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刑事诉讼结构又称刑事诉讼构造、刑事诉讼形式或刑事诉讼模式。作为一个理论范畴,刑事诉讼构造的概念是由日本学者较早提出来并确立于刑事诉讼法学之中的。关于刑事诉讼结构的类型,国外理论界有多种说法,如:犯罪控制型与正当程序型、弹劾式与纠问式、当事人对立主义与非当事人对立主义以及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等。其中,最为通行的是将当今国外刑事诉讼结构归纳为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  相似文献   

2.
<正> 当事人主义是我们对英美法系国家刑事诉讼结构(或称诉讼模式)的一种概称。从哲学的角度看,诉讼结构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它也必然有其内在的规定性。不同的诉讼结构体现了不同的诉讼原则。因此,研究美国的刑事诉讼结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美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和原则。一、当事人主义的含义及其由来当事人主义是指刑事审判活动依据控诉方和被告方的主张和举证而进行,法官(包括陪审团)处于居中公断地位的一种诉讼结构。在这种诉讼结构中,法庭的审判活动是以控诉、  相似文献   

3.
改造刑事诉讼结构应当慎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宗智 《法学研究》1994,(6):69-75
近两年来,关于我国刑事诉讼结构改革的讨论成为一个热点。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主张维系现有基本结构和体制,仅在一定程度上作程序改良;一是主张参考日本、意大利模式,实现诉讼结构的当事人主义变革。然而,就发表的文章看,前一种观点并未得到充分的阐述和论证。笔者认为,在变革呼声比较高,尤其是一部分诉讼法学家比较倾向于这  相似文献   

4.
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现代刑事诉讼模式主要有职权主义诉讼和当事人主义诉讼。这两种诉讼模式尽管在诉讼结构、发现犯罪事实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但同作为现代诉讼模式,两者没有实质的不同,在人权保障、诉讼职能等方面有很多共同点。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模式不属于职权主义诉讼,在诉讼理念上存在重大差别。本文指出我国的刑事诉讼改革应确立一种现代的诉讼模式,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制度。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刑事诉讼法学理沦和改革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研究中,有些文章提出了刑事诉讼结构的问题。刑事诉讼的结构,是一个刑事诉讼法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它的提出和研究,反映了当前刑事诉讼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完善刑事诉讼制度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介绍和研究英美法学的著作和文章日渐增多,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的诉讼观念,开始对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产生影响,有些人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英美当当事人主义诉讼结构的模式,来评断我国的刑事诉讼结构的问题。应当承认,我国的刑事诉  相似文献   

6.
职权主义:一种谱系性的“知识考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在当下中国刑事诉讼研究中,职权主义/当事人主义已成为观照域外法治国家诉讼模式的基本范畴;"贴标签式"认定大陆法系的刑事诉讼模式属于职权主义,英美法传统的国家则是当事人主义,似乎也成了学界的固化认识,甚至还作为一种"正确知识"被传播开来。正是基于此种前设性认知,在判别中国刑事诉讼基本模式上,人们往往认定中国刑事诉讼的基本形态也是职权主义,总体上与欧陆近似。进一步,在刑事司法改革的浪潮兴起之后,当事人主义或者是吸收当事人主义模式的某些要素,成为了改革的主流意见。  相似文献   

7.
借鉴日本起诉状一本主义改革我国公诉运行机制谭存灵起诉状一本主义是当事人主义诉讼在公诉方式方面与职权主义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我国刑事诉讼结构属于职权主义类型,因此,公诉程序不采取起诉状一本主义,而实行“全案移送”制度,法庭以公诉移送的资料为基础定罪判刑。...  相似文献   

8.
对刑事诉讼结构的重新定位按照当今国内外刑法理论界的通说,所谓刑事诉讼结构,是指控诉、辩护和裁判三方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间产生的法律关系。我国原有的刑事诉讼结构是以1979年制定的刑事诉讼法为基础构建的,具有职权主义刑事诉讼结构的一般特点。随着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刑事诉讼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淡化了职权主义色彩,吸收了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结构的精髓,可视为折衷主义刑事诉讼结构。然而,自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的司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民事诉讼法》适用的困境自1991年《民事诉讼法》颁行至今已有17年。在这17年中,改革与发展一直是民事司法工作的主旋律。如果要把握改革的脉络,我们必须借用两个概念:一是诉讼模式;二是法院与当事人的作用分担。前者为张卫平教授首倡,将世界各国的民事诉讼模式划分为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两种,并主张我国的民事诉讼模式应当从职权主义模式转型为当事人主义模式;后者由江伟和刘荣军两位教授提出,主张从法院与当事人作用分担的角度分解民事诉讼制  相似文献   

10.
张琳琳 《中国司法》2008,(11):108-110
诉因制度是一项涉及到起诉的效力、审判的范围及判决的既判力等诸多问题的制度。日本在1948年修改了其刑事诉讼法并定位于当事人主义的诉讼基调后引人了这一制度,并历经六十年的发展已日臻完善并存其法律制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刑事诉讼构造模式与日本有着极为相似之处,即都经由了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的转化,且皆非纯粹的当事人主义。  相似文献   

11.
协同主义的理论来自于德国,协同主义的支持者主张,诉讼中法官和当事人应当协同发现案件事实,适用法律.同时他们认为协同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诉讼模式,是对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的超越,我国的民事诉讼应采用这种模式.这些主张者误读了西方的民事司法改革,这种理想化的理论不仅缺乏说服力,也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未来我国的民事诉讼不是走向协同主义,而是在坚持和深化辩论主义的前提下通过具体的制度完善,提升当事人的程序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构筑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涉及我国民事诉讼模式构筑时,有人主张“建立一种新的以当事人主义为主兼采职权主义的民事诉讼方式”;有人反对,认为应“与外国民事诉讼制度实现对接”建立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13.
宋振武 《现代法学》2006,28(1):101-107
所有刑事诉讼主体的诉讼功能之间的整体关系构成刑事诉讼的功能性结构,经过法理整合的审判、控诉和辩护三种基本诉讼功能之间的关系的整体构成刑事诉讼基本的功能性结构。以刑事诉讼的功能性结构概念为基础建构的“三分圆”理论模型优越于“三角”理论模型,既可藉以对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作定性分析,又可藉以对刑事诉讼的结构模式进行定量分析。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结构模式的区别在于刑事审判程序中证据调查的功能性结构的不同,二者的划分严格讲来只适用于刑事审判程序。刑事诉讼的两重结构不是两种结构。  相似文献   

14.
黄成纲 《法制与社会》2013,(12):170-171
我国现行的诉讼模式是在职权主义的基础上引入了当事人主义的因素,但却没有设置与对抗制配套的证据开示制度,不利于实现刑事诉讼公正效率的价值目标。为此,我国应当借鉴国外刑事诉讼立法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对我国刑事诉讼的立法与司法实践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许可 《当代法学》2016,(3):6-15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改革目标是建立大陆法系的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即以约束性辩论原则、约束性处分原则以及职权进行主义为基础,辅之以合理的释明权制度.近年来关于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改革目标在理论上存在一些误识,主要体现为混淆了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适用范围、夸大了当事人主义与协动主义的差异等.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条文表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核心指标——请求拘束原则和主张责任已经基本在我国法上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6.
刑事诉讼发展的世界性趋势与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刑事诉讼制度日趋成熟的现代社会,刑事诉讼的国际标准开始确立与推行。在国际标准的作用下,刑事诉讼发展的世界性趋势表现为: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模式开始相互吸收与接近,被告人权利保护的扩大和加强,被害人程序保护的提出与强化,日益追求诉讼效率等。顺应世界性趋势,我国《刑事诉讼法》在1996年3月作了重大修改,在许多方面已与国际刑事司法标准趋同。但是,由于受国家制度、文化传统、司法水平等因素影响,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在诉讼结构、被告人地位、证据规则等方面与刑事司法国际标准差距尚存。  相似文献   

17.
从积极到消极的实质真实发现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建伟 《中国法学》2006,(4):169-179
我国刑事诉讼实行以务必发现事实真相为基本主张的实质(客观)真实发现主义,近年来此一主义受到挑战。本文比较了实质真实发现主义与形式真实发现主义、积极的实质真实发现主义与消极的实质真实发现主义的差异,分析了实质真实发现主义与诉讼类型、诉讼模式的关系,指出实质真实发现主义是职权主义刑事诉讼的构成要素,它与职权主义有着共同的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作者反对在刑事诉讼中弃置实质真实发现主义,同时主张将我国实际实行的积极的实质真实发现主义转移为消极的实质真实发现主义,将审判活动的重心转移到防止给无辜者定罪上来。  相似文献   

18.
日本目前实行的起诉状一本主义是在保留着战前职权主义诉讼传统的当事人主义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由于这种改革背景,使得日本的起诉状一本主义闪烁其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国的刑事诉讼公方式的改革可以借鉴日本起诉状一本主义之长处,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避免走弯路。  相似文献   

19.
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我国的庭审方式已经由过去的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发展为一定程度的当事人主义抗辩式的诉讼模式,这一改革是我国刑事程序立法的一大进步。如何在现行刑事诉讼法的框架内,在确保司法公正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诉讼效率,成为当今我国刑事诉讼理论界探讨的热点。  相似文献   

20.
法文化共性、相异性与我国刑事诉讼模式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属于强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从法文化的共性要求出发,我国应改变现行刑事诉讼中权力控制的方式,即将权力控制的主要方式从单向度的纵向权力控制转变为以同位权力之间的制衡,同时在立法中贯彻权利保障的非纯功利思想。但与此同时,法文化的相异性要求我国修改刑事诉讼法必须要考虑本国的国情。将刑事诉讼模式定位于以职权主义为基础,同时吸收当事人主义的混合模式,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