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学良出生的年代,国家正处于危难时期: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内军阀处于混战状态,人民苦不堪言。作为奉系军阀的将领,张学良参加了各个军阀之间的各种战争。同时,在与外国列强的接触中,张学良也深深地认识到导致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最主要原因是国家的分裂,他的国家统一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内涵。其中,"息内争,御外侮"是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内争"是引起"外侮"的主要原因,只有平息"内争",才能抵御"外侮",只有国家统一、人民团结合作,才能形成抵御外敌的统一战线。[1]。他的一生以追求国家统一为目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
张丽荣 《工会论坛》2010,16(4):170-171
张学良将军发动了西安事变并力促其和平解决,成为中国时局转换的枢纽。张学良将军自始至终坚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他既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首倡者,也是独立决策者;亲送蒋介石回南京,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最终画上圆满句号。张学良将军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做出了独特的历史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相似文献   

3.
东北易帜是张学良主政东北后所采取的第一个重大政治决策,是张学良冲破日本帝国主义百般阻挠、维护国家统一的一次壮举.张学良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值得称赞。同时,东北易帜的实现,中国复归统一,也使日本帝国主义自东方会议以来所推行的将东北从中国分离出去的政策受到重挫.  相似文献   

4.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诚共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此次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张学良、杨虎城具有共同的抗日爱国思想,在西安事变前都接受了中共统战政策的指引,但因二人的身世、经历差别很大,思想认识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他们在西安事变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5.
试论《道光洋艘征抚记》在魏源思想发展中的地位郭景芳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魏源,一生著述颇丰,其编撰的《海国图志》更突出地体现了他的进步思想。魏源在该书中提出了“师夷之技以制夷”等以新的眼光观察世界、学习先进技术以御侮自强等思想,对此,学术界已进行了...  相似文献   

6.
张学良被秘密幽禁的很多年里,他和周恩来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感情。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周恩来与张学良分手25年之后,身为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仍在透过香港种种关系,设法与张学良隔海捎书。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时期,在中国思想领域中异军突起,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新思想,即以对外开放、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变法革新等主张为特定内容的图强御侮思想。从文化史上看,一种新思想的产生,不论是萌发于传统文化内部的运动,还是借助于外来文化的撞击,都与旧有的传统文化发生着种种关系。这些关系,往往表现为这种新思想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毫不例外,出现在鸦片战争时期的图强御侮思想,必然也与传统文化发生如此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专程赴台湾采访和收集张学良史料。自然期望能接触到张学良的亲人。然而,现今在台湾尚健在的张学良的亲人惟有五妹张怀敏了。张怀敏是张作霖六夫人马岳清所生。在台湾的数十年间,张怀敏一直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主张国家统一是孔子的一贯思想。他主张政令统一,天下有道;提出发展生产是统一的基础;鞭笞防碍统一的思想和行为;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平等思想,团结边远及各方面的人。他讲仁德、重教化、主统一、求长治久安的思想,于今仍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袁宝君  王敏 《工会论坛》2009,15(6):150-151
西安事变爆发后,爱国将领、国民党元老李烈钧对张学良、杨虎城先大加指责,后宽容待之;既斥责其"大逆",又理解其大义。其态度既有发自内心,又迫于压力。但在根本上反映了他一贯的反专制独裁、反共,同时又力主抗日的思想意旨。  相似文献   

11.
省委副书记王修智同志2003年12月18日在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认真学习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把认识提高到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上来,把思想统一到张高丽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要明确指导方针,狠抓任务落实。他强调,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早期教育思想是在保持传统与学习西方的两难选择中产生和发展的,"中体西用"论从其根源到理论成型都是以这种两难选择为核心的,中国近代早期"采西学"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也充分体现了"中体西用"论这个核心命题.从中西学观、御侮图存、开放思维和制度规范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中国近代早期"采西学"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这对我们正确、全面理解中国近代早期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以及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学良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他为中华民族建立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就是:为国家民族利益甘愿赴汤蹈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国家民族利益不计前嫌、求同存异的大局风格;为国家民族利益忍辱负重、身陷囹圄而终生不悔的自我牺牲精神。毋庸讳言,张学良的爱国主义精神还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但是,探讨张学良爱国主义精神,汲取其闪烁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精华,抛弃其封建因素的糟粕,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无疑具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是其爱国革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国家统一应是全面的统一,应包含民族统一、领土统一、军政统一、内治统一和财政统一。实现国家统一以和平统一为主,武力统一为保障。中山先生坚持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思想,至今闪烁着炽热的爱国主义光芒。继承和弘扬中山先生的爱国精神对于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致力于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贯穿他活动的终始。他的国家统一思想包括国家统一必须符合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革命党应为争取国家统一而斗争,争取国家统一可采取和平和武力手段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一、积极配合党在国统区的活动 救国会(全称: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团结御侮,抗日救国成为全民族共识的背景下成立的。救国会最初是以上海为中心组织和发展起来。在救国会正式成立的前半年,上海文化界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积极酝酿发起救国运动。1935年12月12日,马相伯、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等280余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表达了他们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奋起救国的决心,由此揭开了上海各界民众救国运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17.
张学良的教育观源于中国传统的儒学理念及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民主思想,其中包含的教育救国、素质教育、人尽其才、女子教育、重视国学等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现代性、民族性和科学性,充分表现了爱国救亡和追求现代化这一时代的主旋律.在张学良现代教育观的指导下,东北地区的现代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孟子的经济伦理思想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义利问题上他重义而不轻利,提出了“制民之产”的恒产论和劳力与劳心的社会分工理论。把社会经济生活统一到社会秩序的稳定运行之中。这显示了孟子过人的智慧,是值得后人珍视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与张学良在1936年四五月间进行的两次肤施会谈,基本上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与东北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系。张学良关于肤施会谈的回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肤施会谈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但还有待挖掘新的史料与深入探讨。张学良给红军的"赠款"最终由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核销",这是张学良所始料未及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李公朴生前记过四阶段的日记。存录了他的真实思想情感。通过系统掌握其日记内容,本文梳理出李公朴关于抗战时期尤需发动教育民众。弱国抗战要发动全民作“面的抵抗”,澄清吏治、改革政治与开放民众的关联等民主思想;透显了李公朴为民族争人格存正气,力争到底的斗争意志,以及身体力行的大勇精神等政治品格。正因为有上述思想品格为基础,李公朴在关系民族命运与大众福祉的历史转折点,站在了代表正义的一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