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龙井仁 《前沿》2005,5(2):11-13
以民为本是兴国安邦思想的核心内容, 无论是古代中国开明的思想家、政治家还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此都十分重视, 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对策, 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和策略。但鉴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 两者有着根本的不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民本思想, 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为民谋利的思想, 同时也是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巨大历史超越。  相似文献   

2.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民为邦本、宽民惠民”之民本思想为世人所推崇。文章以儒家民本思想的缘起及其内容为逻辑起点,分析了“民本”是中国当代法治的必然选择,继而列举了民本思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的彰显。  相似文献   

3.
张焕新 《传承》2008,(14):40-41
胡锦涛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充分展现了以民为本的亲民路线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既继承了我国古代民本思想为民谋利的思想,同时也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巨大历史超越。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充分展现了以民为本的亲民路线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既继承了我国古代民本思想为民谋利的思想,同时也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巨大历史超越.  相似文献   

5.
民主包含民有、民享、民治三个方面.在民主的视角下看民本思想,提出的基本问题就是“民本是否就是民主”.对这个问题,中国近代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把中国古代关于民本的思想观念和论述说成就是民主,另一种则明确地认为民本与民主有天壤之别.其实,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中有一定的民主性因素,主要体现为人民拥有四项集体权利,即人民拥有天下、人民享有天下、统治者应当尊重民意、人民有革命的权利.归结起来是民有和民享两个方面.民本思想只需要再前进一步,就可以转化为民主.但民本思想没有能走出这一步,其原因在于民本思想受到了它自身理论缺陷、民本思想家立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结构、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结构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都难逃“执政周期律”的支配,促使中国先哲们,包括一些“明君贤相”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沉思,催生和发育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研究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对于深化“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的研究,对于共产党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宗旨,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建安 《中国减灾》2008,(12):38-39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旗帜鲜明地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民本思想,立党为民。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到“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8.
肖建杰 《求索》2014,(5):62-65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执政理念,其发展经历了如下逻辑和历史的演绎进程。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形成的思想渊源;从实践出发、用生产力标准取代意识形态标准成为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逻辑基点;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奠定了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为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确立铺平了道路,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核心内涵,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升华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9.
在清末中西文化相互冲突与融合的历史流程中,总有人苦心地钩稽西学与中学的联系,以图证明西方近代文化于中国古已有之。他们将西方的“议院”制与中国古代“乡举里选”制、西方民主思想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西方强调个人主义的人本主义与中国古代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0.
"民本"思想的批判与价值借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学说之一,是中国古代政治思维的重要特征,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的深远的影响.我们全面考察民本思想的特点及其本质属性之后就会发现,虽然可以从中发掘具有普遍价值的思想因素,但是民本思想并不具有超越君主制度的意义,不属于民主思想的范畴.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民本思想作了彻底的扬弃和改造,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替代和超越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的"民本主义".  相似文献   

11.
孔子思想的四个来源和四个组成部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思想学说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它在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文明史上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提出孔子思想的四个来源与四个组成部分。即孔子继承了中国奴隶社会以及初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宗法思想、中庸思想、大同思想,并以此形成了一个以“仁”为中心内容,以“礼”为表现形式,以“中庸”为思想方法,以“大同”为远大理想的思想体系。以求教于学术界,使得能在对孔子思想再研究再评价方面尽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孟子的民本思想,同古代其他思想家相比显得尤为鲜明和典型。这突出表现为孟子在封建制度刚刚确立时期,顺应历史潮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命题。研究孟子民本思想,对于推进“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和制度的实现,逐步构建公正公平、诚实信义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一孟子民本思想的传统资源(一)制民之产。衣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需要。孟子看到经济生活状况对社会安定的重大作用,指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为不为己。”①…  相似文献   

13.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民为国本,视民众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力量。由于时代及阶级的局限,古代统治者推崇民本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维护专制统治,君本是实,民本为虚。但是民本思想中却蕴涵着丰富的治理谋略和政治智慧,其在历代王朝兴衰的反复中被不断充实和完善,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近代思想家认识、理解并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支点。今人可以本着批判继承的原则,从传统民本思想中汲取合理内核,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涵,并与民主理念相结合,使其转化为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宫哲兵  周冶陶 《理论月刊》2000,(6):16-17,,30,
在中国古代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中,民本思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直到今天,民本思想对于中国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探讨春秋时期的民本思想家对西周天命论的批判,这是中国无神论与有神论斗争的发端。温故而知新,回顾历史,对当前开展的与法轮功邪教的斗争,是有借鉴意义的。一、西周时期的天命论中国古代宗教始于商代。商代宗教的核心是对“帝”的崇拜。商代奴隶主贵族把帝看作是天上与人间、自然与社会的最高主宰。不仅天体运行、刮风下雨、地震洪水等自然现象是帝的意志体现,社会的兴衰、战争的胜败、国君的权利也都…  相似文献   

15.
深刻认识和实践“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必须从人的实践性、社会性、目的性上分析“以人为本”的理论根据;从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对比中论述“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从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狠抓工作落实中探讨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6.
甘安顺 《桂海论丛》2005,21(4):31-33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以性善论为伦理基础,以“内圣外王”为治国模式,以民本思想为德治方略的核心,以道德教化为施行手段。作为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提出的治国理论,传统德治思想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导引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缺陷和历史局限性。批判地继承传统德治思想,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析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姜贵荣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我古代丰富的政治思想中最具民族特色,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研究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轨迹民本思想的萌芽。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召公等西周国家的领导者已开始...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古代廉政思想从“民本”思想出发。对如何防治腐败实现廉政进行了有益探索 ,提出了养廉的四种方法。其一 ,加强自我修养。中国古代思想家十分注重自我修养 ,称之为“修身”。认为统治者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修养 ,成为仁德贤明的君主 ,在这样的基础上 ,去管理国家和教化天下万民 ,才能实现政通人和。所谓“修身洁白 ,而行公行正 ,居官无私”[1 ] 。如何“修身” ,中国古代廉政观提出了三种方法。一是“内省”法 ,通过自我反省 ,自觉地在自己头脑中进行善与恶、正与邪、是与非、廉洁与腐败斗争 ,揭露自己思想上的缺点和行为上的错误。孔…  相似文献   

19.
宋振凌 《求索》2011,(3):120-122
重民思想属于实证性范畴,而民本思想属于规范性范畴。在研究先秦古代文献时要对这两种思想加以区别辨析,不能笼统地当做民本思想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四、儒家学说中的“民本”价值观对中国民商法经济法的影响。首先是儒学的“民本”价值取向对统治者道德行为的规范。民本思想的形成,可以上朔到商周。人们从桀、纣之亡国的教训中,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促进了民本思想的发展,到先秦春秋战国,民本思想已很丰富。就民的个体而言,处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宝塔式建筑的最底层,“礼不下庶人”,因此民不是法律关系的主体,而是“治于人”的客体c相对的贵族阶级成员即“治人者”,才是法律关系的主体,并且“刑不上大夫”。不下,确定了“礼”调整的不限;不上,确定了施“刑”的上限。换言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