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警察技术》2015,(2):95-96
可帮助搜寻灾区幸存者的蟑螂机器人蟑螂的生命力很强,甚至在核爆炸中也有可能存活下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根据蟑螂的这种特性,在其身上安装"电子背包",开发出一种蟑螂机器人,可以帮助营救人员寻找地震等灾难的幸存者。研究人员称,"在倒塌的建筑物中,声音是寻找幸存者最好的方法。我们的目标是用安装有微型高分辨率扩音器的蟑螂机器人区分幸存者发出的求救声和管道泄漏等原因产  相似文献   

2.
朱力远 《北京观察》1999,(11):14-16
时间差与职业敏感 1999年3月11日晚上9点,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震情值班室的红色电话机忽然响起来,值班人员迅速拿起话筒,传来了一个柔和的男中音:地震了! 值班人员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对于话筒里的声音,他是熟得不能再熟了,那是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张国民的声音。可是除了那些眼睛正紧盯着地震波记录的一线台站人员,震情值班员是最先知道地震消息的人,而此时的张国民正在民族学院南路的家中。  相似文献   

3.
国文 《协商论坛》2013,(5):49-52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把地震预测作为专业地震部门社会责任和工作任务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自1970年成立中国地震局至今,地震部门有记录的地震预测至少77次,其中强震31次,中强和有感地震46次。除此之外,地震局系统外比较准确预测的震例也达数百次之多。目前,关于地震能否有效预测预报,学术界仍存在重  相似文献   

4.
<正>有3场地震可称为中国地震研究的拐点事件,邢台地震开启了中国地震研究之门,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使地震工作者欣喜若狂,认为距离准确预报地震已经不远了,但接踵而来的唐山大地震又粉碎了人们的梦想。海城地震被中国地震界视为里程碑式的事件,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准确预报的强震,联合国迄今为止只承认了这一个准确预报的地震粲例。根据有关部门的估计,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使可能导致超过10万人死亡减到1300多人。  相似文献   

5.
代表语录     
《中国人大》2008,(13):5-5
建立地震中长期预报制度,时时绷紧防震弦孙陶生:我建议建立地震中长期预报公告制度。虽然地震的短期和临时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通过  相似文献   

6.
看露天电影曾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尤其在农村,在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看电影曾是生活中的大事,生活在不同场景里的中国人便有不同关于电影的记忆:城市、乡村、平原、水乡、山区,共同的则是电影带给人们的兴奋和憧憬。我还听说,辽宁海城地震时,一个聪明的公社书记得到了当晚有可能地震的预报,又怕消息不准,  相似文献   

7.
30年前,发生在辽宁海城-营口的7.3级大地震曾经震惊世界,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被成功预报的大地震。中国地震工作者在地震前准确地作出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从而拯救了众多生命。但地震预报终究是一个世界级的科学难题,30年后的今天,在地震预报方面依然以经验性预报为主,在科学预报  相似文献   

8.
张梁 《民主与法制》2013,(33):45-45
《民主与法制》2013年第17期发表《从“预报中心”预报大理地震说起》,对一位大学生在微博进行地震预测行为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由于该“预报中心”预测地震的依据来源于国家地震台网公开的监测数据,结论是该民间地震预报小组根据地震数据科学计算出来的,因此,难以戴上谣言的帽子。  相似文献   

9.
准确预报地震是世界性难题,但概率预报是可能的.我国地震预报制度存在预报主体单一、准确性要求过高、行政程序繁琐等缺陷.扩大地震预报主体,建立多层级地震预报制度和临震警报制度,加强技术支持,在地震预测争议上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将有利于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我国在气象、水文、地震、地质等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方面取了很大进展,初步建成了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但山洪监测预警水平、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地震预警预报以及预警预报信息发布能力等与美国、日本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可推进我国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1.
宋英杰  章芳 《传承》2010,(7):60-61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只能通过广播和报纸了解天气。报纸上的天气预报很简短,《人民日报》上有北京地区的24小时预报。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夜里,南转北风一二级;白天,北转南风二三级"。那时候,广播里天气预报的语速是非常缓慢的,是以记录速度进行播报的。有点像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一边听、一边记录广播中的各种暗语。  相似文献   

12.
今天下午1:58分时,坐在家中的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地震,尽管事先并没有接到任何美东地区会有地震的预报,结果不知不觉中,地震就来了。  相似文献   

13.
1975年初,某颇有权威的地震科研单位发出预报:1975年3-4月间,毗邻甘肃的陕西陇县附近地区可能发生中强地震.陇县领导在部署防震工作的过程中,有一些失当的举措,引起了城乡居民的不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去年在四川省地震局考察时,要求地震丁作者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特别是要保存好地震前后的各种监测数据,为提高地震科学研究水平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但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进行震前预报的脚步。在什么地方可能发生强震,在强震发生的时候哪些地段的烈度最高、破坏程度最严重。这就是近几年我国在防震减灾领域里所做的一项研究"中国未来10~15年地震灾害的风险评估"。地震风险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正>尼泊尔强震来袭,迅速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尼泊尔地震成因是什么?地震之前有预报吗?首都加德满都缘何损失惨重?历史上还发生过哪些"跨国界地震"?原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国在本文中对这些科学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地震与海啸     
《时事资料手册》2005,(1):47-47
美国地质调查局已将2004年12月26日上午发生在印度洋的强烈地震列为有记录以来的第五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东就这次地震为何导致如此剧烈的海啸作如下解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关于地震是否能够预测预警的传言很多,《民主与法制》近期刊载《预测与预报之辩》一文,对地震的预测与预报进行了分析。文章说,  相似文献   

19.
刘墉 《中国减灾》2010,(4):28-28
我生长在多地震的台湾,经历过许多惊心动魄的场面,2004年,南亚海啸大地震时,我又正好在泰国曼谷,加上连续两次在日本旅游时遇到地震,我自己又住在台北的高楼上,所以对地震特别注意,常看这方面的书,并向专家请教。知道四川大地震后,我立刻上网查看最新的情况,出来的消息虽然不多,却看到一位学生在成都宿舍里用手机拍的片段,只见画面中的学生躲在桌子下,房子在摇,不断有东西掉落。我一方面佩服这些学生的胆识,为地震现场情况留下记录,一方面觉得大陆可能有不少朋友不知如何面对地震,有些话我不能不说:  相似文献   

20.
今年6月30日至7月12日,孟连县中缅交界地区连续发生5.5级、6.2级中强地震和7.3级强烈地震。由于省地震局在震前作了较为准确的中长期预报和临震跟踪监测预报,为各级政府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措施提供了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