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的公共外交获得了长足发展,引起了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广泛关注。它们对中国的公共外交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全面评估,涉及到中国公共外交的缘起、发展历程及开展公共外交的资源与制约因素、中国公共外交实施体系等诸多方面。西方国家对中国公共外交的研究对中国未来发展公共外交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3.
侨务公共外交:理论建构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男 《国际展望》2012,(5):29-39,71,143
"侨务公共外交"作为一个新概念,尚未得到系统性的理论阐释。本文以主体、客体、实施途径和实施目标这四个基本要素为切入点,把侨务工作与公共外交从逻辑上和实务上连接起来,并以此为基础对侨务公共外交的内涵进行初步界定。侨务工作如何借鉴公共外交在实施途径与策略上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务实性,公共外交的运作如何利用好侨务资源,将是侨务公共外交理论建构的重要内容。中国作为一个侨务资源大国,在拓展侨务公共外交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面临着若干重大障碍。无论是发挥优势还是克服障碍,其过程本身都将为侨务理论工作者提供肥沃的创作土壤。  相似文献   

4.
中国公共外交:风生水起正当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公共外交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09年冬,外交部新闻司公共外交处升格为公共外交办公室,表明公共外交在中国总体外交中的地位获得了重要提升。尽管中国的公共外交机制目前仍处在建设和磨合中,但中国公共外交的新局面已经展现出了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中国公共外交与软实力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对外战略和政策出现了重大变化,即开始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开展公共外交,以便增进外国社会公众对中国的情况、政策和价值观的理解,创造更加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本文就开展公共外交与建设国家软实力的关系,如何通过公共外交提升国家软实力,以及必须克服的思想观念障碍,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周厚虎 《国际展望》2012,(1):34-47,115,116
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化的进程带来了国际政治权力资源的变化,文化、科技、知识和信息等软实力资源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这不仅催生了软实力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而且也影响了国家外交形式并正改变着外交的内容,由此公共外交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软实力成为理解国际关系变化和外交政策的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公共外交的理论支撑,而公共外交本身也是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战略路径。中美软实力战略的差异导致了双方对公共外交认知的差异。本文在比较中美软实力战略的视角下,从公共外交的主体、受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媒介等方面来分析美国公共外交的特点,同时从这四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公共外交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上海世博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世博外交之路。这不仅是世博会本身的创新,也是中国外交的创新,即围绕主办重大国际活动而展开的外交。上海世博会在政治外交、经济和科技外交、公共外交和文化外交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成就,深化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提出了世博外交的时代命题,展示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形象,提升了中国主办特大型国际活动的综合能力,开辟了地方外事融入国家总体外交的新途径。世博外交将具有长期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公共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上海世博会则是我国集中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舞台。中国通过举办世博会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展现了国家的软实力及自信和包容的大国智慧,表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的真诚愿望。世博公共外交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果,得到世界媒体的肯定与赞誉。世博会已经圆满闭幕,但中国公共外交事业方兴未艾,有必要对世博公共外交实践进行客观评估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美国政府通过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verseas Private Investment Corporation.OPIC),推动建立影响全球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公共外交平台,增进了美国国内政策的全球理解与认同,促成许多国际合作,公共外交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崛起已经呈现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在国际关系软化和泛化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回应软实力领域的挑战,营造中国和平发展有利的国际环境,牢牢把握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已经成为中国崛起方略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瑞典王国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南部,国土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人口929万,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人口、资源稀少的富裕小国。瑞典向来非常重视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冷战期间,  相似文献   

12.
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国际社会廉政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是国际社会廉政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廉政立法和反腐败制度体系,实际上都是以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为核心构建起来的.我国反腐倡廉建设要与世界接轨,就需要认真研究总结国际社会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把握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理论内涵、基本功能和本质特征,从我国国情和党风廉政建设的...  相似文献   

13.
赵启正 《国际展望》2010,(6):119-119
<正>上海世界博览会已经精彩落幕,这是中国继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之后的又一次盛会,成为中国民众参与公共外交的绝佳机遇,帮助世界全面了解中国,让中国最大程度、最真实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相似文献   

14.
张沛 《国际展望》2011,(4):19-34
国际体系是描述国际关系整体发展状况的一个概念。中国近代以来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宏大的国际视野,不断探索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不断深化对国际体系的认识,不断调整和修正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定位和相互关系,完成了从国际体系的革命者、积极参与者、游离者,到全面参与者和建设者的角色转变,实现了中国与国际体系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中国共产党国际体系观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指导着中国外交实践走上了一条中国崛起与国际体系相和谐并平稳过渡的全新之路,使中国成为国际体系负责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相似文献   

15.
2018年,国际格局不断发生错综复杂的深刻变化,世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国际格局呈现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但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和全球治理赤字愈加凸显。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主要大国矛盾跌宕起伏,地区热点问题走势各异。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严重冲击多边贸易和金融秩序,对世界经济发展前景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国际形势"动中有变",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16.
美国“公共外交2.0”: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历来重视公共外交。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接近尾声时,美国政府推出了“公共外交2.0”,旨在利用现代技术推动美国公共外交的进一步发展,改善美国在全球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二战后日本对外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二战后日本文化软实力构建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逐步实施,摆脱了战争和侵略的形象,较好地应对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摩擦和各种威胁论,发达、环境友好、和平、民主、礼仪等词汇已经成为新的日本形象代名词。以软实力为主线,从公共外交视角剖析二战后日本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战略,对于我...  相似文献   

18.
陈统奎 《南风窗》2010,(23):23-25
通过公共外交,可以更直接、更广泛地面对外国公众,从而能更有效地增强本国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改善国际舆论环境。一个越来越成熟的中国社会,不只是企业走出去,而是整个社会走出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在野党外交历史经验十分丰富:在发展与执政党党际关系的同时,坚持把在野党外交作为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既全面发展,又重点推进。准确把握在野党与执政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以及竞选条件下政党轮流坐庄的规律特点,通过积极开展与在野党的党际交往,促进和发展与未建交国的国家关系,保持国家关系的稳定发展,维护中国国家利益。"政党外交搭台,经贸活动唱戏",对于在野党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也是在野党外交的重大主题。开展在野党外交,要注意处理好与在野党所在国家的执政党及政府的关系,不能过高估计在野党的作用。发展同在野共产党的关系,要体现作为"兄弟党"之间的友好,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促进国家关系上,坚持不出头,不扛旗。  相似文献   

20.
郭可  吴瑛 《国际展望》2011,(2):90-112
世博会已从最初的科技革命和工业成果的展示舞台,逐步扩展到文明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并为主办国和城市展示国家品牌和城市形象带来重大机遇。上海世博会作为中国整个公共外交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本身就构成了中国公共外交的平台,也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极大关注。文章从分析全球媒体对上海世博会的新闻报道入手,探讨上海世博会的国际舆情变化规律、传播方式和模式,并以此来进一步讨论其对我国公共外交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启示,以推动未来中国舆情外交的探索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