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律判断形成的模式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郑永流 《法学研究》2004,26(1):140-149
法律判断是应用法律的结果。法律应用包括法律适用和法律发现 ,且主要是法律发现。在法律适用中 ,事实与规范相适应 ,判断可直接通过推论得出 ,这可称为推论模式 ;而在法律发现中 ,由于事实与规范不对称 ,在通过推论得出判断之前 ,先要对事实与规范进行等置 ,使事实一般化 ,将个案向规范提升 ,将规范具体化 ,使规范向个案下延 ,并在两者之间来回审视 ,螺旋式向上发展 ,这就是等置模式。相应地 ,法律判断形成模式包括推论模式和等置模式两种。  相似文献   

2.
法律判断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形成的,以往关于规范层面的著述可谓较多,而对事实认知的探讨却少之又少。本文在强调事实认知在法律判断中的重要性的同时,并对几种事实进行了界分与评析。法律事实的形成需要规范指导,但规范指导下的事实认知,又容易使事实变形;从个案事实中可以抽取法律规范所需要的要素,但只能使事实变得抽象,而不能让事实偏离真实;规范可以赋予事实以意义,但不应为迎合规范的适用,而使事实偏离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
案件事实的形成及其法律判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法律判断根据的案件事实区别于客观事实和规范事实,案件事实是在客观事实基础上依据规范的事实要件构筑的。案件事实及其判断既为法律规范所规定,又为社会生活实际所制约,兼有主客观共居的属性。案件审理中的事实认定与法律判断,不是两个可以简单分开的阶段或过程。案件事实和可得适用的法律的发现及其判断,几乎是同步进行并相互制约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审判依据的案件事实并非纯然来自证据,证据得出的零散的、片段化的信息与情节化、叙事化的案件事实存在断裂。本文首先通过对当前学界的两种学说进行批判,继而提出第三种路径即认为案件事实的形成其实是在法官解释下完成的活动,最后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价值包含主观因素,每个人都有可能认同不同的价值,对于众多的价值也会做出不同的取舍;法律上的价值判断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法官在多大程度上享有价值判断的余地,法官依循什么样的原则进行价值筛选并最终确定正当裁判所应首先依据的价值等等,归根到底都是关乎到"法律上的价值判断"这样一个命题。  相似文献   

6.
法律事实的判断是司法活动的关键环节,而如何从一堆错综复杂的证据中发现并找到一个能让法官定案的法律事实,则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案件、不同的争议事实、不同的诉辩主张进行判断。本文即对如何判断法律事实进行了论证和归纳。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激起社会各界广泛争议的案件,这些案件引起了对公众的常识判断与法律判断之关系的探讨.然而,目前的理论研究因缺乏对常识的本质进行分析,普遍对常识判断与法律判断做异质化处理,这种思考方式并不有助于做出合理的司法裁判.从常识哲学来看,常识判断的正确性并不当然弱于其他类型的判断,它反而与广义的理性等义并且是推理的根本基础.司法裁判要进行合理的归责,就必须实现常识判断与法律判断的衔接及转化.哈特的“承认规则”可被视为是在理论上探讨作为非制度性规范的常识向制度性规范的转化,阐明司法裁判得以从日常生活方式中获取规范性内容的理论进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立法的角度,对公共利益的范围和界定基本原则、方式、标准等方面作了深入分析,试图建立界定我国公共利益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社会上不断发生的公共性案件,在进入司法程序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由于法律价值判断具有主观性、层次性、自利性特征,导致不同的人在同一件案件上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诉求,由此而质疑司法的公信力。这种法律价值判断的困境而产生的矛盾,其解决一方面需要继续推进法治建设,形成良法之治。另一方面必须要在公民社会的建设上加强我们的价值同一性。  相似文献   

10.
在法律解释实践中,经常未建立清楚的解释标准,而只是建立不确定的解释标准,因而导致审判上的疑难。在疑难案件中,法官应依据特定的价值准则,对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当事人的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进行价值评价,确定其各自在法律价值体系中相应的位阶,选择优位的价值准则,进行利益的衡平或选择。利益衡量和价值判断在法律解释中的作用是进行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为法律解释活动提供目标指南,决定法律解释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The decisions and the legislative interpretations of judici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 Supreme Court of China can be considered as a part of Mainland China’s customary law, and carried by decisions and judicial interpretations. Customary law is the very source of its normal force and they are supposed to be an informal source of the law for they have the required characteristics for substantiating customary law. Accordingly, the legislativ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s and decisions of the Supreme Court that are qualified to be promulgated in the Gazette of the Supreme Court should be standardized by the requisites of customary law and have the quality supposed to be universally fair. Cao Shibing is a senior judge of the Supreme Court of China majoring in civil law, and he was awarded the doctorate of law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Till now, he has published an amount of academic works, for instance, On Anti-monopoly Law (1996), Resolve of the Problems in the Suretyship Law of China and its Prospect (2001), On Insolvency Law of China (2003), and his translated book in Chinese (1998) —The Death of Contract (originally written by Grant Gilmore in 1995).  相似文献   

12.
张志文 《法学论坛》2012,27(2):76-84
社会法学派的法律发现观主要从目的、利益与法律的“自由”发现、返回司法“实际”的法律发现、司法的实用性与规则的虚无性三个角度来诠释的。与其我们掩耳盗铃式“发现法律”,不如坦白承认法官造法之于司法公正的意义。“发现”是“创造”的源泉,而“创造”是“发现”的延伸。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seeks to outline some ways in which sociological inquiry has helped to interpret general processes of legal development. It comments on a few aspects of a vast subject. Furthermore, it was commissioned in a specific context of debate: as part of an agenda of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ve merits and potential of sociological and economic analyses of law. Hence, to provide a setting for what I try to argue about the character and value of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s of legal change, it seems appropriate to preface those arguments with some general ideas about the nature of sociological inquiries in legal contexts and about perceived contrasts between the orientation of these inquiries and what I take to be certain orientations in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Accordingly this paper is in two parts. The first offers a few prefatory remarks on the character of theoretically guided sociological inquiries about law (sociology of law). The second discusses various kinds of interpretation of legal development, which have been offer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ology of law.  相似文献   

14.
单忠献 《行政与法》2010,(6):115-117
司法判决理由是司法权合理化最重要的指标,也是法官思维水平的最典型表现。作为证明司法结果正当性的关键因素,法官的法律解释构成了司法判决理由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理应在司法判决中得以充分展示。为了改变我国判决书中法律解释状况薄弱、判决理由不充分的局面,科学合理地写明法官对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的解释状况就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16.
拥有较为完备的能源立法是促进可持续发展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制度基础。虽然就法律表现形式而言,我国的能源立法已初具规模,但就其内在逻辑关联与制度构建而言,仍有诸多问题有待厘清,因此制定一部统领整个能源法域的基本法已迫在眉睫。我国能源法应当在"通则式"、"政策式"和"法典式"为代表的三种国外能源基本法的立法模式中做出选择并应建立起包括能源规划、管理体制、市场监管、科技创新等制度在内的核心制度群落。  相似文献   

17.
法律解释的难题:服从还是创造--法律方法视角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飞 《法学论坛》2005,20(6):73-78
在司法过程中,法官应严格服从法律还是可以创造性地解释法律,这是长久以来困扰我们的问题.对法官而言,服从法律是当然职责,同时也应融人创造精神,因为法官发挥其创造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体现对法律的服从,在这种宗旨之下,法官的创造力就不会偏离法治的轨道.这些最终都需要通过法官对各种具体法律方法的运用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司法过程中的法律方法论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法律方法是法治理想成为可能的条件之一。本文通过对种种法律方法关系的梳理,揭示了法律方法对维护法治的积极意义。作者认为,法律发现是法律方法中首先使用的方法,而法律推理则是由成文法向判决转换的必用方法。在法律发现到法律推理的过程中,法律解释、法律论证、价值衡量、漏洞补充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蔡立东 《法律科学》2012,(1):108-116
法人分类模式有"职能主义"和"结构主义"之别,《民法通则》采"职能主义法人分类模式",根据法人在国家构想的社会整体结构中担当的职能,将法人分为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这种分类模式渊源于我国法人制度立法的问题意识、立法之时面对的具体问题以及法律科学的发展水平,无法实现其意欲的分类目的,不能解决法人制度真正面对的问题,也无法为法人制度立法提供有效支架。我国未来民法典应回归"结构主义法人分类模式",并以其为主轴设计民法中关于法人制度的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