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现代民法上,法人制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关于法人本质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在学理上的主要分歧在于法人拟制说和法人实在说的对立。两种学说的历史渊源、哲学背景和主要观点,各有其的合理之处、争议点和局限性。实际上,这两种观点均未真正揭示法人本质,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尽可能接近了真理。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现实的人”出发,深刻揭示了人的本质。他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但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也是有一个过程的。本文试图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等方面来揭示人的本质特性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的本质问题历来是哲学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基于不同的思维方式人们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不同的。朴素辩证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思辨思维方式等由于思维方式的束缚,他们都没有也不可能真正揭示人的本质,惟独马克思独辟蹊径用实践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确立了科学的人的本质理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思考经历了黑格尔的思辨思维方式、费尔巴哈的人本思维方式以及自己的实践思维方式,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抽象到具体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4.
法人财产权是我国公司法在公司制企业中所规定的财产权利,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和法人的本质特征紧密相联,根据物权法定原则,财产权是综合性权利,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所有权属于物权,是财产权中重要的权利类型。在公司制企业中财产权利为资产时,法人财产权其本质是法人所有权。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站在人的角度上展开,通过对宗教的批判从深层次上批判现实的不合理性,敞开了他对人本质的复归的尝试和批判理论的现实转向。马克思肯定了宗教产生的现实基础,却没有对这种现实性给予承认,而是以此为契机打开了他批判社会现实的道路,促使了他向哲学的终极任务——人的解放——的全面进军。以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为主要参照,并以对人本质的复归与批判理论的现实转向为中心线,并对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理论意义展开具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前人理论基础上,科学提出人的本质思想,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发展的、社会的、实践的。这一思想基于现实的人的辩证关系,在超越性、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自由性方面发挥一定的可能性意义。它不仅在理论上实现对人本主义的超越,具有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更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人的本质力量”概念。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力量一是指人与其他有生命的实体共同具有的自然的力量和需要,二是指人作为“类存在”所独有的力量和需要。这一本质力量作为人自觉活动的内在根据与外在规范指引着人们把人类自身的目的对象化于外部世界。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中介作用下,人的本质力量则以屈服于资本的形式异化发展。通过考察这一异化,马克思在“物”与“人”的维度上发现扬弃异化的革命性因素,将超越的可能性复归到人的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中。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类意义上的抽象的“自然的人”,也不是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人本主义思潮所讲的非理性意义上的绝对孤立的、抽象的“个体的人”,而是唯物史观所讲的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现实的人”,它既作为相对的独立个体存在,又存在于特定的群体之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正朝着法治社会的方向艰难地行进着。亚里士多德说:法治是良法得到遵守。良法需要人来制定,良法的遵守也离不开人的因素,这些人主要是法律人,“徒法不足以自行”的古训,在今天仍然是真理。法律人不是天生的,需要法律教育来培养。现代的法律教育是培养法律人的高等教育,这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教育制度,中国作为世界的一员也应当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必然要求重塑个体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新形象,人的价值观念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要讨论"人的价值",我们不可避免的需要研究和回答"人何以有价值"的问题,要回答这一问题,只有理清人的价值与人的本质之关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实行限定继承的继承制度,又采取的是直接继承的方式,在缺乏对继承人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对债权人的保护极为不利,有必要对继承人予以限制。死者生前和死后都可能达成债务承担协议,实现债务全部或部分转移。由此,极可能引发纠纷。这些问题又恰恰是法律所未规定或规定不全面而为司法实践所常见者。因此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本文对此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2.
论准民事法律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民事法律行为是指非依行为人之意思而生法律效果的表示行为,是不同于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一类法律事实。学界对是否采纳准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虽然存在争议,但通说持肯定态度。准民事法律行为主要包括意思通知、观念通知和感情表示三种样态,每一样态中又有不同表现形式。准民事法律行为准用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则时,有可以直接准用、不能完全准用和完全不能准用三种情形。  相似文献   

13.
元朝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之一,在法律制度上具有自己特殊结构,主要是其法律渊源构成上是以判例法为主,成文法为辅。这种法律结构对元朝司法运作机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元朝民事和刑事审判中在法律适用上体现出了自己特有的机制。从元朝具体的司法运作机制来看,元朝的法律体现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司法运作机制和元朝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4.
当前物权立法争论的焦点在于物权行为理论。国内学者对该理论的认识尚有一些误区。有必要参照德国民事立法进一步研究物权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15.
侦查是围绕案件展开的,以揭露犯罪事实,抓获犯罪嫌疑人为目的的活动。犯罪嫌疑人是侦查活动的重心,但是,掌握犯罪线索、收集犯罪证据判断犯罪嫌疑人的方向、确定犯罪嫌疑人更多的时候是依靠犯罪嫌疑人以外的第三人而得以取得的。因此,侦查第三人在侦查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合理的划定第三人,将侦查第三人划定为相对第三人和绝对第三人,在侦查活动中区别对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论企业法人名称权性质与继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定企业法人名称权为人格权已演变为学界的思维定势 ,但人格权无力载负企业法人名称权所具有的直接厚重的财产利益 ,兼出自企业法人名称权特征及迎合国际潮流的考虑 ,宜将企业法人名称权纳入知识产权领域给予对待。企业法人名称权可否继承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复杂。可是有些学者偏偏混淆了企业法人名称权的主体 ,抹杀了企业法人名称与企业法人名称权的分界 ,以致得出不适当的判断 ,因而还是有探讨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企业以盈利为宗旨是经济学的常识。在依靠法律规制经济活动时,企业法人内部的治理之复杂性不亚于一个国家,所不同仅仅在于,前者具有经济性而后者具有政治性。本来明晰的法律要较宣绪性的政策更详尽和更具可操作性,可是公司法对企业法人的治理结构问题留下太多的疑惑和空白,党政领导人经商和在企业兼职的现象屡禁不止,企业内部法律上的混乱和企业外部的事实上的混乱导致企业低效益。分析法人治理结构从法律规范的高度予以完善,是再次修改公司法的动因。  相似文献   

18.
在附条件法律行为中,条件的重要特征之一为或然性。我国理论界对条件的或然性存在客观说和主观说的对立。两种观点的分歧在于,既成事实是否可以作为条件。附条件法律行为的制度价值体现在将当事人的行为动机外在化,故应从当事人意思自治角度探讨既成事实条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意思自治为基础的既成事实条件,只有在当事人双方均不欲从事约定的法律行为时,才丧失其条件的法律意义。  相似文献   

19.
商行为是商法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长久以来对其特点研究不够,尤其是相对于民事行为而言,其不同之处更为明显,在立法和司法时应该充分考虑商行为的这些特点,对其做出与民事行为不同的处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有因的物权行为模式就是在承认物权行为理论的前提下,否认其无因性而改采有因性,其虽具一定的合理性且避免了无因性所产生的弊端,但有因物权行为同样是站在德国物权行为理论的土壤之上,对交付等事实行为的理论抽象。善意取得制度与公示公信原则不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关系,善意取得制度是以公示公信原则为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