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根说,世间的一切苦难之中,最大的莫过于枉法了,因为犯罪不过是弄脏了水流,而冤判则败坏了水源。老先生的话,如今已成为法界箴言。何为枉法?《现代汉语词典》的诠释是:“执法的人为了私人利益或某种企图而歪曲和破坏法律。”笔者认为,枉法就是执法犯法。执法者当...  相似文献   

2.
强化立法中的法律责任谢觉智在社会主义法制运行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立法上看,有关法律对法律责任的规定不明确,不便操作,罚则过轻,没有规定执法者不执法应负的法律责任等,则是产生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有...  相似文献   

3.
THEMANIFESTATIONANDTHEREASONOFLOCALPROTECTIONISMINEXECUTINGTHELAWNOWADAYSANDITSCOUNTERMEASURE近几年来.在司法机关执法实践中.地方保护主义现象越来越显得突出,危害越来越严重.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法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一个重大的、亟待解决的政治、法制和社会问题。所谓执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经常表现为一种不合法的保护.有许多现象表现为用合法的形式实现非法的目的,钻法律空子来对抗法律的正确实施或者直接违法办案,其实质是不顾国家和…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和法制进程明显加快,“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得以确立,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过去那种无法可依的局面得到了根本的改观,我们已在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进程中迈出了新的步伐。与此不相适应的是,一个时期以来,执法中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愈演愈烈,条条块块,各自为战,社会各界对此反映强烈。执法中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是指在执法过程中,一些地方的执法机关、执法人员以及其他有关单位和人员,违背法律,不顾大局,以种种不正当…  相似文献   

5.
民事、行政审判中枉法裁判的检察监督唐光诚根据我国民事行政诉讼法律有关检察监督的规定和当前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工作的现状,民事行政审判中的枉法裁判是检察监督的一个重要内容。认真分析当前民事、行政审判中枉法裁判的特点,把握有关法律规定,探讨对民事、行政审判...  相似文献   

6.
论枉法犯罪的修改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我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条的规定,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枉法行为需以“徇私”、“徇情”作为犯罪构成的基本要素,民事、行政诉讼中的枉法行为需以“情节严重”作为犯罪构成的基本要素,这不但显得不平衡,而且为枉法者开脱了责任,而增加了认定犯罪的难度。另外,将枉法行为分为三个领域四个罪名加以规定,显得过于繁琐,而对执行活动中的枉法行为规定得过于具体,对仲裁活动中的枉法行为不以犯罪论处,不利于维护公民权益和法制建设。建议将所有的枉法行为都按一个罪论处,罪名就定为“枉法罪”,并删除“徇私”、“徇情”和“情节严重”的限制条件,精简执行活动中的枉法行为的规定,再将仲裁活动中的枉法行为也纳入犯罪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执法必严”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根本问题,是人民司法工作的重要原则。“执法必严”是要求我们严格依照法律办事。执法离开“严”字,就不能充分实现执法的意义,就不能真正发挥法律的作用。但有些同志看来,这个“严”字只是一个原则的要求,没有一个具体的客观尺度,因而在审判工作中对执法要求不  相似文献   

8.
司法腐败在当今社会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就是司法人员的枉法行为。主要有在金钱面前的贪赃枉法;在案情面前的徇私枉法;在权位面前的畏权枉法;在势力面前的惧势枉法等。由于这些枉法行为的存在,法制文明所要求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能是一句空  相似文献   

9.
对徇私枉法罪一些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徇私枉法罪与枉法裁判罪的区别现行刑法中徇私枉法罪是由 1 979年原刑法中的枉法裁判罪发展演进而来 ,研究这个发展过程 ,是探索徇私枉法罪与枉法裁判罪区别的根本途径。1 979年颁布的刑法第 1 88条规定 :“司法工作人员徇私舞弊 ,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 ,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 ,或者故意颠倒黑白作枉法裁判的” ,处以刑罚。过去将此条的罪名定为枉法裁判罪。在贯彻执行中出现两个问题 :一是 ,司法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行为 ,可以发生在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诉讼活动的各个阶段 ,而枉法裁判则仅指审判活动而言…  相似文献   

10.
执法中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是指一些地方的执法机关、执法人员及其他有关单位或个人,在执法活动中以各种不正当方式、手段,非法保护地方和部门利益的行为。它的出现和存在违背了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和基本要求,是执法活动中消极腐败现象的突出表现,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损害了执法机关的形象,给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也造成了不良影响我们必须予以坚决反对和制止,并有效运用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权,抵制和纠正执法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形式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现象。一、高度认识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在执法活动中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司法》2009,(12):5-5
世界各国普遍有这样一个现象,就是立完法之后,不等于违法现象就消失了。我们首先应该有一个出发点,立法很重要,但不是说有了立法就可以解决执法中的问题。另外,我们应该看到执法比立法更要艰难。因此执法是需要一个队伍,这就取决于这个队伍本身的素质如何。中国的执法队伍受到两个方面的限制:一个是专业教直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论错案追究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错案追究制燕振安(山东省菏泽地区中级法院院长)“执法”作为法制的中心环节,在整个法制(立法、执法、守法、监督)体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立法固然重要,但徒法不足以自行,若有法不依,其结果比无法可依更可怕。从这个角度审视。“错案追究”这一司法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3.
司法体系是一个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在内的综合性、协调性发展的体系。作为这一体系的参与者和当然主体,人(或者说社会中的多数人)的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司法体系的完善度和先进性。“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法制现代化首先是从事这一变革的主体自身的现代化.是把表现传统法律观念并以传统模式行动的人转变为具有现代法律意识和行为的人的广泛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一书评介郁贤民主与法制问题,是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的一个大问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的发展程度是检验现代文明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兵。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5.
民事诉讼法第44条规定:审判人员应当依法秉公办案,审判人员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应当追究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该规定,民事审判活动中审判人员徇私舞弊、枉法裁判构成犯罪的,也应依刑法第188条以徇私舞弊罪惩处。但在查办徇私舞弊案件方面,过去一直是以刑事诉讼领域为重点,刑法立法规定也偏重于刑事司法人员的行为,因此,在查办民事审判活动中审判人员徇私舞弊犯罪的案件时,不论是在既有刑法规定的适用方面还是执法的观念上都显得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相似文献   

16.
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处在一个系统之中,受这个系统力场的影响,与其他事物相互作用,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检察资源整合.就是按照系统论原理和法制统一精神.准确把握检察机关在宪法体制中的定位,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政治体制优势、司法体制优势、检察体制优势,完善检察工作机制,凝聚整体合力.实现执法效能的最大化。承德检察实践表明,检察资源整合对于提高司法效率,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就检察资源整合架构与机制建设问题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7.
不容忽视的关系网陈建平当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始阶段,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是,政法部门在执法办案的过程中,时常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受到“关系网”的种种干扰,严格执法的外部环境不佳。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是法制经济,严格执法是对政法部门的基本要求,要...  相似文献   

18.
"刑,百姓之命也",这是《三国志》 中的一句话。看来,早在1700多年前,老 百姓就把法律当作自己的命根子了。因 此,他们对法律无不恭敬备至,对"徇私 枉法"无不义愤填膺。然而,令人奇怪的 是人们对另一种枉法行为却视而不见, 甚至津津乐道。这就是"徇公枉法"。 "徇私枉法"容易理解,为谋取私利 而枉法也。而"徇公枉法"则多少就令人 费解。咱们不妨先看几个例子。比如,一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起令人叹嘘的司法腐败大案。公安局长给负案在逃的犯罪团伙老大通风报信,出谋划策,开脱罪责;看守所长和法官为庇护罪犯使尽招数,公然执法枉法,甚至弄虚例段;监狱长见钱眼开,鲸口大张,收受百万巨款。在权势、金钱、人情攻势下,  相似文献   

20.
清末法制近代化为什么失败——从中日比较的角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中国法制近代化是晚于明治日本法制近代化几十年的历史进程 ,但即使如此 ,前者的成果显然远远不及后者。两个国家后来的政治法律制度发展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尽管清末法制近代化是否完全失败还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但是 ,清末法制近代化何以不及日本明治时期的法制近代化 ?这却是一个非常有深意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法学问题 ,而且还是一个历史、社会、政治、文化问题。对此 ,作者以较为充分的资料和颇为深刻的思考从不同层面做了阐释 ,或许能够给读者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