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钱玄同先于陈独秀执教于北大。当陈独秀应聘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也因之落户北大。这就使他们因《新青年》而相识相交,因新文化运动而志同道合。钱玄同自称是《新青年》的"一名摇旗呐喊的小卒",而称陈独秀是"这几年来的真正优秀分子之中,思想最明白的人"。  相似文献   

2.
舒泰峰 《求贤》2012,(1):30-30
“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前段时间.北大副校长的“撑腰体”表态引来热议。即便操作还有困难.这也提醒我们:从政府机构到专业协会、社会团体.都有能力、也有责任以制度化的方式为道德保驾护航。正如深圳日前公开征求意见的《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条例》,助人免责、助人受助...  相似文献   

3.
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语言也是一门艺术。语言的使用往往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表现了一个人的个性、学识和品格,而这正是语言艺术的精华所在。国家领导人的语言往往传递着关于大政方针的重要信息,因此会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这样看来,领导人的语言艺术和语言风格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对于领导人而言,说话的艺术是其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关系到领导人个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正正如美国学者魏定熙在其关于北大早期校史的力著《权力源自地位》里所讲述的那样,北大自蔡元培先生治校以来,就一直以"兼容并包"的多元传统著称。无论是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和爱国主义,都可以在蔡元培时代的北大,找到其思想源头。当下很多知识分子提起北大,往往会津津乐道于其自由主义传统。而跟这种自由主义的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的长处、短处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短处可能变成长处。有些缺点突出的人,往往很有特点和个性。对有缺点错误的人,也可以使其  相似文献   

6.
李实 《奋斗》2001,(12):56-56
不是北大的。一提北大的红楼,就知是知识的圣殿,让人想起一串闪光的名字,一串足以令中国历史厚重、使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名字。也不是曹雪芹的,曹雪芹的红楼一梦,一传数百年,是世界文学不可多得的瑰宝。说来有点难以启齿,这里说的,竟是制造贪官的大行家,赖昌星的红楼。  相似文献   

7.
曹聚仁既非北大教授,也非北大学生,何来北大情缘?这首先得从曹聚仁这个人说起。曹聚仁(1900-1972),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谜样的人物”。身兼作家、记者、学者于一身的他,一生写下了4000多万的文字,世人鲜可匹敌。他还是一位知名的社会活动家与自由主义的理性批判者。解放后,他在香港为“第三次国共合作”而奔波,深得国共双方领袖的器重。他早年就读于杭州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就在“十里洋场”的上海谋生,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和新闻生涯。曹聚仁与中国学术重镇的北大到底有没有一些关系?这个问题,笔者思索了很久,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  相似文献   

8.
王淦生 《唯实》2006,(12):64-64
这段日子北京大学可说是一直没消停过。先是新生录取中一些原本填了该校志愿的学子禁不住区区几个香港高校的诱惑,舍此而他顾,有论者就此不无尖刻地点评“香港高校将北大清华扫入二流”,这的确让北大人很没面子;再就是北大拒绝游人(尤其是视北大若圣地的广大中小学生)进校参观,使得许多慕名而至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又引起了公众“北大到底是谁的北大”的诘责;然后就是媒体上炒得纷纷攘攘的北大涉嫌学术造假、搞特“骗”外教的事,以至于要学校党委书记亲自出面辟谣解释……也亏得是北大这样有着百年根基的老牌名校,要是换成一个一般点儿的单位,大概早就应付不暇焦头烂额了。  相似文献   

9.
善待个性     
干部工作中,常听到有人说某个干部“个性比较强”。乍听上去,似乎没什么,但仔细品味,便觉得话中有某些贬义。在有些人看来,干部的个性似乎是与党性、组织纪律性对立的,是不能容忍的,因而,有些干部因“个性比较强”虽多有才华却长期得不到“用武之地”,而个别平庸者却因“完美无瑕”而被重用。一些单位不出人才,少有政绩,恐怕也与其领导容忍不了有个性的人有些关系。个性是一种独立的品格。物有棱角而露锋芒,人有个性而显风骨。按理说,对有个性的干部应该亲之、近之、  相似文献   

10.
随笔三则     
一、说个性 艺术家应该讲究个性。虽然不能说是个性越鲜明越好。但个性总是很重要的。优秀的艺术家常常都有较强烈而突出的个性。 个性当然指的是人的脾性,德性,说白一点,就是性格。人的性格千差万别,因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个性。 语言在描述这种个性差异时是有局限的。我们可以感知许多不同个性的存在,但我们却很难表达这种存在之间的差异。个性特别鲜明的,好象还可以找到相应的词汇,如刚强、温柔、软弱、狡诈等等。这样表述和描绘的时候,我们的头脑里就形成了某种印象。但在许多情况下,对于人的性格的描述和表达是有困难的。因为人的性格一般都显得较为复杂,极端鲜明的个性在生活中是不多见的。所以我们常以“说不清”这样的话语来评价人的个性。说是“说不清”,这只表明了人的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其实还是可以说得清的,只不过需要多费一  相似文献   

11.
曾经读过一位政务官的传记,他一向以刚正不阿著称,可是批评他、憎恨他的人也不少。他曾经说过:在讨好人与做好事之间,我选择把事做好。他一生清廉,品格无瑕,但也不断地在与反对他的环境对抗。为他做事的人,也有许多拂袖而去。他的行事与判断未必有错。然而,凡是人都有尊严,严酷个性往往招来更多小人。  相似文献   

12.
这里所指的个性并非人们日常语言表达中所讲的“个性”。日常人们所说的个性往往专指性格,有时甚至特指“争强好胜、爱出风头”之类的典型性格。而这里谈的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较为稳定的特征。其范畴更广,内涵更深。它主要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构成。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人  相似文献   

13.
词义     
那个司机牛气呀,牛气什么?再牛气就砸他的饭碗! ——有一些为领导干部开车的司机往往自以为高人一等,握有“特权”,不服从交 通管理,甚至无理取闹。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怒斥了这种不正常现象 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堵车,那它的经济也可能凋零衰败。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大教授刘伟认为堵车是一个城市繁荣的标  相似文献   

14.
围观     
“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北大副校长吴志攀的几句话被称为“撑腰体”,迅速引起网友追捧。  相似文献   

15.
柳哲 《党史文苑》2005,(6):16-20
曹聚仁既非北大教授,也非北大学生,何来北大情缘?这首先得从曹聚仁这个人说起.曹聚仁(1900-1972),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谜样的人物".身兼作家、记者、学者于一身的他,一生写下了4000多万的文字,世人鲜可匹敌.他还是一位知名的社会活动家与自由主义的理性批判者.解放后,他在香港为"第三次国共合作"而奔波,深得国共双方领袖的器重.  相似文献   

16.
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校长时期,是北大永远值得骄傲的记忆,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马克思主义在北大可以作为一种学术而进行自由讨论,从而聚首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启蒙者,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便是由这些人担当的。后来,他虽然和中国共产党有过不愉快的“过节”,但是,他在晚年主事民权同盟、投身全民抗日救亡运动时,又与中国共产党声应气求、殊途同归了。  相似文献   

17.
人是一种有个性的特殊存在。作为人最基本的个性之一,文化个性对于人的生存具有重大价值,是人获得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内在要求。文化个性的这一地位和功效,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内在吻合。就此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要拓展新方向、新功能,需找准切入点,从宏观载体选择和微观环境创造两个层面,大力培育青年人的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18.
眼下,人们谈到人才的选拔使用,往往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表示自己的果敢。笔者认为,这种用人的观念固然有它的道理,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先说“疑人不用”。其义是对一个人有怀疑的地方就不可使用。实事上,我们对一种事物、一个人的了解,都经历了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而存在疑惑的心理,说明对某个人不了解或者不完全了解。如若仅凭直观印象,而不多方考究其内在的实力,对于确有一定能力的人,岂不误人前程?再说“用人不疑”。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人的成长也是如此。如若对一个人仅仅偏重使用,而忽视了监督管理,就很难把人选准用好。前不久,笔者到一家私营企业参观,走进那高大宽敞的厂  相似文献   

19.
《新长征》2000,(1)
罗亚明在1999年11月4日《社会科学报》撰文指出,传统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缺陷:一是盲目求“大”。人们错误地认为,搞德育就是要从“大”处着眼,大思路,大举措,仿佛一 “大”就管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反馈、聚合机制,往往是大而不当,多管齐下却不能触及到根本,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效果。二是简单归“一”。虽然也提倡因势利导,发扬个性,然而,却局限在约定俗成的框架内,可变性差,力度也不够明显,品德要求与评价标准也缺乏针对性与层次感。多种简单的“一分法”在个性张扬、多元并存的时代显然…  相似文献   

20.
电教中,一位讲师谈到关系人的智商、情商、危机商之说,颇有几得。他说,许多人认为,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及命运往往决定于智商,而忽视了情商和危机商。一个人的智能固然有决定性作用,然而,在现实中发现并不尽然。大家曾一时热衷于推崇人的智商,高智商的人和神童颇受青睐,结果发现并非如此。那位讲师通过研究认为,仅有人的智商是远远不够的,人的情商和危机商才是关键。三者共为一体,互为因果,缺一不可。情商指人的情感并由此带来的人际关系能力。人的情感范畴很广,同时也决定人的情感方式的多样性,因而决定其个人的人际状态。也就决定了因之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