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激情犯罪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激情犯罪是当前社会中比较突出的一类犯罪.由于激情犯罪心理的存在并诱发激情犯罪动机,很可能会导致激情犯罪行为发生.本文对激情犯罪心理的形成以及激情犯罪心理形成激情犯罪动机直至发生激情犯罪的过程,作了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常常需要面对激情犯罪这一类特殊的犯罪类型,但是如何对待它却没有法律上的明文规定。本文尝试对激情犯罪的立法问题进行探究,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激情犯罪的基础理论,对于激情犯罪存在的利弊上的一些争议,国际上部分国家现有的关于激情犯罪的立法例,以及结合我国司法实践中激情犯罪的处境,最终选择了适合我国实际的关于激情犯罪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3.
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各种矛盾和纠纷也表现得比较突出。有些矛盾和纠纷的发展,导致了激情犯罪的产生,影响了经济建设的进行和社会的正常发展。分析激情犯罪的特点,研究激情犯罪的预防措施,把握激情犯罪的规律,采取科学的方法和严密的措施,控制和减少激情犯罪。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激情犯罪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激情犯罪有其特有的原因,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青少年激情犯罪的独有特点,从思想上重视,从方法上创新,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激情犯罪。  相似文献   

5.
激情犯罪是指人处于强烈的、爆发性的和相当短暂的情绪体验中,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激情犯罪是基于行为人主观方面的心理特征对犯罪所作的分类,任何处于狂欢、暴怒、痛苦、绝望、恐惧等情绪状态下所实施的犯罪,都属激情犯罪范畴。目前,大多数刑法学家都认为:“激情犯罪应减轻刑事处罚,认为处于激情状态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激情犯罪有其自身的显著特征,并且与未成年犯罪主体和外界刺激关系密切。我国没有专门的未成年人刑事立法,诸多未成年激情犯罪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在量刑时,激情是否作为减轻刑事处罚的必然因素,应该看促使激情产生的外界刺激是否适当。对因不当刺激而产生的激情犯罪应当减轻处罚,因非不当刺激而产生的激情犯罪则不应当减轻处罚。  相似文献   

7.
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吴晶晶被害案谈起,对激情犯罪进行系统全面的人性解析与防术解析,以前人为鉴,以他人为鉴,以案为鉴照社会,激情罪案反映出个人或社会的激情与理性的辩证法程度。  相似文献   

8.
激情犯罪是行为人在精神上受到刺激或人身受到攻击,人格遭到侮辱后,处于难以抑制的兴奋冲动状态下实施犯罪,在此状态下,人的正常理智被削弱或丧失,表现为认识范围狭窄、自我控制能力削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其具备突发性、不计后果性、随意性、暴力性和情绪失控等特征。而药家鑫在实施犯罪过程中,意识清醒,知道自己行为的目的性,属于观念狭隘的应激犯罪。加强激情犯罪的立法,才能不错过一个真正的激情犯,也不放过一个弄虚作假者。  相似文献   

9.
药家鑫的案件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争论。关于激情犯罪的概念也一时甚嚣尘上。笔者认为,药家鑫犯罪行为属于典型的动机恶化型应激性犯罪,犯意明确,动机恶劣,手段残忍,应当接受最公正的法律判决,此案一旦轻判将引起示范性的灾难后果。  相似文献   

10.
2011年药家鑫案件使"激情杀人"这一概念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近年来,激情杀人的案件逐渐增多,而我国刑法没有对激情犯罪作出明文规定,使得激情杀人这一特殊犯罪形式在司法实践中遇到一些难题。对激情杀人的认定和量刑问题成为学界和司法实践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以药家鑫案件为视角,参考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试图对激情杀人的认定和量刑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当代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心理和性格因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当代大学生暴力犯罪日益严重,对社会危害极大,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当代大学生深受社会的急剧转型所带来的各种文化冲击以及社会价值观念多维、紊乱、失范的影响,因而导致他们心理出现扭曲和性格缺陷,为暴力犯罪埋下隐患。针对大学生实施暴力犯罪的原因,我们务必寻找可行之策,防患于未然,从而降低犯罪率,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2.
当前,大学生暴力犯罪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实施暴力犯罪的大学生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主要体现为规范意识不强、漠视他人权利和以自我为中心。而大学生实施暴力犯罪的动机主要有贪利动机、报复动机和性动机等,在意志特征上表现为控制力比较弱和实施犯罪的坚决性。社会转型期现实与观念的影响、教育功能的缺失、大学生需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等是形成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心理原因。开展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心理预防,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切实开展心理干预,努力消除犯罪情景,加强大学生自身的心理调适,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3.
在高等院校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而且可以引导、保障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维护社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要想在这一群体中开展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重要理论的学习,就要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留守儿童”违法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高度关注。我国目前对“留守儿童犯”进行的心理调研仅局限于对“留守儿童犯”的普遍性考察,缺乏有针对性的犯罪心理调查。实证分析法是犯罪学调研的基本方法。通过对“留守儿童犯”的认知心理和社会化环境两部分展开深入调研,在需求、自信与自我认同、行为模式、自控能力、违法犯罪认识性以及父母家庭关系、学校关系、同辈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可以透视“留守儿童‘’’犯”的犯罪心理现状,同时为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5.
作为网络犯罪主体的青少年同时也是网络的受害者。目前青少年网络被害和网络犯罪已成为非常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满足好奇心、贪财图利、渴望自我实现、宣泄情感等是诱发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几种心理。应该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被害和网络犯罪发生。  相似文献   

16.
自杀是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频繁,其危害和后果非常严重,已经成为社会和媒体热切关注的话题。通过对大学生自杀的心理过程、自杀动机原因的研究,提出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危机干预应对措施,为保障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杀危机预防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由于大学生心理不成熟,思想价值观发生变异,加之其法律意识淡薄和高等教育存在着缺陷,造成大学生犯罪现象日益严重。因此,坚持“智力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等,是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查处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遇到的问题较多。立法解释划分"村务"与"公务",且未将村民小组长、村会计和出纳列为执行公务的主体,这不利于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打击。为解决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法律适用问题,建议修改"2000立法解释",赋予检察机关以相对宽泛的机动侦查权,规定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也可成为渎职犯罪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立足于犯罪人与正常人的"同一性",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在大多数情况下,应将行为人实施的犯罪看作一种理性行为,行为人会基于效益、机会成本、边际量和风险承担的考虑来决定是否实施犯罪以及是否继续实施犯罪.研究犯罪就是为了预防犯罪,运用经济学的方法,通过对犯罪心理的分析可以有针对性地预防犯罪.  相似文献   

20.
在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新媒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新媒体视角,从大学生和高校教育两个角度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出发,构建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通识教育体系、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教育体系三大体系协调发展的创新思路,可以不断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