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上访潮背后的深层原因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访制度是一个根植于东方传统文化中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参与、行政监督和全路救济的机制。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虽然这一制度在各个时期不同,但一直延续下来。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矛盾凸显,上访出现了高峰,尚有加剧的趋势。需要解读的深层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传统政治文化和民众法律意识的影响;第二,移植的西方司法制度与中国传统法律观念的不契合;第三,现行制度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第四,社会转型期各阶层的利益分配失衡。  相似文献   

2.
师凤莲 《工会论坛》2009,15(2):23-25
女性政治参与是指女性公民试图影响和推动政治系统决策过程的活动,它包含两个彼此相关的方面:权力参与和民主参与。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女性民主参与的程度有所提高,权力参与止跌回升。但女性政治参与依然存在着突出的问题:权力参与有所停滞且参与结构不合理;女性群体政治冷漠严重。中国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的存在既有其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经济因素的制约、制度及机制的局限、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也有女性自身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强国家—弱社会"的政治稳定机制促成了一定时期政治总体稳定的格局,确保了社会的有序性和可控性。然而,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这种业已形成的传统政治稳定机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失灵,从而影响社会的整体稳定态势,本文从利益结构的分化与重组,社会结构的变化与阶层分化,政治权威的弱化,多元意识形态与政治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多个方面探讨传统政治稳定机制出现失灵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政治文化这一政治学概念框架下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进行分析、研究 ,提供了一个新的审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价值的视角 ,发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具有权威主义和等级制 ,道德和人格主义 ,均平、中庸观念和明哲保身意识的特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作为一个与地域型、依附型、封闭型和目的型政治文化相对应的政治传承系统 ,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社会和政治运行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文化是文化的一般在政治领域的特殊表现,确切地说是一定范围的社会成员普遍遵循的政治价值取向,共同信守的政治行为模式和广泛流传的政治态度、作风等等。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有六大根本性特征:一是民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熠熠生辉的民主性特征;二是礼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主旋律";三是中庸——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减震器";四是大一统——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经典理念;五是德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六是人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顽疾"。正是这些根本性特征型塑了中国传统社会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政治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母体和源泉。传承传统文化必须坚持批判继承原则、发展创新原则、坚持政治方向原则。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转型期中国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价值,要把爱国主义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区分爱国的内容、性质和方式;要从古代义利之辩中构建出社会主义新型的义利观,正确处理义利关系;要传承和合文化,构建和谐社会;重视修养实践,锤炼个人品德。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宇宙自然学说,也是一种社会政治学说。董仲舒的“人副天数”的政治学说旨在从以“天”为本体的宇宙论推演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理人之法”,从而构建以阴阳五行为主干,以儒学为指归的具体政治制度。考察董仲舒的政治理论,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形成机制与现实指向,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下中国,民众偏信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结构相当明显,这种政治信任结构虽然说明政权合法性依然牢固,但是地方政府缺乏民众信任却影响了国家整体治理能力的提高、社会政治稳定和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这种偏信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结构的形成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文章从历史文化主义、理性选择主义和制度主义三个角度对民众偏信中央政府进行了解释,从政治图像、政治接触与经济增长机制三个方面对形成这种“央强地弱”的政治信任结构的生成机制和生成结构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9.
政治文化对于政治发展乃至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的攻坚历史时期,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改革开放及全球化浪潮背景,使得我国当前政治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总体特征。主要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政治文化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政治亚文化并存。当下,为了进一步贯彻十八大报告中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就必须提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的水平和智慧。因此,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可以从政治文化的物质基础、内容和价值系统等环节入手。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探讨了西方传统集团政治的原因和结构,认为,在古代中世纪的大部分时期里,虽然政治体系处于绝对优势的支配地位,社会组织的"相对独立性"是非常微弱的,但就是这种微弱的"相对独立性"(即二元结构),提供了社会集团影响政治体系政治过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接着,本文分析了西方传统集团政治的依附性、狭隘性、非规则化等特性及其原因。本文最后探讨了传统集团政治向近代集团政治转型的特征及其主要动因: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社会资源(资本、商品和劳动力)的加速流动。旧的封建社会组织结构第一次有可能逐渐解体;社会集团组织的建构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社会集团参与政治过程更是为法律所允许和保护。研究西方传统集团政治的产生与向近代集团政治的转型,对于深刻理解西方现代社会的社会结构变迁规律及其与政治体系的相互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发展中国家防止利益集团政治的利益偏差,顺利实现从传统利益集团政治向现代利益集团政治的转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任务紧迫,又面临看来自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强势政治文化、自身旧传统和改革开放以来产生的新思想政治观念等三大主要挑战。为了能够顺利迎接这些挑战,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政治文化建设,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能在竞争激烈的固际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引航导向,引领中国成功地实现社会转型,我们必须在政治文化建设中采取四大基本对策:第一,坚持以正确的思想理论来引领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方向;第二,从容应时外来政治文化挑战,去其糟粕汲取精华;第三,消除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促进传统政治文化积极因素与现代社会的融合;第四,努力加强以民主与法治为核心内容的政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存在一个由传统社会性别角色,传统社会性别文化和传统社会性别结构相互建构的隐性社会排斥系统,致使农村妇女遭到不同程度的政治排斥,从而在享受与维护自身权益及政治参与方面出现一定的问题,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和基层民主政治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适应性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制度在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阶段的社会结构相适应,而且也与现代化的任务、目标相适应。当前的中国,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功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在于权力过分集中。中国集权传统政治文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主体和改革对象的同一性以及未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无疑是影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途径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途径应遵循限权而非分权的改革思路,在具体途径选择上应注重发挥中国传统"面子"文化中社会成员之间相互监督和主动接受监督的社会规范功能,同时发挥媒体监督供给相关信息的作用,为"面子"文化社会规范功能的实现提供充分保障。  相似文献   

15.
深入剖析一国政治文化的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对于了解该国政治体系的运作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在精英和大众层面都存在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统政治文化、民主政治文化三种类型的交织与分化,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整合与创新应以培育和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以权利、民主、法治为核心理念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为指向,政治社会化对于政治文化整合与更新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尚忍”价值观与民主政治的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具有滞后性特征,因此,某些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现代民主政治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古代,中国传统的“尚忍”价值观的流行是有一定的社会背景的,而在今天的中国,这种价值观的存在则不利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是我们应该坚决摈弃的。  相似文献   

17.
马新 《工会论坛》2010,(6):25-27
新社会阶层人士是我国社会结构现代变迁的产物,制度化地吸纳和规范他们的政治参与,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意义重大。新社会阶层人士兼具现代性和传统性,这决定了他们的政治参与也具有双重性。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有利于促进阶层关系的稳定和谐,有利于促进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积极互动,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具有实施主渠道的特定性、政治社会化过程的互动性、政治社会化环境的变动性等特征。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有政治理论知识、方向、情感和能力社会化四个方面。大学生政治社会过程存在“大学生接受正规政治系统影响的主动性不强”、“大学生继承创新主流政治文化的能力不够”、“政治行为能力不足”等障碍。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有政治社会化基础的脆弱、消极的政治态度定势、思维方式的缺陷等。比较政治制度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修养和政治素质、有助力完善大学生的政治人格、有助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9.
杜少臣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0,(1):58-72,M0004,M0005
社会冲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超越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阶段而存在。中国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冲突内在于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底色和社会关系格局,根植于西方文化的社会冲突理论无法理解、诠释和解决中国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冲突现象。本位论、取向论、均衡论和计谋论是本土社会理论对于本土社会行为和文化心理特征的四种基本判断。自我本位固化的自然秩序、权威取向的文化心理特性、追求均衡的保守主义和利己主义本质,以及重策略、轻原则的"理性"选择习惯,是导致人际冲突发生的四种主要文化症结。这些根源于中国文化深层心理以及社会结构的特征不仅内在地隐含着社会冲突的种子,更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文明转型过程中的障碍。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科学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环境、起源、结构,得出结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立性、多源性、统一性、自足性的特征。受这些特征支配,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前进的内在动力,又有阻碍进步的保守因素,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