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网络问政时代的到来,使地方政府面临网络舆情引发的公信力危机。以哲学和公关学知识为基础形成的交叉研究方法——公关哲学,开创了网络舆情危机及其应对之策研究的学术新法。地方政府如果能够运用公关哲学为指导,科学施行网络舆情危机公关,则能化危为机,有效提升地方政府自身在社会公众和媒介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进而重塑地方政府良好的组织形象。  相似文献   

2.
提高地方政府危机公关能力,有利于增强地方政府公信力和塑造地方政府良好形象,是党提升自身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以"4·11"兰州水污染事件为例,可以看出我国地方政府危机公关普遍存在缺乏危机公关意识、缺乏独立的危机公关机构、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公关危机后续恢复工作乏力等突出问题,需要我国地方政府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投入更大的精力提高危机公关能力,为政府职能转型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政府在群体性事件中能否实施积极合理的危机公关,不仅关系到事件的妥善解决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政府形象的维护和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我国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危机公关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通过强化政府危机公关意识,培育危机公关人才队伍,建立专门的危机公关部门,丰富和协调使用各种公关手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危机公关管理体制等措施来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危机公关能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网络舆论危机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损害了政府形象。要处理好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地方政府首先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切实做到"为民";其次要学习正确的处理方法,通过信息公开化解危机,重塑良好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化媒体全面步入微时代,政府工作暴露在了阳光下,政府的网络危机事件层出不穷。面对危机事件,政府仍然局限于传统危机公关的角色,这不仅无益于危机处理,更激起公众的不满。当前政府危机公关存在角色误区,政府角色定位有待厘清。微时代下,政府危机公关的角色亟待转换,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基于电子政务的网络舆情危机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是当前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增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网络舆情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加强,同时网络舆情危机的爆发已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发生的危机,最适合在网络虚拟空间里解决。电子政务视角下网络舆情危机的治理模式表明,构建基于网络监测系统的舆情研判机制、健全基于网络平台的危机舆情公关机制、建立基于政务协同系统的危机舆情应急联动机制将会有力提升政府对虚拟社会的治理能力,为构建网上网下和谐舆论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尤其是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信息传播平台成为现实。自媒体平台既是公民表达民意抒发个人情绪的媒介,又成为了网络谣言的发酵平台,尤其在涉警危机事件发生后自媒体平台上真假混杂的信息给了公安机关制定危机公关方案带来了阻碍,在危机频发的社会中,成功的危机公关是确保公安机关生存发展的必要保障。本文从分析自媒体和危机公关相关概念入手,指出当前公安机关应对危机时存在的不足,并从危机预防、处置和善后三个方面入手提出应对危机的策略,力求使公安机关妥善处置危机事件,恢复公安机关形象。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危机公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危机公关是政府公共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我国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危机公关的困境与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危机公关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危机的潜伏期,加强政府的预警与监测;在危机的突发期,建立科学的危机信息发布机制,强调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在危机的恢复期,注重政府自身形象的提升,关注公众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对政府网络形象建构带来机遇和挑战,当前地方政府网络形象建设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要从提高媒体公关意识、完善政府网站职能、提升政府网站信息传播能力、加强政务微博微信建设做好网络舆情危机处置等方面构建地方政府网络形象。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为民众发表意见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但随之而来的网络公共舆论危机也困扰着我国政府。政府在应对网络公共舆论危机方面存在回应不及时、态度不积极、信息公开不完整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采取监测网络舆情,及时发布权威消息;建立处理机制,勇于承担相关责任;解释事件原委,配合传统媒体发布等措施,解决好网络公共舆论危机,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群体性事件既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考验着政府的治理能力。针对当前国内各地频繁出现的群体性事件,政府需要积极开展危机公关工作,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消除其社会影响。但是,实践证明,政府在群体性事件的危机公关中存在着危机公关意识不高、公关队伍建设不足、公关手段单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为此,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立场出发,政府需要提升责任意识,健全公关队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公关手段多元化,从而提升危机公关水平和治理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新形势下,网络舆论危机成为冲击官民双方契约关系的又一导火索。在源头上、爆发前、处理中、平息后这整个危机演化过程内,无论哪一阶段处理不善都会损害政府公信力、弱化政府形象、危及政府合法性地位。在传统的强势治理模式已经无法有效排解网络舆论所带来的危机时刻,追求善治与善政,以透明、回应、合法、高效为着力点,寻求政府与公众在网络舆论中的最佳状态,成为化解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3.
警务危机公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警务危机公关( crisis management)是警务交际理论的一个新视角,本文强调的主要观点是:在现阶段的严重问题是警务危机意识缺乏,应改变处理危机的整体效果,实施危机公关管理(包括研究危机公关的社会策略、设立机构、制定计划、培训专业人员),开展有效新闻传播。本文还涉及到警察在政府危机中的策略和姿态,向警学家提出了解释警察立场的基础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浅议网络社会警察危机公关——以警务微博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时期,警察公共关系不容乐观。网络在给警务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警察公共关系带来了危机。在警察公关危机出现时。怎样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危机公关是当前公安机关不能回避的问题。以警务微博为例,探讨网络社会背景下公安机关如何进行警察危机公关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既是引发政府公信力危机的"催化剂",又是化解危机的"灭火器"。面对网络舆论,政府部门应发挥避雷针效应,做好积极引导;打破屏蔽效应,树立公开透明形象;重视首因效应,做好事件首次应对;克服激将效应,提高新闻发布水平;避免蝴蝶效应,及时迅捷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正因巨大的社会变迁而进入一个风险社会,危机则是风险社会最现实的表征。政府部门如何抵御风险,化解危机,保持与公众和社会的良性沟通,进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本文即从沟通这一角度入手,探讨了政府危机公关在风险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并就如何开展有效的政府危机公关提出了几点对策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公众的"政府的话你也信?"是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陷入"塔西佗陷阱"的表现。在分析公众不信任地方政府已经成为一种认知常态和普遍形成归责于政府的习惯的基础上,指出"官方舆论"与"草根舆论"的话语交锋中政府话语权危机、政府与公众之间互动沟通不足的原因,探讨了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在"塔西佗陷阱"中的自我救赎措施。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的背景下,民众是一跃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网民们在网络平台上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其网络参政议政的意识不断提高,网络问政已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相对落后的运作和服务模式,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缺失在网络舆情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探讨政府如何通过体制改革、职能转变和政务公开等措施来完善自我,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对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有很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辽宁盘锦事件看现阶段我国警察危机公关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9月,发生于辽宁盘锦的因村民暴力抗拆与出警警察发生冲突,最终使警方开枪致一人死亡,一人受伤的事件使全社会产生极大震动,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认为警方暴力参与强拆,警察开枪违法,造成极坏影响。纵观此次事件的危机公关处理,再次暴露出我国现阶段警察危机公关还存在单向说服,公关团队不够专业,警察形象建设过于生硬等问题,使得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频频出现处置不当,导致公信力下降,警察形象败坏的危机。所以,我国的危机公关建设尚需更为制度化、专业化和亲民化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政府公关危机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显示出多元的新特点。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兴起,政府的危机管理模式和公共关系受到新媒体环境的剧烈冲击。用三重危机源说结合社会燃烧理论可以将社会危机事件分解为形成、发酵和爆发三个阶段,网络媒体在每一阶段都起着加速传播和扩大影响的作用。因此,对三重危机源与新网络媒体环境并存这一背景的分析是探究新时期政府公关危机形成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政府公关危机研究的新视角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