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岳璐 《求索》2012,(10):245-246
在群体性事件频发已成常态的中国社会,互联网不仅成为群体性事件中民众表达意见的主要"发声地"与"放大地",而且还成为部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地"与"引爆地",网络草根民意、网络意见领袖、传统媒介、政府等信源之间的互动、冲突与整合在群体性事件的形成、爆发、平息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将考察网络民意在群体性事件传播中的表达机制与互动机制,从而呈现网络民意传播、影响群体性事件之图景,并揭示其背后的风险社会中公民政治沟通意涵。  相似文献   

2.
完善公民社会是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可行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出现了数量增加和对抗性加剧等新的特征和趋势,表明了我国社会运行出现了相当程度的非均衡态势。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机理性原因在于群众和政府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群众和政府之间无法或不愿在体制内就各自的要求、诉愿、主张等进行"交换"。公民社会的结构地位使之能够促进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政治交换过程,从而减少体制外的群体性事件频发现象。因此应当积极培育和鼓励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发挥其"交换"功能。  相似文献   

3.
《观察与思考》2018,(2):57-64
在突发群体性事件中,借助互联网肆意传播的谣言加重了民众的恐慌情绪、引发了社会的骚动与混乱,进而加大了危机解决的难度。基于对杭州“中泰事件”中网络谣言产生的时间、内容、特征、起因等的分析,以及对网络谣言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逻辑关系的深入探讨,突发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谣言的治理应该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理念的基础上,完善政府、互联网行业及网民三方联动的系统应对机制,提升网络谣言应对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群体性事件具有违法性、冲击性、危害性,其发生会对我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产生不良影响。因此, 对于我国现阶段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分析国内、外群体性事件研究现状入手,着重对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可知、可防、可控性因素的现状、特点,以及防控群体性事件的可改进、提高要素的现状、效果、改进提高方式及预期效果等的研究。其有关探讨着力体现“求真务实”精神,重点放在立足现实、提高效绩,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上。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影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大量存在,特别是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多发态势。努力提高新形势下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是各级党委、政府及政法机关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各级党委、政府及政法公安机关要准确判断新刑势下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情况和新特点,着力提高群体性事件的应对能力,努力减少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王万军  崔建良 《前沿》2012,(10):81-82
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们交流信息、传播舆情的重要渠道。近几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因素。本文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分析入手,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如何预防和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群体性事件应对中的政府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曾遭遇或正在面临由政治、经济、宗教、种族、环保等原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应对群体性事件方面,外国政府的主导地位体现在以法律为底线,以专门机构或组织为核心,以警察执法为辅助手段,共同实现社会管理控制。在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概念不够明确,相关立法有待完善。应强化政府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主导地位,更新观念,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与诉求表达机制,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协调法治与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关于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类型上看,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大致可分为集体性维权群体性事件、无利益相关群体性事件、因族际关系和宗教而成的群体性事件三种。从成因角度看,引发和造成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因素可从社会心理、利益矛盾、社会政策、政府行政等角度分析,其核心是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张力平衡。关于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对策,本文从构建服务型政府,培育公民意识,建立健全预防和应急机制,实现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的合作治理等角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对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考之一 :近年来我省群体性事件呈现新的特点 ,一是总量越来越多 ;二是规模越来越大 ;三是组织越来越严密 ;四是行为越来越激烈 ;五是情况越来越复杂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思考之二 :必须找准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 ,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做到妥善处置。主要原因有 :改革力度加大、利益格局的调整 ,一些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影响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客观因素 ;群众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根源 ;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 ;不法之徒乘机破坏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群众法制观念淡薄 ,提出不合理要求 ,也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增多的一个重要方面。思考之三 :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应始终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 ,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处置 ;防止矛盾激化 ;慎用警力和强制措施 ;慎用武器警械 ;依法果断处置。思考之四 :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必须实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0.
转型期农村群体性事件是目前我国各级政府着力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近年来我国农村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出由乡村向城区延伸,参与主体更加广泛、规模更大,主要目的是为了经济利益以及对抗性逐渐增强的发展趋势.农村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难免之痛,转型期引发的利益失衡是其根本原因,基层政府控制职能的弱化是其直接原因,应对处理机制的不健全是其重要原因,而农民民主意识增强但法制意识淡薄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文化心理基础,因此,农村近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仍然属于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11.
方然 《电子政务》2013,(2):40-48
在界定高校网络舆情发生的空间、主体、客体、传播模式范围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总结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四个特点,即舆情更易快速集结,舆情体现出大学生日益增强的公民意识,与公众舆情相比更易治理,舆情相对比较理性等;对已有网络舆情管理研究提出的治理发展模式及其可行性和困境等成果进行了综述,借鉴西方治理理论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综合治理模型,即建立以"信息公开、对话、事后分析、决策"为流程的治理体系,对于信息不透明、制度缺失和政府不作为等类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信息公开和对话可以增进政府与社会的相互了解,分析和决策能够化解社会矛盾,从而从根本上预防或平息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2.
公民社会作为公民的自组织体系,在政治层面的公共交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促进公共交易平等、充分、合理地进行,这就是公民社会的公共交易功能.公民社会公共交易功能的有效发挥能够化解群体性事件,这是因为公民社会交易功能能够降低群体性事件数量、降低群体性事件对抗性、促进公权力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促进公民形成和谐的行为习惯以及通过调试价值分配巩固社会和谐的基础等原因.政府应引导公民社会有序发挥其公共交易功能,促进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3.
金俊宏  黄慧 《电子政务》2011,(11):43-46
在群体性事件中谣言通常作为一种异化的人际传播而存在,它往往在群体性事件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为有效控制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传播,就需要对谣言特征进行分析。基于此,本文以石首事件为例,分析了群体性事件中谣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社会学视阈下的群体性事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群体性事件既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与处在既定社会规范制约下的群体行为相对而言的集群越轨行为.突发群体性事件数量迅速增长,已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对群体性事件的内涵和功能、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社会原因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群体性事件一直处在高发期。目前,它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主要因素。能否化解并加以有效解决,是衡量政府危机处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从贵州“瓮安事件”和“德江事件”看,我国政府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认真研究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矛盾,增强政治敏感性;第二,高度重视突发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应急体系建设;第三,健全信息发布体制,及时公开相关信息;第四,做好相关利益方的安抚工作,维持社会稳定;第五,畅通意见表达渠道,切实保障公民政治参与权。  相似文献   

16.
伍晓霞 《人民论坛》2011,(9):186-187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如果处置不当,就会像"堰塞湖"一样爆发,引发社会动荡。群体性事件不仅对当前的维稳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同时也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公信力。解决群体性事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组织作风建设。  相似文献   

17.
涉警群体性事件是指公安机关直接成为冲击目标或者直接由公安机关行为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其发生的深层原因在于民众对警察的不满和不信任.这是由于公安机关打击犯罪不力,群众缺乏安全感,警察执法不公,引起群众心理失衡,地方政府滥用警力,造成警民对立而造成的.对涉警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需要转变思路,从被动处置转为积极预防;公正文明执法,保障社会安全稳定;面对现实,制定群体性事件预案;加强信息收集和分析,及时发现群体性事件苗头;做好信息公开,引导舆情走向;处置时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慎用强制性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杜敬东 《公安研究》2004,(12):54-59
在城市化进程中 ,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研究群体性事件 ,要在区域城市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下 ,系统分析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发展规律及诱导因素 ,强调依法妥善处置和采取综合性措施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19.
群体性事件作为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由于涉及到民主政治与社会公平,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改革进程、和谐状况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成为一个考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执政能力的重要问题。我国政府在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着公共服务中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公共服务的主体倒置,甚至官民对立、公共权力的作为与不作为失责等问题,为了构建真正的公共服务型政府,需要提高政府回应力,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合法性;加强问责制度建设,建立有责任的政府;重视应急能力建设,做有能力的政府。  相似文献   

20.
涉警群体性事件发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社会阶层的分化、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是引发涉警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性根源;社会利益分配失衡导致的利益之争是引发涉警群体性事件的经济性根源;基层组织管理控制的弱化是使警民关系复杂化、引发涉警群体性事件的体制性根源;刑事犯罪高发、社会治安形势复杂、公安机关职能作用发挥不力是引发涉警群体性事件的直接性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