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均势理论是国际政治理论中最古老、最持久、最有争议的理论之一。"早在古代,国际关系中就出现均势局面和均势外交。近代民族国家兴起后,国际关系中的均势状态和均势原则受到了普遍重视。到本世纪,随着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学派的兴起,均势概念得到了系统的阐述和发挥,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具体了解了均势的作用之后,会使我们相信均势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均势理论是国际关系学中颇具争议性的理论。本文把均势理论界定为均势状态和均势战略两方面,并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冷战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均势理论是国际政治理论中影响深远的传统理论之一,均势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基本主张。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学派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均势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经典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在其《国家间政治》一书中首次对均势理论进行了系统性阐述,使均势理论扎根于现实主义的范式土壤之中,成为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对于理解国际体系的性质是必不可少的;它帮助我们理解一个以缺乏有组织权威为标志的体系,在主要构成行为体的关系方面提供了一定程度稳定性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指出将东亚看做一个整体,可以运用国际体系的均势理论来解释东亚。由于东亚存在中、日、东盟,甚至还有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大国或集团的影响,加之它们之间不可避免的竞争和合作的共存,东亚未来大体是一种均势格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均势理论和相互依存论入手,结合中国与日本两个国家在东亚的关系,剥离出均势理论"均衡"的观点,相互依存论的"引力"的优点,去除了均势理论驱动主体的问题以及相互依存论在"斥力"方面的缺失。文中依据社会学中的"共生论"的本质——"斗争与妥协的互动"在国际关系中的运用,通过模型分析了中日两国在东亚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是世界上众多微型国家中的一个成功典范,它不但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成就,而且在国际上拥有其他小国所无法拥有的国际地位,发挥着与其人口和土地面积极不相称的影响力。这些成就的取得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新加坡在李光耀外交战略思想指导下,大国均衡战略的形成和实施。本文从均势主义理论出发,阐述了新加坡政府均衡外交在安全领域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与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最大特点在于均势,均势通常是指国家间权力分配大体均等的一种态势,均势有两种,大国竞争型均势格局和直接对抗型均势格局,以东南亚与南亚分别为代表。形成原因在于两个地区在地理、历史、现实和各国自身政策选择这四点因素的不同。这两种均势格局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会继续。中国在这两类均势格局中,应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结合自身的战略利益,分别扮演“参与”与“旁观”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从国际关系学的发展来看,总的来说,国际关系理论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外交实践经验的总结,但外交理论不能等同于国际关系理论。在频繁的外交实践活动中,人们在不断地总结探索国与国之间互动关系的本质的同时,也在探索国家关系其他行为体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催生了国际关系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指向是实现公共利益。在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过程中,要实现公共利益,不能以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吞噬公共利益,不能以意识形态之争掩盖利益之争。因此,只有多中心行为主体均势,才能使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成为可能。而偏离指向与未竟均势使得治理秩序建构意义显著。反过来,秩序的建构关系到公共治理理论适用的未来指向与均势走向,即指向、均势与秩序在逻辑上是相互关联的。对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之指向、均势与秩序的研究,既是出于对公共管理学科政治学基础的强调,也是试图在学术研究上对偏差研究倾向的纠正。  相似文献   

10.
随着法西斯主义横行以及二战的爆发,极力推崇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在维持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的理想主义学派迅速衰落,而崇尚权力与均势的古典现实主义学派得以崛起,并占据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主导地位。在古典现实主义的强势下,不仅同一时期的国际法学经受了极大的冲击,国际法以及国际组织的实践也受到消极影响。或者说,古典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成为我们理解冷战时期国际法与国际组织的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新现实主义理论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分析国际关系重要的理论武器.本文试从新现实主义的理论视角下,重新解读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形成与发展的原因,探索大国关系的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12.
黄达 《法制与社会》2010,(26):160-161
维也纳体系在欧洲纷乱几十年后使欧洲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和平与稳定。本文运用均势理论,通过对其内因和外因的分析,透视了维也纳体系得以维持其自身稳定的原因,并分析了其对国际体系发展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及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及其对中国发展空间的打压,使得东亚地区秩序的建立与维持更加复杂.该文从有关霸权的国际关系理论出发,分析霸权与国际秩序、地区秩序之间存在的联系与影响,并反思大国崛起对维持国际秩序及地区秩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机制便进入国际关系学界的研究视野,同时国际机制作为一种新的协调国际关系的形式,日益收到人们的关注。国际机制体现的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家共同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并且外化为国际行为规范,影响国际关系行为体的行动。本文指出在参与国际机制的过程中,我国要立足于改善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增进自己的战略利益,重视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积极参与全球性与区域性国际机制的构建,抵御西方势力利用国际机制进行的扩张,维护国家主权等。  相似文献   

15.
2011年3月19日,法国依据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第1970号决议和第1973号决议,为了保护利比亚的平民和在利比亚强制执行"禁飞区"计划,率先对利比亚进行军事打击。事实上,干预与反干预的斗争从来都是国际关系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说大国单边干涉行为如今已经为国际社会所诟病,那么,通过国际组织尤其是联合国所开展的国际干预行动已然获得了一定的正当性和合法性。然而,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家借助联合国名义对外进行的种种所谓"国际干预"已经或将继续证明,这种军事干预在国际关系中并非谋求和平与安全抑或确立地区或国际秩序的良方,相反,在国际关系中通过这种军事干预来实现或达到某种既定的目标已经变得日益困难和复杂,而且其消极影响也愈加明显,所有这些使得我们有必要再次深刻反思国际干预的法律标准问题,因为这既关系到联合国将来的命运和前途,同时也关系到21世纪公正、合理之国际秩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人道主义干涉"对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冲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鉴 《河北法学》2006,24(11):147-150
冷战后,西方大国以人道主义为借口,盗用和滥用国际人权保护的名义,频繁地对外进行"人道主义干涉".其实质是强制推行西方的民主和价值观,严重违背了国家主权、不干涉内政以及禁止使用武力等国际法基本原则,是后冷战时代西方新霸权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的南非在外交上经历了从"片面外交"、"新外交"、"全面外交"到"发展外交"的发展轨迹。自曼德拉执政后推行"全面外交"以来,南非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外关系日见主动。新南非经过多年的艰难探索后,其外交构想已渐趋成熟,特别是在处理非洲事务和大国关系方面,南非从跨世纪的高度出发,立足非洲,努力调整与世界各大国之间的关系,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空间,使自己在未来的国际战略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以及地区一体化趋势明显增强。越南为了营造有利于本国革新开放的国际环境,积极推行地区间"大国平衡"的对外战略,同美国在内的各个大国开展广泛接触。中国与越南也存在广泛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捆绑"。因此,中美越以及其他的东盟成员国各方利益相互融合、渗透,亚太具有区域合作加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关于国际战略格局的研究,其逻辑起点应是国际战略格局的判断标准。国际战略格局是国际关系的一种诠释,应包括两方面的分析:1、"极"是谁;2、"极"之间或"极"与"非极"的力量结构。本文对国际战略格局上述两方面的问题做了梳理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与人权国际保护都是当代国际法的热点问题,全球性、长期性与政治性是二者的共同特征。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影响是多层次的,而它对人权国际保护的影响涉及国家安全、人道主义问题、发展权、健康权以及国际关系的调整等各个方面。中国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应转变观念,从战略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国际合作,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发展权,并加强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