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强制拆迁在新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过程。现实中强制拆迁被滥用,实体法及救济法制度均存在缺失。为实现利害关系人于强制拆迁中的权利保障,有必要针对性地创设强制拆迁利害关系人暂时权利保护制度,主要包括行政强制法上的行政强制诉前停止执行、行政诉讼法上的作为职责及时履行制度。  相似文献   

2.
张素华 《法学评论》2012,(3):102-107
近年来发生的众多房屋强制拆迁悲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强制拆迁制度的不完善,尤其是公益拆迁与非公益拆迁混杂。为配合《物权法》的实施,2011年1月21日国务院通过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以下简称新拆迁条例),相较于《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旧拆迁条例),新拆迁条例对房屋强制拆迁的规定有诸多创新和亮点,但其中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要彻底解决强制拆迁难,关键在于公共利益的界定,同时应当加强有关强制拆迁的配套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呈现:新法律的实施对法院现行裁判执行理念和工作机制的冲击与挑战(一)2001—2010年间强制拆迁案件基本情况调查2001—2010年间,全市法院共受理行政机关申请的强制拆迁案件30件,仅占同期受理的非诉执行案件总数的0.36%。从申请拆除的标的物看,拆除居民房的案件26件,拆除厂房、办公用房的案件2件。1.司法强制拆迁与行政强制拆迁的对比情况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进入司法强制拆迁程序的案件数较全市房屋强制拆迁数来比,所  相似文献   

4.
从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到广西北海银滩强制拆迁事件,近些年来,违法违规强制拆迁及各种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不断上演的强拆悲剧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今年1月,《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下称"新拆迁条例")颁布实施后,情况并未根本扭转。"新拆迁条例"明确规定,未签订补偿协议不得强制拆迁,并明确取消了行政强拆,但一些地方的相关部门仍置若罔闻。有关专家表示,遏制违法强制拆迁还需加大"首长问责"力度,并完善司法追责。  相似文献   

5.
【裁判摘要】一、生效的拆迁补偿安置裁决是实施强制拆迁的基础.拆迁补偿安置裁决被一审撤销后,强制拆迁不得再继续实施。  相似文献   

6.
胡清波 《法制与社会》2010,(4):60-61,63
当前不动产征收拆迁补偿实务中遇到了诸多制度或体制问题,如征收工作缺乏具体明确的法律指引、征收与拆迁补偿缺少衔接程序,强制拆迁或变相强制买卖中被拆迁人完全被动,更有个别地方官员滥用政府强制权力、侵犯被拆迁人的合法利益、民权无所保证。因此,本文提出不动产征收拆迁补偿立法应以保障民权为核心,既要考虑法律的内在秩序,也要考虑法规政策在实务中的可行性,在制度上做若干安排:征收必须事先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取消强制拆迁制度;引入"征收决定"程序,区分征收决定和征收执行,征收执行阶段应明确"补偿"在"拆迁"之前;同时引入《拆迁授权证书》以提高法律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旧条例)自1991年6月1日起实施,2001年6月6日国务院第4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修订草案,并于2001年11月1日起施行(以下简称新条例)。新旧条例均赋予了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拆迁的权利。由于新条例关于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拆迁的规定比较原则,为了进一步规范行政强制拆迁的实施,建设部根据新条例制定了《城市房屋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房屋拆迁实践中公权与私权不和谐,且法律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政府机构为了自身的部门利益或者执法的便利对"公共利益"做便于自己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滥用了行政权,强制拆迁已经引发了行政权力对公民私权包括自由权、财产权、生存权的严重侵犯,出现了一些暴力抗法的流血事件,造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为此,有必要明确界定公共利益,在公共利益平衡视角下,用法律规范的手段规制公权以期保障私权。故采取的策略可以是在法律规范中明确规定私权的法律地位,对法律规范中强制拆迁相互抵触的条款进行修改,并设置严格的程序规制房屋强制拆迁行为,增加政府强制拆迁违法行为的成本。在公共利益的范围内以实现公权与私权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颍上县开发商毕德红在没有任何手续的情况下,对未达成拆迁协议的房屋强制拆迁.房屋被强拆的户主高家丰多方奔走请求处理未果后,于2008年5月2日清晨在当地乡政府门前自缢身亡.  相似文献   

10.
秋风 《法庭内外》2010,(3):42-42
广州市日前公布了《旧城更新改造规划纲要》,将启动一次史无前例的旧城改造拆迁项目,涉及60万人。据说,本次拆迁的补偿标准比以前有所提高,有望与一手楼价持平。但是,关于拆迁程序,却规定了一个明显的霸王条款:如签订补偿安置协议的被拆迁人的户数达到或超过总户数的三分之二,政府就可实施强制拆迁,或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迁。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额上县开发商毕德红,在没有任何手续的情况下,对未达成拆迁协议的房屋进行强制拆迁.房屋被强拆的户主高家丰多方奔走请求处理未果后,于2008年5月2日清晨在当地乡政府门前自缢身亡.  相似文献   

12.
蒋雯婕 《法制与社会》2011,(30):223+233-223,233
强制拆迁的旧事余温尚在,新的暴力强拆事件又接踵而至,从山东青岛拆迁户张霞自焚抗拒强制拆迁案到贵州博宇房地产公司的暴力强拆案,暴力强拆的惨剧一幕幕上演。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于2011年1月19日通过国务院141次常务会议,并于2011年1月21日正式公布,该条例的一大亮点即对强制拆迁过程中以暴力、胁迫以及其他非法手段实施搬迁构成犯罪的,对责任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作出明确规定。本文主要围绕该条例中违法暴力强制拆迁引发的刑事责任问题进行相关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规范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行为 ,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根据《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制定本工作规程。规程对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的原则、申请程序及行政强制拆迁作出了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14.
徐智勇 《中国公证》2009,(12):47-49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17条第2款规定:“实施强制拆迁前.拆迁人应当就被拆除房屋的有关事项.向公证机关办理证据保全。”该条规定为公证机构办理强制拆迁房屋证据保全公证提供了法规依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仅就亲身经历的一个案例来阐述对该规定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房屋拆迁”纠纷的司法审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建  阎巍 《中国公证》2009,(2):29-32
近年来,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房屋拆迁的范围和力度不断加大,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拆迁各方利益的激烈冲突,使得"钉子户"和为拔除"而出现的"强制拆迁"这一特殊的名词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日益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  相似文献   

16.
范娜娜 《法制与社会》2011,(17):150-150,176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发展,强制拆迁引发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制度的不完善,某些概念的界定不清,以及政府权力天生的扩张性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相对人在维权与救济方面显得非常困难。本文针对我国城市房屋拆迁存在的问题,从立法、执法、救济途径等方面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建议,希望对完善我国的强制拆迁制度有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城市房屋拆迁是社会的热点问题,国务院2001年发布实施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建设部2004年发布实施的<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为拆迁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规依据.<条例>、<规程>要求某些事项必须公证,包括拆迁房屋主管部门代管的<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协议>、产权不明房屋和被强制拆迁房屋有关事项的证据保全两项.在拆迁实践中,拆迁当事人常常因为利益冲突对此不予配合,因此,几个环节的通知、文件送达行为也常常申请公证证明.因此,准确理解这两部法规的内涵,把握好拆迁事项的法律关系,并找准角度进行合理有效的操作,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办证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于敏 《法制与社会》2011,(11):137-138
2011年1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草案)》规定,取消行政强制拆迁,被征收人超过规定期限不搬迁的,由政府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行政强拆的取消,并不意味着强拆就不存在了。有时强制拆迁是必须的,但前提是合理合法,并由司法程序来进行最后的裁决。也就是说,以后要强拆必须先向法院申请,法院既非利益主体,理论上执行程序会更公正。本文在论述取消行政强拆意义的同时,提出法院在执行强制拆迁案件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于霄 《检察风云》2010,(24):71-71
2010年11月21日,中央电视台又在《经济半小时》播出了一个强制拆迁的新闻,题目是“一个女人的燃烧瓶和政府铲车的拆迁大战”。  相似文献   

20.
“以宪拒迁”的法律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蕾 《中国律师》2006,(11):24-25
一、“以宪拒迁”现象产生的缘起最近几年来,强制拆迁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因为,强制拆迁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滥用国家权力,侵害公民权利的现象。往往在决定土地规划时,没有公开的听证程序,没有足够考虑被拆迁人的利益和意志;在确定征用补偿时,没有中立的评估机构;没有公平的协商机制;没有平等的价格谈判机制。而在发生纠纷时,又难以寻求独立的司法机关干预。这一切使得强制拆迁最终外化为国家强权对弱势公民的欺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