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玉  李麒 《理论探索》2022,(4):123-128
刑事诉讼案外人财产权保护是刑事诉讼程序正当和司法公正的应有之义。目前立法中存在着案外人法律地位不明确、主体资格和实体权利范围模糊、权利实现的程序保障缺位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对其财产权的保护。要从三个维度加强对刑事诉讼案外人财产权的法律保障:明确案外人作为诉讼参与人的法律地位,保障案外人参与诉讼的主体权利;对案外人异议的主体资格和实体权利进行类型化,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统一标准、明确范围;完善案外人权利保护的程序规定,明确案外人在审前查控、涉财产审判以及执行救济三个环节中的程序权利。  相似文献   

2.
论预期违约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期违约是违约的一种特殊形态 ,它是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 ,它具有两种表现形态 ,一是明示预期违约 ,二是默示预期违约。预期违约的救济手段与实际违约一样 ,都是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相似文献   

3.
侵权责任与违约是两类基本民事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二者常常发生竞合 ,因此对两类责任的不同选择将极大地影响到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4.
从"造福"到"谋福"再到"谋权利"是有关"福"观念的两次更新.领导者自觉是领导的题中应有之义,科学领导、民主领导、依法领导是领导者自觉及其程度的重要标志,传统的"造福"观念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领导者应更新"造福"观念和"官"观念,自觉树立"谋福"观念,特别是要牢固树立"谋权利"观念,这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5.
乞讨行为从来都不是一种被社会道德或国家法律所倡导的行为."行乞权"既不是公民的生存权,也不是一项"穷人的道德权利"或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权利.在"行乞权"之争中,暴露出长期以来法理上,以及近些年来人们在人权理念上的种种误区.逻辑上和实践中,从法无明文禁止之处不能必然地推导出权利.人权不是一种排除义务的绝对权利,或可以凌驾于一切社会规范之上不含界限的一种特权.  相似文献   

6.
纪雪 《学理论》2012,(2):61-62
预期违约制度是英美法系的一种重要法律制度,它是为避免合同履行中出现风险而创设的,对于减少因实际违约造成的损失,促进交易的安全性和效益性有重要意义。我国《合同法》在法律条文中确立了预期违约制度。通过分析预期违约制度在我国合同法中的适用及缺陷问题,可以使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性改进建议,以利于我国预期违约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作为两种不同的公有制形式具有平等的法律主体地位。文章从《宪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出发,研究和界定集体经济的权利主体及权利主体代表性问题,提出“所有权份额”概念,将集体经济权利同集体经济成员联系起来,分析取得这种权利所取决的户籍条件,这种“所有权份额”权利的实质性存在及其给户籍制度改革和新型城镇化道路带来的挑战。同时以“新苏南模式”为集体经济改革的实践范例,分析“所有权份额”的实现路径问题。最后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集体经济改革角度出发,以“所有权份额”为切入点,提出了相关政策改革和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对圈内流行的两种说法我都不敢苟同。一种说法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是把人和人的思想作为研究的对象。这种说法缺乏客观现实性和具体性,思想认识及能力高低的检验没有客观标准,往往在“纯粹精神领域兜圈子”。另一种说法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力,是增加效益。这种说法实质上是对前一种说法的矫枉过正,在实践中则是难思想政治工作者之所难,不管人、财、物,怎能发展生产力?再者,调解一个家庭纠纷,上一堂形势教育课…  相似文献   

9.
预期违约,又称先期违约,源于英美法。目前该理论对世界各国的合同法及《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99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我国新《合同法》也以这一理论为基础,确立了我国《合同法》的预期违约责任制度。一、预期违约的概念特征和法定构成要件预期违约包括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两种。明示预期违约是指在合同成立后至合同约定的履行届满期限到来之前,一方当事人明确肯定的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他将不按约定履行合同的义务;默示预期违约是指在改造期限到来之前,一方当事人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另一方当事人在…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禁止就业歧视立法背后的权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权利性质的认识,有两种观点,即消极权利观和积极权利观。消极权利(negativerights)是指依市民社会中自由的法则获得的,个人不需要社会、国家或集体的帮助即可享有财产权、自由权等等。对于这些权利,国家只能消极地“不作为”,只有当权利人与他人发生纠纷时才来居中裁决,进行干预。积极权利(positiverights)是指弱势主体通过国家的积极行为来实现其利益的一种权利。简而言之,消极权利是以不受国家的拘束为其内容;积极权利以要求国家积极的行为及施策为其内容。我国现行的禁止就业歧视立法背后恰恰透露着一种消极权利观,这正是当前我国就…  相似文献   

11.
胡健 《理论探讨》2003,(1):37-40
中国明末启蒙思潮的"自由"观与西方早期启蒙运动的"自由"观一样,都因农业文明转型为工业文明的时代性要求而将源头上的价值系于"个性自由".但由于文化类型与历史境遇的殊异,双方也表现出不同的心路逻辑.西方人文主义者认个性自由为一种"权利",因而提出了以"理性"界定权利,以构建现代制度保证权利的实践途径.而中国明末的启蒙思想视个性自由为"新道德境界",据此要求人们首先转换传统伦理视角,肯认个性自由的合德性;进而提高思想境界,成为个性自由的实践者;最后寄希望在未来的"大同"社会解决全部问题.  相似文献   

12.
郝志康  杨魁 《学理论》2009,(31):147-148
随着科技的发展,“代孕”现象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代孕”实质是“试管婴儿”技术的延伸,科技发展带来的产物。对于这一问题,支持和反对代孕的呼声几乎不相上下,支持者认为,那些不孕夫妻有权利通过合理的渠道得到代孕服务。而反对者考虑到更多的代孕可能带来的各种伦理问题:对婚姻家庭关系的冲击、使社会关系复杂化等。本文就“代孕”的具体涵义、社会影响和与之相关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3.
杨朔之死     
1968年8月3日,正是文化大革命热潮中,杨朔离世。 长期以来,关于杨朔的死,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感染肺炎去世。另一种说法是被造反派迫害致死。还有一种说法是自杀身亡。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当前人事争议仲裁中受案范围定位模糊、种类偏少、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受案范围的口径不一致,以及有些人事争议还处于无法可依、无处可诉的状态等问题,试图从划清劳动争议与人事争议受案范围的界限,从争议主体和争议内容两个方面对现行人事争议的受案范围进行调整,对我国人事争议的受案范围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迁徙是动物趋利避害的一种本能,迁徙自由是人类维持生存与发展的一项基本人权。迁徙与“流动”、“迁移”等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不应混同使用。迁徙自由可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方面,迁徙自由是一种主观意志自由。迁徙自由的主体不受其他外力左右或主导;另一方面,迁徙自由本质上要求权利的同等对待。迁徙自由的这些特性,既说明了迁徙自由不同于人身自由,需要得到宪法的独立确认,又充分彰显了迁徙自由的价值与宗旨。  相似文献   

16.
王尧茗 《学理论》2009,(25):213-214
《国家税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笔者根据"免征额"、"起征点"概念在社会上出现错误认识的现实情况,为提起学生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关"免征额"和"起征点"的教学思路。在引入个人所得税出现"起征点"错误说法现实后,从讲述两者概念入手,重点对这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实质区别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再以案例讲解和课堂习题辅助两个手段,加深学生对这两个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这两者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谁是抓捕‘四人帮’的首倡者”,是中国当代史上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叶剑英在1976))一书问世以后,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两种说法:一说是叶剑英“有意识地主动接近华国锋,逐渐说服了处于犹豫不决、彷徨不定的华国锋,  相似文献   

18.
白玉 《学理论》2009,(17):122-124
庭审直播的案件范围是庭审直播这一领域里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如何用法律规则来调整这个问题更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对此,本文在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庭审直播的立法现状以及国际上关于庭审直播的规定,分别从实体上,程序上,例外情况,以及权利的救济,立法形式等角度探讨如何用法律规范和调整庭审直播案件范围这一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自由”是孙中山“革命之学问”中的重要基石,是革命正当性的重要依据。孙氏的“自由”观由两个互相矛盾的内容构成:一是“自由”是人民不可剥夺的政治权利;二是在中国当时的革命环境中,要国家团体有自由就必须牺牲国民的个体自由权利。孙氏在这个问题上实际上是混淆了古代“自由”与近代“自由”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吕勇  段庆华 《学理论》2009,(14):85-88
美国目前的人权保障是两套并行的模式,即公民受到宪法条款的双重保护。但是在具体的权利保护中,各州又有各自独特的特点,这一特点反映到案例法中,由法官对此进行宽泛性的解释,对州宪法中权利的内容做了更为丰富的诠释。本文将以联邦主义下州宪法的历史发展为线索,分析不同地理模式下州宪法的特点以及州最高法院在宪法解释中的作用,以一些州有代表性的权利保护模式为范本,探讨其在言论和新闻自由、社会福利与司法补救保障、隐私权等具体案件中的运用以及州宪法的权利保护基本性和特殊性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