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坚 《探索与争鸣》2008,1(3):20-24
马克思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主要有:文化不仅表示精神生活、知识、意识形态,也具有社会生活方式、文明形态的意义;唯物史观是研究文化问题的方法论基础;文化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人类文化产生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把自然史与人类史划分为两类文化;各民族社会有不同的文化、历史形态,随着普遍交往,正在形成一种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2.
付金凤 《传承》2010,(3):46-47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他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多方面论述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从人的类存在、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的类生活、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诸多方面来阐述人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他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多方面论述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从人的类存在、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的类生活、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诸多方面来阐述人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4.
人的本质力量外化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内容,有着丰富的内涵。人的本质力量外化,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指人为求得生存和谋取发展将自己的本质属性、内在需要、能力创造等主体性元素能动地、客体化地施加于自然界和社会,以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人类要想在自然界中得到生存和发展,个体要想在社会中立足和进步,都必须外化自身的本质力量。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外化成为可能的现实途径,人在实践过程中外化自己的本质力量会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只有在保持人类与自然界、个体与社会之和谐的前提下,才能使人的本质力量外化得到合理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冯天瑜,1942年3月生,湖北红安人。现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兼任湖北省地方志副总纂。冯先生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及地方史志研究,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史专家。著有《明清文化史散论》、《中国文化史断想》、《中华元典精神》、《中国文化史纲》等书,与人合著《中国古代文化的奥秘》、《中华文化史》等。2003年4月18日下  相似文献   

6.
《老子》一书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文拟对《老子》作些综合性的文化史的考察,就正于方家学者。 对中国文化史前史的考索 我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有一段并无信史可稽、仅为后世所传的“史前史”时期。西周之前的数百年乃至数千年久远的初民生活斗争和意识形态可以从现存的先秦典籍中得到曲折的断续反映,其中《老子》是一块无价之壁。  相似文献   

7.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实践美学派的核心观点,在我国美学史上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一观点具有什么样的美学内涵?以秦观词为具体的阐释对象,从创造美与审美两个方面来看,这一观点具有合理性,具有丰富的内涵。秦观词根源于秦观的实践活动,是按照"美的规律"的能动创造,凝结着秦观的复杂感情与思想、性格与气质、智慧与才能,是秦观本质力量的体现。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通过感知审美对象来肯定和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秦观词作为审美对象蕴含着极其宝贵的审美价值,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承载物。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一传统范畴,并从社会实践的高度赋予其新的内容,既注意到主体能动的方面,又坚持了唯物主义基本立场。美学界部分学者试图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来说明美的本质,由此引起一些争论。争论中,对与此有关的一些范畴和命题的理解却不  相似文献   

9.
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的统一就是价值的本质,这个统一是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关系中形成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在能动性作用下的主体在实践关系中认识价值本质的过程。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就是主体在科学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关系促使客体按照主体愿望而满足主体的效应。因而,从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两个维度出发,比较能够深刻把握价值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两个维度中深刻体现了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的根本特性。  相似文献   

10.
反身性是人能将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对象的本质力量,它是高等教育发生的逻辑起点和生物前提,在此意义上反身性是高等教育的源始。高等教育的本真过程则是学生反身性的敞开和展现,即自我反思、自我创造、自我超越和自我生成的自我对象化过程。作为高等教育本真过程的自我对象化分为自我解构和自我建构两个层次并涵括行为、知识、价值和审美等多方面内容。以实践为基础,高等教育、文化和人统一于人的自我对象化。揭示高等教育源始和本真过程的目的在于认识并重建高等教育的哲学与诗意生活意蕴,重新发现高等教育中失落的人。  相似文献   

11.
谭嗣同在近代湖湘文化中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发展历程中,从1840至1919年的近代湖湘文化,是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谭嗣同在近代湖湘文化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卓越思想家,不仅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使之发扬光大,而且在某些方面促进了这种优良传统向现代文化的转换。一、开湖湘现代爱国主义之先河湖湘文化历来有一种崇高的爱国主义传统,谭嗣同不仅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而且在以下两个方面促进了这一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其一,是将忠君与爱国截然分开。在中国古代,爱国与忠君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2.
这里讲的文化传统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我们要讨论它与当代中国的关系,就应当考察它在当代中国的影响力。本文对此略作分析。一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是那些典籍文献。人们通过对这些典籍文献的不断讲授、领会和阐发等,使得表现文化传统的思想观念被一代一代的人所继承,形成了某些一脉相传的文化传统。然而,当代中国已经没有人把古代的典籍奉为必读的教科书了,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已说不清楚这些典籍(如四书五经)为何物。这就是说,  相似文献   

13.
文化,不仅是一种修养、底蕴,而且是一种素质的体现,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对一个城市而言,不仅可以提升其文明水准,而且可以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支撑城市功能的优化。由此可见,研究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表现在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而且表现在人们的习俗、方言、以及建筑等方面。形与神——中国古老的一对哲学命题。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就一般意义而言,“形”是指人的形体,“神”是指人的精神,形神连用一般是指形体和精神的关系。对于形神关系问题,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相似文献   

15.
赵汗青 《求索》2011,(3):112-114
类书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形式。在古代知识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类书的编纂以儒家思想为价值标准,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知识体系都与儒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不仅体现在类书编著者的传播目的,部类的设置,类目的编排和前后顺序的定位上,而且从知识组织方式,知识结构体系,以及知识内容的取舍等方面都处处体现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易经·系辞上》中有这样一句话,"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意思是:两个人同心协力,这股力量会把金属截断;朋友之间推心置腹地交谈,象兰草那样芳香。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就强调同心的重要性。同心是团结的基础,团结才有力量。因此,团结是力的凝聚,团结是华夏民族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基础,是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败的强有  相似文献   

17.
正政府的科研管理模式亟需适应原始型创新的需要而改革,而转变中国人以常规型知识为主的知识认知模式,确立以超常型默示知识为主的知识认知模式,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创新已经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决定因素,既能破解发展难题,又决定其他发展理念实现的程度。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创新驱动的必要,而且要研究创新的质量,创新的质量将决定中国未来发展的质量,要把创新驱动建立在高质量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18.
谢乾丰 《前沿》2008,(9):187-191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冶金技术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冶金技术文化,它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主体与核心,并且是推动中华文化前进的重要力量之一。文章从器物层、观念层和制度层分析冶金技术之所以为文化的原因;冶金技术开发智能文化、精神特质文化、制度规范文化以及外在形态文化是冶金技术文化内涵的具体内容。语言知识层面、文学层面以及哲学层面的冶金技术文化是中国古代冶金技术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凸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手稿》中从探讨人的生命活动之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本质入手,揭示了这种活动所表现的生产、劳动或实践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将实践确定为人的本质特征,这为实现伟大的哲学变革打造了第一块坚固的基石。同时,《手稿》虽然正确指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第一次从劳动出发去说明社会历史,但由于从想象的人的本质出发去研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并没有从根本上超出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藩篱。  相似文献   

20.
审美文化史的叙述介乎审美意识史与美学思想史之间,它不能仅仅停留在审美文化现象上,而是要寻绎其背后的深层理念,包括理论、思想、逻辑、观念等。它们作为统合力和助推力,贯穿于中国审美文化史之始终。因此只有在深层理念上有所更新、有所突破,中国审美文化史叙述的创新开拓才是可能的。今天中国审美文化史研究要取得进展,应将以往被忽略但意义重大的细部作为研究重点,并在写作路径、框架和体例等表象形态的设计上有所体现。在中国语境和汉语系统中,对于"文化"概念的重新理解,为中国审美文化史研究提供了一种参照,也为其叙述方法开启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