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晓利 《世纪桥》2008,(6):46-47
20世纪80年代,当传统技术哲学面临发展困境时,一些西方学者开始引导技术哲学研究从关于技术的形而上学分析和对技术后果的批判向对技术进行经验描述的转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关注并介入工程实践便成为技术哲学发展的需要,工程哲学作为新一代技术哲学家建构的核心话语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
陈名财 《求实》2006,1(1):25-28
要厘清目前有关“以人为本”的诸多论争,就需要把“以人为本”放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放在哲学发展的历程中,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或者哲学转向来思考。由此,我们认为,“以人为本”指明了马克思哲学的属人性和历史发展的属人性,指明马克思哲学的主题与变革世界的可能性和途径,指明了社会发展的价值向度,指明了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内在统一的根据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实践哲学实现了由传统知识论哲学向现代生存论哲学的范式转换。本文首先对知识论路向的传统哲学及其特征进行了概要性地分梳;然后具体阐述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存论转向以及其生存论思想;最后文章论述了这一转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在哲学史上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哲学界常把这个变革称之为"实践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批判了全部的旧哲学,并以实践为中介解决了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把实践贯穿在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中,创立了实践的唯物主义,从哲学上指明了人类解放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佩里·安德森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中明确提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曾发生哲学转向的现象。佩里·安德森通过对"编史工作"与"理论建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剖析,结合"哲学转向"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发展,提出了个人的预言和希望。佩里·安德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向论启示我们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论与实践、关注领域等方面的研究,汲取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长处,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现代西方哲学之所以高度重视从哲学上研究语言,并被称之为哲学史上的“语言转向”,其主要根据与意义有四个方面:一是从语言出发去反省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二是试图通过对语言的反省而“治疗”传统哲学;三是通过语言而深化对人自身的理解;四是通过语言而扩展和深化哲学的反思。文章比较集中地考察了第四个方面,并在“语言”与“观念”的对比中,深入地阐述了“语言转向”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在主题、出发点及其研究对象和最终价值目标等方面所实现的"人学转向",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法论。它启发我们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要关注"现实的人"本身,坚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同时必须重视和正确看待人的实践活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决定作用;坚持以马克思哲学的根本价值目标为导向,始终关注人的发展,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思想,就是社会伦理学说。他们从人出发研究社会这一作为人必须与之交往的虚拟主体与人的关系,对它们加以道德评价,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制约人、决定人。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侮辱人、奴役人,是不道德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合乎人的本性的社会,因而是道德的。马克思主义以人的解放为目标,中心是改造社会关系——消灭奴役人的旧社会,建立最无愧于人的本性的共产主义社会,使社会成为道德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哲学理论、政治经济学理论,都是对上述人的解放理论的论证,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对实现人的解放具体途径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探微其中蕴涵的生态转向:科学技术的生态转向、经济发展的生态转向、政治制度的生态转向、人类文明的生态转向,这些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为我们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学理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丁素 《学习论坛》2004,20(6):11-13
在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融会 ,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 ,在催生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凝聚着众多的经验智慧。概括地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哲学发展的永恒主题 ;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哲学应对挑战 ,实现飞跃的根本条件 ;坚持与时俱进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永葆先进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深刻地变革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哲学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非常有必要进行一次具有时代意义的"互联网转向":把"镜头"对准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诸如主客体的融合重构、人类解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现实的哲学问题,并在回答这些问题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促进"人向人的本质的全面回归",推动"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回答:在人与物的关系上,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以人为本还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本?在民与官的关系上,是以民为本还是以官为本?福建省“晋江经验”很好地诠释了此问题.晋江市在践行以人为本的实践探索中,致力于反对商品拜物教构建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致力于注重生态工程以及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理念:致力于关注民生注重民生建设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战略思想或战略思维,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张力的重要环节,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视域看战略思想,我们可以更加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时革命或建设问题的认识与理论创新成果看,既是锁定在战略层次与视域,也是特殊时代问题的哲学形态化;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容在战略思想层次与平台上更是彰显着经济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曾文 《理论学刊》2005,(11):31-32
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历来是执政者治国安邦的重要目标,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社会理想.究竟应以何种理念来指导执政才能符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是摆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首要政治课题.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来看,在执政理念上彻底实现从"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的转变已成为我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李云霞 《理论学刊》2003,1(3):41-43
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进路可看作是形上智慧的外化,即形而上学已被认为是人的本性,重视并极其强调的是实践修养功夫,与西方形而上学的知识论进路有所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拒斥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从人的存在出发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凸显了人的存在方式--实践,并通过实践全面展开人的现实世界.在此意义上探究开去,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又多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6.
论"和谐哲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建设和谐社会,必然地提出了一个有没有“和谐哲学”的问题。文章对毛泽东主张的“斗争哲学”及其实践结果进行反思,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指出其忽视同一性的偏颇。进而,论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和谐哲学”。这种“和谐哲学”更加强调和尊重事物的同一性,与“斗争哲学”有着显著的差别,更不是像“斗争哲学”那样要指代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哲学体系。“和谐哲学”的核心,在于倡导一种互助、合作、团结、和谐、稳定、有序的价值取向。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以“和谐哲学”为指导,把和谐作为一种根本和长远的价值目标,在和谐与不和谐两种因素的矛盾运动中,坚定不移地朝着社会更加和谐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7.
毛剑 《理论学刊》2006,(3):110-111
无论就思想渊源还是就研究派别而言,新马克思主义都是当前文化研究中举足轻重的一维,其中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促成了文化研究中的“葛兰西转向”。这种转向结束了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的范式之争,为文化研究开始建构一种摆脱还原主义和本质主义的新的理论方法和模式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8.
左亚文 《探索》2006,3(2):163-167
“世界是物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赖以建立的物质经验基础,但它本身并不就是哲学命题。哲学的思维是建基于经验基础之上但又超越于感性经验的辩证思维,即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反思。现今的哲学教科书对于世界物质性的论证还停留在自然科学的实证水平上,并且将“唯物论”和“辩证法”相割裂,有违唯物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必须对之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9.
20.
潘琍 《理论学刊》2004,2(12):34-36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指出 ,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是统一的。哲学在中国同样也是如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始终伴随着哲学的创新 ,而内在统一于哲学创新的 ,正是哲学的世界化与世界的哲学化在中国的体现 ,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国化与中国经验哲学化。也就是既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按照中国的特点创造性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对中国的实践经验进行哲学总结并上升为新的理论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也得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国化与中国经验哲学化的过程亦即哲学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