眼者”,也就是领导在与不在都一样干工作的人罗。“打”,则是看不上、批评指责、轻视的意思、为什么“没眼者”  相似文献   

4.
知不足常乐     
“知足常乐”这个词儿,如今被许多人挂在了嘴边上,甚至当成座右铭,弄个条幅堂而皇之地张贴在客厅显眼处。其实,对“知足常乐”的内涵,不同人有不同的解法,且“运用之妙,存乎‘异’心”。淡泊名利的人,用它来化解名缰利索的纠缠,展现了一种安贫乐道、泰然自若的胸襟;不思进取的人,则把它当成偷懒耍滑、安于现状的挡箭牌;更有一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用它来作阿Q式的自我解嘲,自我安慰。若干年前,我到过一个被冠以“国家级”称谓的贫困县,接连转了好几个乡,所到之处,连青壮年劳力也没有几个在地里干活的,大都悠闲自得地“靠  相似文献   

5.
清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在这里,“不廉”与“不耻”既相提并论,又互相联系。可以说,“不耻”是“不廉”的精神前提;“不廉”则是“不耻”的直接恶果。这种因果关系再次提  相似文献   

6.
宝坻区口东镇有两个李各庄村,一个是西李各庄,一个是东李各庄,两村仅一路相隔,村民相互熟悉,算是兄弟村。但两村的人也有些不同,若是在三年前有人问:“你是哪村的?”东李各庄的人会自豪地说:“我是东李的。”而西李各庄村民的回答则往往比较含糊:“我是李各庄的。”而不具体说是东李各庄还是西李各庄。  相似文献   

7.
“怕”是人们常有的一种心理,人生在世,“怕”是难免的。当官的自然也有“怕”的时候,这便是古人所说的“官有所畏”。“官有所畏”,实际上是一种忧患意识。越是仕途顺利,越要管好自己注重名节;越是权高位重,越要警钟长鸣抵制诱惑。“官有所畏”古已有之。古语道:“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清代大学士纪晓岚也有一句警世名言:“做人要记住一个字———怕”;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说:“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每思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百姓,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  相似文献   

8.
古人论用人的很多话,现在读来仍很有味道。如有的说:“夫尚贤,政之本也。”有的说:“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有的说:“爵授有德,则大臣兴义。”这些都强调了任人惟贤。孔子就曾回答过如何解决民众不服气的问题。他认为,“举直则民服。”确实是这样。如果给无功无能者封官加  相似文献   

9.
2月2日,小小的义县县城,万人空巷,举城同庆。老百姓说这是“第二次解放”。一位老大爷说:“四十年前镇压大恶霸高德贤,人也没有这么多!”原来这天召开公判带有黑社会性质的佟相利、武春利流氓犯罪集团大会。  相似文献   

10.
漫画幽默     
方法不同 妻:这次选拔干部你还是不提老李,又是什么理由啊? 夫:他群众基础差,人际关系不好! 妻:怎么又这么说了? 夫:20年前,搞人方法是“生活作风问题”,现在流行的是“群众关系问题”。 生活作风已经不重要了,就连我都…… 妻:快说,你都怎么啦? 夫:……  相似文献   

11.
赵畅 《求是》2000,(10)
相比之心,人皆有之。然而“比”有两种:比干劲,比奉献,这是一种比;比待遇,比享受,则是另一种比。前者方向、方法对头,能激人奋起,使人进步。所谓“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即此之谓也。后者则相反,这种比法,会把人比得猥琐不堪,趣味低俗,惶惶不可终日。 比待遇,比享受,无疑会使人的欲望成为脱缰的野马,决口  相似文献   

12.
我国豆腐的制作始于何时?宋儒朱熹诗有云:“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据此,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此说如果成立,则我国豆腐的制作始于公元前一世纪,至今已二千余年。但也有  相似文献   

13.
古代有句名言:“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意思是说:人与鱼一样,要有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才能生活得幸福、快乐、其乐融融,以致与环境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家庭环境构成人类生活的全部空间。心理学家证实,环境的优劣对人一生的影响极为深刻。《晏子春秋》中讲:“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喷水不同。”人也是如此,生活在高雅文明的环境中,人的气质会变得高贵典雅;生活在粗俗的环境中,人会变得粗鲁野蛮。  相似文献   

14.
深入一线,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是领导干部应该做到的,也是一条早被证明了的成功经验。但据说,时下,“深入”吃亏说竟在个别领导干部那里得到了尊奉。这实在不能不让人愕然。吃亏者何?细细想来,竟也深悟出以下几个方面:一亏:“深入”必然远离办公室,远离机关,远离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不“深入”,风吹不着,雨淋不湿,出则车接,入则车送;而一旦“深入”,则意味着或长或短地与这些挥手作别,很可能深一脚浅一脚地饱受跋涉之苦,甚至频频到那些雨雪风霜地。二亏:“深入”意味着不能只在领导、权威、大款  相似文献   

15.
像蜜蜂那样     
两年前,联合国在我国京沪两地招考国际公务员。在应试的3000人中,只有16人通过了笔试。考题给考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考生说:“我心里明白,可就是表达不好。联合国的这次考试,可真把语言当成工具来考了。”另一位考生说得更加直白:“这样的考试,做再多的模拟题也没用。”  相似文献   

16.
比较早地系统论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要算东汉人王符。他的著作《潜夫论》中的《明暗第六》对此曾进行过专门论述。在该编中,他说:“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暗也。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这段话意思是说:  相似文献   

17.
难和易     
东明 《前线》1962,(18)
清朝的彭端淑写过一篇“为学一首示子侄”的文字,谈到难和易的问题。他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  相似文献   

18.
孔子说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教人认识四方的东西,举出一个角为例,让他类推另外三个角,如果不能类推,就不要再教他。从字面上说,孔夫子的“举一反三”本意是“依葫芦画瓢”。后来产生“举一反三”这个人人皆知的成语,则具有从一个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道理的意义。其实一个人的认知无时不是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之中:或是别人的经验在书本上已经总结成为规律,自己拿过来推而广之,这是一个认知上的学习过程;或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取得经验,总结归纳成为规律,又用来指导自己以后的实践,这是一个自我“举一反三”的过程,也是一个…  相似文献   

19.
与私营企业沈阳宝岩集团的党委书记李戳交谈,想寻到他们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不禁想起一则故事——说的是有三个人正在砌砖,有人问他们在干什么,三个人作了不同的回答。A说:“我正在砌砖。”B说:“我正在盖房子。”C说:“我在创造一种美。” 后来,前两个人都平平庸庸,第三个人则成为有名的建筑设计专家。这说明,不同的人由于对工作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观,最终导致各自迥然不同的结果。这个故事引发起这样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20.
从一般意义上说,文学的作用在于陶冶性情、净化灵魂、培育新人,使人得到审美的享受。然而,“在不同的时代,文学担负着不同的责任。”(阿·托尔斯泰语)。邓小平在十年前就新时期文学的社会作用指出:“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邓小平文选》第181页)社会主义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