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婚姻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客观的东西,具有理性、规定性、公开性、稳定性、特别是唯一性等特点;爱情是男女之间的一种心理感受,属于主观的范畴,具有感性、随意性、隐私性、易变性、尤其是多样性等特点.爱情是两性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婚姻是两性关系的一种主要形式;爱情可以超越婚姻,婚姻不能左右爱情.婚姻与爱情的关系决定了一个社会及其成员应该始终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这个基本前提,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婚姻规范.  相似文献   

2.
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在主题、语言、人物塑造和情节等方面娴熟地运用了各种讽刺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盛行的以金钱为轴心的爱情与婚姻,抨击了只注重物质、门第而不注重男女双方之间的爱情的婚姻。通过对几对青年男女结合过程的描述,一方面,作者批判了腐朽的旧的爱情与婚姻观念;另一方面,作者宣扬了自己关于完美婚姻的观点:既注重物质也注重爱情的婚姻才是完美的,完美的婚姻应该是物质与爱情的完美结合。本文拟探讨《傲慢与偏见》中主题的讽刺。  相似文献   

3.
池莉以伤感的情调描绘了社会转型期中国家庭的危机、婚娴的缺憾、爱情的无奈.她写出了普通人婚姻的真谛:无奈与忍耐,粗糙中温情洋溢.  相似文献   

4.
几乎所有的违法犯罪都与其家庭相关。在家庭伦理语境下分析犯罪的产生,有恋爱自由被破坏、多角恋爱、爱情欺诈、爱情被金钱玷污、婚前性行为等爱情伦理方面的原因;有婚外情、重婚、错误的性伦理观念等婚姻伦理方面的原因;有对尊老爱幼人伦的违背、夫妻不和、不道德的生活方式以及邻里纠纷等家庭道德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农村社会,人们对婚姻的关注与热情往往体现在对婚姻礼仪的重视上。嫁妆作为婚姻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与社会功能具有较重要的研究价值。一般而言,嫁妆的稳定来源主要有女方父母、男方家庭和亲戚资助三个方面。其社会功能主要有:改善新家庭的经济状况;确定新娘在婆家的家庭地位;获取相对较高层次的婚姻。  相似文献   

6.
缔结两性婚姻以爱情为基础获得了广泛认同,婚姻法认可感情不和可以离婚在法律上确立了感情在婚姻中的基础地位,婚姻应以爱情为基础。然而,在广大乡村地区,受制于交往场域的狭小的限制,财富积累的缓慢以及手工农业生产方式等制约,婚姻具有明显的乡土区域性,媒妁之言、门当户对、包办婚姻等通行于传统农业社会的婚嫁模式仍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在情节、语言、人物塑造和主题等方面娴熟地、全方位地运用了各种讽刺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画卷,揭露了以门第为轴心的爱情与婚姻,抨击了腐朽的旧爱情的婚姻观,宣扬了作者进步的爱情与婚姻道德观。本文拟探讨《傲慢与偏见》情节设计方面的讽刺艺术。  相似文献   

8.
离婚制度的设定在于解决婚姻中的矛盾冲突,救济婚姻双方当事人,达到从整体上维护婚姻的目的。中国传统的离婚制度主要包括七出、义绝与和离等。其中,七出是选择离婚,照顾家庭的整体和顺;义绝是强制离婚,以国家干预的方式解除婚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离是两愿离婚,给夫妻个人表达意愿的空间,从而形成了家庭、国家和个人三位一体的离婚制度结构体系。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家庭、国家、个人因素的消长,离婚制度的结构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通过在主题、语言、人物塑造和情节等方面对各种讽刺手法的娴熟的、全方位的综合运用,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经典的人物形象,如贝内特太太、柯林斯先生、威克姆和宾利小姐、凯瑟琳夫人、等等。通过人物形象的讽刺,作者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盛行的以金钱为轴心的极端物质化的爱情与婚姻,抨击了只注重物质、门第而不注重男女双方之间的爱情的婚姻,宣扬了作者自己的爱情与婚姻道德观。本文拟通过探讨《傲慢与偏见》中对贝内特太太的讽刺来管窥奥斯汀博大精深的讽刺艺术。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符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如果感情确实已经消失或者已经被新的热烈的爱情所排挤,那就会使离婚无论对于双方或对于社会都会成为幸事。”显然,不管是从道德的角度,还是从法律的角度看,离婚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在当今世界各国,符合法定条件下的离婚已普遍被接受。所谓离婚法定条件,就是法律规  相似文献   

11.
《诗经》历来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发端之大成。这些诗歌涉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爱情自然是其中不可缺的主题之一。这些诗歌完整的展示了爱情的全部过程,初恋时甜蜜而焦急的等待,爱情和婚姻中的痛苦与抗争,爱到尽头时的哀怨和忧伤都在这些诗歌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再现。  相似文献   

12.
浅论唐代传奇女性悲剧命运与法典礼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爱情传奇中,女主人公多是悲剧命运,这是男尊女卑、买办婚姻等封建法典礼制所造成的。唐爱情传奇是对封建礼法下妇女爱情悲剧的艺术再现。研究唐爱情传奇中妇女的悲剧命运,有助于认识封建法礼的残酷性,清除其在妇女及婚姻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是王实甫的一部重要作品,其女主人公刘月娥在剧中表现出了鲜明的爱情婚姻理想:在婚姻选择中轻门第,重才学;追求婚姻过程中的自主与反抗;坚守中的忠贞与平等,这些方面充分展示了其爱情婚姻观的进步性。对于王实甫而言,《西厢记》中莺莺和张生的爱情应当是刘月娥和吕蒙正爱情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研究《破窑记》对研究王实甫的创作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顺应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人的婚姻家庭观念发生的深刻变化 ,即从传统逐渐走向现代 ,从封闭逐渐走向开放。一方面婚姻相对稳定与婚姻相对持久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流 ,另一方面人们更注重和追求婚姻质量即婚姻关系中的爱情、陪伴、理解、支持、抚慰和亲密度。婚姻相对稳定或持久与婚姻质量相一致 ,这是婚姻生活的最高境界 ,是幸福、美满婚姻的同一语。婚姻相对稳定或持久与婚姻质量发生碰撞 ,其结果 :一是选择离婚 ;二是维持现有的婚姻 ,婚姻外弥补婚姻内质量上的缺陷。这二种结果的客观表现 :一是离婚数稳中有升 ,据最…  相似文献   

15.
“剩女难嫁”的社会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剩女是近年来新出现的现象。剩女的出现与其说是由自身造成的,不如说是由社会造成的,是传统的择偶和婚姻模式与现代新生事物之间碰撞所激发出来的问题。剩女现象暴露出男权制家庭对女性职业和家庭选择的障碍,剩女虽然在婚姻上存在失调,但是她们婚姻问题的解决将是女性在职业和家庭平衡的良好范例。剩女是女性自身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然阶段,她们的成熟路程也必定是女性人格发展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6.
年龄序列非正式社会控制理论是美国新近兴起的一种犯罪学理论。在成年犯罪原因上,认为婚姻和工作强化的社会纽带可以成为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抑制因素。然而,通过对中国农民工流动人口犯罪和日常行为中的“家庭因素”进行考察分析,那么该理论“良好婚姻所形成家庭的社会纽带能够抑制成年犯罪”的结论就会受到质疑。  相似文献   

17.
家庭“冷暴力”的原因与干预治理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冷暴力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但在国内因为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和社会的不重视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颗"毒瘤",成为婚姻的第一杀手。家庭冷暴力的形成既有社会转型、社会压力的原因,也与家庭结构、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等因素有关。对于家庭冷暴力的干预治理可从心理、社会、法制等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有一位女大学生,毕业前同一位已婚的男教师发生越轨行为,并怀了孕,周围的同志以及她的父母批评她不讲道德,她却不以为然,辨解说:“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合乎道德的。恩格斯说过,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某老师和他的妻子没有感情,而我和他之间是真正的爱情。”有一位男青年,上山下乡期间同当地一位姑娘相亲相爱,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后来,这位男青年回了城,就提出与妻子离婚。人们责备他忘恩负义,不讲道德。他却说:“恩格斯早就说过,没有爱情还要硬拴在一起的婚姻,才是真正的不道德。”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人类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共同生活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家庭文明建设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目前我国家庭文明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明确指导思想、确立共同理想、根本任务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抗战前知识女性的婚姻观是民国期间一种激进的思想观念.觉悟的知识女性树立了崭新的婚姻观,认为婚姻应以爱情为目的,注重对未来丈夫个人的考量;女性应掌握自己择偶的权利,主张建立"小家庭";号召晚婚节育,婚后继续工作;主张离婚自由,甚至部分人抱独身主义.该婚姻观是民国政治、经济、思想、教育、法律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对于启迪整个妇女界之思想,变革中国的传统家庭,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乃至以"家庭革命"推动"社会革命"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