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人的道德传统是重视个人的“私德” ,不重视社会“公德” ,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发育不良。要改变这种局面 ,培养国人的公德意识 ,就必须着力构建中国的公民社会和孕育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伦理领域出现了道德失范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转型期快速发展的公共领域缺乏公德在伦理规范上的引导和制约,形成道德真空地带,出现私德在公共领域的扩张和越位。厘清公德和私德关系及其在社会转型期的功能,在继承和完善中国传统美德的同时,建设和发展公民道德,使私德和公德各守其位,相互补充,推动中国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3.
公德与私德     
公德与私德的关系,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对此,伦理学工作者应该作出深刻阐释,以指导社会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4.
我国官员的公德出问题,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很多时候,原因不在于私德不佳,恰恰在于用私德代替公德来处理了公共生活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考验公德     
当“非典”蔓延逞凶之际,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考验,是对其民众公德品行的考验。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钟南山、姜素椿、陈洪光、李晓红……一大批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为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注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新内涵。他们有的冲锋在前,充当“扫雷班”,有的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有的冒险亲试新疗法。他们的壮烈绝不亚于炮火连天的战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也有临阵逃脱者、拒上战场者,他们振振有辞地说:“我们也有妻子儿女、父母家人……”那么请问,百多…  相似文献   

6.
晁乐红 《前沿》2004,2(2):154-157
从三大道德领域的比较入手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承认了中国人在社会公德方面的薄弱 ,阐述了提高中国人社会公德水准的具体措施 :充分发展生产力 ,提高全民族的物质生活水平 ;完善社会制度 ,培养成熟的公民社会 ;通过道德规范法律化 ,利用强制力提高公民的社会公德水准 ;发挥社会和家庭的道德教育功能 ;改革学校德育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公德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兴  林榕岚 《前沿》2006,3(7):104-106
“诚信危机”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与讲究信用的市场经济是不相吻合的。究其原因,我们发现中国传统的诚信观陷于一种个人修养的纯道德,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的诚信已超越了纯道德的范畴,是一种有外部规则保障的公德诚信。公德诚信是一种相对方是社会公众的诚信,有其自身的特点。建立社会公德诚信体系是缓解当前“诚信危机”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公德与私德?关于公德,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这个定义不是完美的,但是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公私德两个概念的基本使用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公德和私德作为道德行为,我们往往注意的是作为道德主体的精神状态,即他是否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与信念。但是道德行为同时要求相应的社会条件,这些社会条件可以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来概括。公德与私德不仅仅是伦理观念问题,还包含着公共舆论、包括着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这样一些作为社会存在的条件是刚性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忽略这样一些条件,把道德仅仅看作个人应该坚持的道德操守,或者道德责任义务时,就有可能滑向道德说教:因为它没有考虑到道德社会结构。因此,一种道德行为实际上和它的社会条件是联系在一起的,道德建设要把道德环境建设和自身的伦理信仰建设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我们应该站在这个高度来思考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群体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公德意识淡漠、公德行为失范的现象,这与当前大学校园缺乏公德建设的良好风尚、传统道德教育自身存在缺陷、网德建设欠缺等密切相关。要培育大学生公德素养,高校各教育部门、管理机构要提高认识,以“全面育人”为目标,真正落实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统一思想,形成整体联动机制,加强道德教育方法和力度的改革,善用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启发和自主教育,不断完善自律和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社会公德,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作为祖国未来希望的大学生,更应具有良好的公德素质。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应从加强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社会责任素质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入手。  相似文献   

11.
当前道德问题的主要表征是公德的缺失 ,而公德缺失和中国特有的社会转型有着直接的关联。本文想从多学科的视野来对此加以分析。首先 ,经济体制的转轨 ,松解了原先的伦理实体 ;其次 ,社会结构的转变 ,使得道德的监督条件发生了变化 ;再次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的工具理性也在侵蚀着公德场域 ,使得公德场域出现了“集体的非理性”。转型期的公德重建一方面必须借助法律 ,另一方面必须在底线道德的基础上慢慢培育 ,这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闫晓荣 《人民论坛》2013,(10):192-19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公德水平、国民的社会公德意识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相比,道德的进步仍然相对滞后,与社会的需求还存在较大落差.分析公德意识薄弱的历史成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社会公德建构的有效途径,对于我们加强公德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田军 《人民公安》2006,(9):19-19
拙文《城市公德的软肋》载于本刊今年第5期“读图”栏目,只说了两种常见陋习:随意横穿马路现象和偷井盖现象。有读者来信说,现实中何止这两件,对照“八荣八耻”,丑恶现象多了去了,真该好好挖苦挖苦。那好,笔者手头上正好有四幅漫画,说的正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违社会公德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田军 《人民公安》2006,(5):11-11
“缺德!”假如你做了一件事,突然有个人带着鄙夷的神色对你说出这两个字,尽管你面子上有些过不去,但你该反思做错了什么:随地吐痰?乱扔纸屑?跟人抢座?出口脏话?驾车时强行加塞?过人行横道不减速?还是借酒撒疯、从楼上扔垃圾……德乃日常生活中约定俗成且人人应当共同遵守的基本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公德失范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贺晋秀 《前沿》2008,(2):86-88
当前大学生公德失范现象比较严重,他们的公德水平与他们具有的知识水平极不相称。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加强大学生公德建设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在伦敦,有个残疾姑娘架着双拐吃力地走在车来人往的街头,行人会纷纷为她让路。她要过马路,她探着身子,左右顾盼来往的车辆。有位司机看出了她的意图,立即减速刹车,拍打着车门,招手示意让她先过,后边川流不  相似文献   

17.
传统熟人社会中的道德主要是一种调节、维系私人间关系的道德,这种道德侧重于从积极的角度要求行为者为特定的对象去"做"点什么,以帮助、成就、满足对方,即它主要措意于处于特定私人关系中之人们彼此之间的"义务"。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我们需要强化调节陌生人之间关系以确立基本公共生活秩序的公德意识和素养。公德首先并主要从消极的角度来规范、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其所主要措意的,是对人们不受别人干扰之"权利"的尊重。调节私人间关系的道德可以通过正面示范来建设,而强调"不能够做什么"的公德意识只能更多地依赖于树立"反面教材"来培育。公德所要确立的是公共生活之基本秩序的底线,而真正有生机有活力、能增进公共福祉的公共生活,则依赖于社会成员更积极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8.
2001年,党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影响。《纲要》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愿,更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纲要》作为纲领性文件,在全国各地得以贯彻落实。回顾巨野县二年来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公民道德建设教育活动,笔者深感中央决策的英明,亦为巨野的公德教育实践而振奋和深思。  相似文献   

19.
在道德秩序的建立和维系过程中,个人、社会、政府应该各得其所。对政府来说,更不应置身于道德秩序之外,而是应将其强制力限制在最小范围内。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全面推动社会主义道德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何谓“公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这是梁启超1902年在“论公德”一文中阐述的。公德是公共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私德是相对公德而言的,“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私德”是在个人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