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和谐社会建设的法治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寅生 《求实》2006,3(1):69-7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法治建设是密切联系和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建设的美好目标,而法治建设则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和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
黄筱蓉 《求实》2007,(9):74-76
法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为了实现和谐社会的建构,法治建设仍应从包括宪法和法律至上;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执法为民;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权力监督与制约等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3.
国家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政治权力的有效发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建设和谐国家,重点是加强权力控制制度建设。从国家内部来看,权力控制制度的构建应当着眼于两点:一是量上的控制,是指国家权力要分化;二是质上的控制,是指国家权力之间要相互制衡。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两者的平衡也应当着眼于两点:在量上,权力不能太多太密;在质上,权力不能太大太强。社会内部的和谐是社会和谐构建的立足点。其构建同样要考虑两大制度设计;在量上要考虑权利与权利之间的对应;在质上要考虑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权利救济力度。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符合人类共同愿望、具有很高认同度和极强感召力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和谐社会始终是以“人”作为判定依据、核心要素和关注焦点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基本法治理念应当是“权利本位”。  相似文献   

5.
法治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崇尚法制权威,坚持依法治党的执政党。法治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党员法治意识强,党内法规健全,并将法治贯穿于党的各项工作之中。建设法治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需要,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需要,是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需要,也是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中国的需要。我们党长期倡导法治,我国依法治国已取得积极成果,其他国家和政党的法治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为建设法治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供了良好条件。建设法治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将法治贯穿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之中,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内法规体系,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能力,进一步推进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6.
良好的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的法治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要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要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完善立法,加强行政执法工作;将政府行政置于社会监督之下,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7.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围绕执政目标所确立的基本理论原则和行为准则,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与定位,是执政党对自身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及其对党执政提出的内在要求的全面认识,是一种深层次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视野下执政党利益整合机制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利益整合是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它要求执政党必须建立健全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公正的社会整合机制,形成健全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廉洁高效的政府责任机制,引导各个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群体和社会成员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具有同质性。现代和谐社会是法律与理性整合的产物,和谐社会只能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和谐需要在形式法治的基础上推行实质法治,需要建立一个法治政府,需要培养公民的现代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性的、有秩序的和以人为本的社会。法治精神所维护的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公平正义,主要是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不仅规定社会主体的行为,也调节着社会主体的各种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需要完备的法律,而且必须增强全社会的守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才能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顺利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1.
潘则  朱联平 《唯实》2009,(1):4-7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与执政党的执政文化可以发展为良性互动的关系,即执政党的执政文化在统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发展方向的同时,可以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在机制规约和影响执政文化的执政行为和领导方式,丰富执政党执政文化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12.
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法律的基本价值--秩序、人权、正义、效益,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必要条件.本文尝试着从探讨构建和谐社会与中国法治互动关系入手,阐述法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以及利益权衡作用,以期利于实际.  相似文献   

13.
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法律的基本价值——秩序、人权、正义、效益,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必要条件。本文尝试着从探讨构建和谐社会与中国法治互动关系入手,阐述法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以及利益权衡作用,以期利于实际。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汲取社会资源和整合社会力量,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民的利益,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共处的社会,是时代对我们党提出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实现社会整合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和谐思想及和谐社会的治国理政理念存在于古今中外的历史典籍中.中国共产党吸收人类历史上和谐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和谐社会的界定,和谐社会的实质是利益关系和谐,利益关系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就是权利关系,因而和谐社会与法治存在极其密切的关系,可以而且应该通过加强法治建设来构建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部署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政策,这些政策可以而且应该从法治建设的角度,如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财政立法、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进一步改革促进司法公正、加强基层调解等几个方面来落实.  相似文献   

16.
强化整合功能是执政党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永志  王媚 《求实》2005,3(10):14-17
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分化过程中,社会利益矛盾成为危及社会和谐的最主要因素。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凸显执政党利益整合功能的重要性。执政党须以社会公正为准绳,通过利益协调进行利益整合,形成社会利益共同体以实现社会和谐,进而建立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法治社会,法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法治保障;完善和健全的法律体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和行为规范;必须以实现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8.
王锦 《党史文苑》2006,3(10):59-6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法治社会,法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法治保障;完善和健全的法律体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和行为规范;必须以实现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9.
赵长芬 《探索》2013,(1):41-44
理念是一切行动的先导.党的服务理念,主要是指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为人民尽职尽责服务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体系.建设服务型执政党重在树立提升服务理念.要提升服务理念,全体党员、干部必须自觉修炼“内功”,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要坚定理想信念;要树立正确的权责观;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反复修正、提升.  相似文献   

20.
《理论研究》2006,(3):29-31
构建“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执政党提高发展民主政治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