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20,(3)
新时代中国正在进行全方位的快速发展,同时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面临极大的挑战。生态伦理学是讲述人和生态的哲学。新时代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就要有新的生态理论体系。我国古代生态伦理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但各学派的侧重点不同,比如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强调以仁爱为主的人与自然关系;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突出人是自然的一员并与世间万物有平等关系等。我国古代各学派伦理思想对当代生态建设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2.
王立云  杨萍  连永新 《学理论》2011,(13):52-53,70
拟从早期生态伦理思想萌芽中的"万物平等"、"惜生爱生"、"天人合一"三个方面阐述后世主要生态伦理思想对这三种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完善,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萌芽奠定了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走向,它在整个中国生态伦理思想史上起到源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彭青霞  唐伟 《学理论》2010,(7):53-55
先秦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情怀、取物有时有节的生态伦理实践精神以及制用天命的生态保护原则,在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中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深入挖掘和梳理阐释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于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环境道德自觉意识、构建节约型社会及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宁  杨瑞琴 《理论导刊》2023,(11):107-113
马克思借助土地这一特殊的具象性意象表征自然,从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置换为人与土地的关系,进而以“人地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为切入点考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通过对比原始所有制、封建所有制和资本主义所有制“人地关系”的不同特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阐明了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流变的经济动因,揭示了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决定性作用。在生态议题上,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逻辑宰制下的人与土地物质变换断裂现象和以抢劫土地肥力为主要手段的生态帝国主义行径,科学地阐释了生态危机的成因。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摒弃了西方主流环境主义、深生态学和生态浪漫主义等在生态问题上抽象的价值批判和伦理说教,从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角度入手,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联合生产、弥合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断裂、扬弃资本主义的价值逻辑等解决生态危机的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5.
生态政治新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提出的政治生态理论在内含上和外延上均不同于国内学术界传统的生态政治理论。在内含上,把生态政治理论从以自然生态的维护为中心,转变为以政治生态化为中心;在外延上,把生态政治理论的研究领域从政治自然生态层次推进到政治社会生态理论及政治体系“内生态”层次。而这种新的生态政治理论强调的政治生态化,即指政治过程不再局限于政治体系内部的利益纷争,而且包括广阔的社会空间和自然领域。这种生态化的政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治体系“内生态”。文章认为,一个民主的政治体系如要保持其良好的内生态,必须以历史的传统性、目的的人民性、体系的开放性和运行的制衡性为其准则。二是政治体系的“外生态”,即政治体系与社会以及政治体系通过社会这一中介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互为助益的动态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6.
马可夫 《学理论》2010,(3):68-68
纵观城市的发展历史,古代的城市选址一般最先考虑的是自然环境和生态因素。其中最为优先考虑的是引用水源,其次是水文的利用和改造,这样人们便有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另外借助自然生态的优势我国城市多选址在依山傍水的区域,山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生活资源,为城市和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古代逐渐形成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然生态观,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风水”这一精深的和谐生态理论,并影响我国城市的选址和规划。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探讨天人关系的一个重要命题,先秦两汉时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天人合德”。“天人合德”为伦理道德价值提供了本体上的根据,而其最终目的是对现实政治的关注,儒家的基本思路是把对圣人、人君的期望和要求投射到天的上面,然后再让君主通过内心修养或外表效仿来达到与天合德,以增强这种要求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土地生态伦理是对土地问题的伦理思考,是生态伦理学在土地学科的具体应用,它引导人们从生态伦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并为人地系统健康协调发展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对我国古代土地生态伦理思想进行简单的梳理,探讨土地生态伦理的基本内容,我们认识到,在利用土地的实践中必须遵循四个原则,即人地协同共生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平原则与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  相似文献   

9.
生态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核心,通过对劳动、资本、异化等相关概念的分析,将人类对生态危机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从以下三个认知层面展开: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原初动态平衡关系,强调了自然对人的"先在性"和人所独具的"能动性";二是生态危机呈现及其深层次原因,认为伴随人类工业文明进程的是自然界遭到破坏而出现了生态危机,并探究了引起生态危机的根源;三是克服生态危机的途径,主张解决生态危机之道不在于自然本身,而在于变革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落后的价值观念,以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高度契合。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袁枚的生活形态是种审美的生态存在,他的思想也是生态存在论的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他的作品中主题多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对自然神秘力量的赞叹即自然的复魅,集中到一点上,就是“民胞物与”的生态思想。袁枚对待自然界的动植物抱持一种爱与同情之心。这种生态同情成为他生态伦理思想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20,(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长趋势,这意味着我国正在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不断迈进,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中国目前的生态环境存在一系列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由此提出了生态伦理思想,探讨如何更好地去解决人类与自然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依据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国情提出的伦理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全人类关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生态环境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建议。本文将具体分析习近平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来源、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经济繁荣、山川秀美、民族和睦、人民安康是开发西部的总体战略目标 ,其中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个大课题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一、开发西部的生态伦理学基础坚持人和自然的统一性 ,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一个基本原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 :“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国古代也有古朴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宋代的儒家大师程颐也指出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诸如此类的古典…  相似文献   

13.
宋明理学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所倡导的"万物一体"思想不仅从本体论上探析了人与自然的同源同体同本,更从境界论视域揭示了深刻的成就"大人"的生态理念、拯救社会的生态目标以及救赎万物的生态责任等生态伦理意蕴。从一定意义上讲,本源构成上与物同体、万物一体的理想境界及其在逻辑推导、证成方式上与物同体,总是要让位于差等的现实安排。也就是说,要深入把握万物一体之仁和人与物之间轻重厚薄的差别与统一,进而实现宋明理学"万物一体"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4.
能否保住这块尚未污染的“净土”?──海南热带生态环境保护记略卜云彤,马桂花古代的自然生态环境比现在好得多,但古人要经受生产力低下、自然突威胁的苦恼;现代人则以改造自然的节节胜利而欢欣,但又生活在日益变坏的自然环境之中。海南被称为世界上最后几块未被污染...  相似文献   

15.
张乐民 《理论视野》2010,(10):28-30
福斯特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以及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本质进行了深刻批判,提出建构一种以"和谐一致"为核心原则的新的生态伦理。福斯特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的生态伦理建设有着一定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天人和谐价值观是一种新型环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既重视人的利益、人的价值,又强调生态整体平衡的利益和自然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协调持续发展。研究天人和谐价值观丰富的理论内涵,对于缓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及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哲学的角度来看,《齐物论》之"齐"有同一、平等、相通三层意思。"同一"表达了万物在起源上同一故而在本性上相同,这与西方赋予人以高于自然的本性以便凌驾于自然的思想相对照;"平等"表达了万物地位和价值判断标准平等,这与西方将人置于宇宙中心从而以人为标准衡量事物价值的观点相对照;"相通"表达了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一种"大生命"的有机整体论哲学,这与西方基督教的独特化、个体化的生命观相对照。  相似文献   

18.
生态中心主义是当代具有影响力的一种生态伦理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虽然与其存在一些共识,但并不是对生态中心主义的再版、翻版,而是对生态中心主义的超越,是贡献给世界的又一中国智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自然观上,对生态中心主义实现了从自然主义整体论到实践论整体论的超越;在发展观上,对生态中心主义实现了从对立论到互促论的超越;在价值观上,对生态中心主义实现了从以生态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超越;在治理观上,对生态中心主义实现了从注重德治到主张德法并治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生态伦理学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建构生态伦理学必须和应当“以人为本”而不能“以自然为本”。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象性关系,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所谓“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实质上是指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生态伦理学的本质是通过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虽然有局限性,但是其基本精神不可超越。  相似文献   

20.
崔剑荣 《学理论》2011,(17):33-34
威廉,大卫·罗斯爵士(1877-1971)是西方当代著名的伦理学家,也是直觉主义伦理学中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伦理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同为直觉主义学派的摩尔及普里查德的伦理思想。罗斯为解决功利主义伦理学、康德等人的义务论伦理学无法解决的道德困境,而提出了一种多元性的规范伦理学理论,这就是他那著名的显见义务论。研究罗斯的伦理思想有助于我们对直觉主义伦理思想有更深刻的了解,以便为我国的元伦理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