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慧颖 《政府法制》2012,(13):26-27
31.98分、60%,数字又一次直观地显示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现状。  相似文献   

2.
大肆在网上公开“叫卖”他人的身份证号、手机号、账号、住址等“私密”信息,内容涉及房产、汽车、金融、娱乐、IT等行业,受害者遍及男女老幼,甚至连刚出生的婴儿也没能幸免。公民的个人信息被随意掌握和交易,其中最高达3000余万条,一起特大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在上海浮出水面,而此案背后显示出的“个人信息”买卖之简易、程度之猖狂令人瞠目结舌。  相似文献   

3.
“喂,您是XX?您考试报名了,您参加我们的培训吗?” “4天记忆1000个单词。2周中学生可以通过六级考试,20天零基础轻松达到流利英语水平。30天彻底学会英语。无效退款……”  相似文献   

4.
晓月 《检察风云》2013,(16):62-63
刚买新车,对车辆相关政策知之甚少,此时有人以"车管所"名义打来电话,把你的身份证号、居住地址、车牌号说得一字不差,并以你的新车可以享受退税为由向你索要银行卡号,这样的诈骗伎俩你可千万别再上当了。2013年4月24日,江苏省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的一起信息泄露侵权纠纷,戳穿了骗子的这一诈骗"新招"。  相似文献   

5.
信用卡数据库营销是信用卡发展阶段中的必然产物。这种营销模式下的个人信息如何保护?本文提出立法上确立独立的个人信息权,对个人信息进行法律保护。基于该独立的权利本身要求,信用卡数据库营销过程中则必须遵循“客户知晓原则”,以切实保护客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相似文献   

6.
自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以来,信用卡以安全、快捷的优势逐步取代着现金,到2008年年底,我国银行发行的各类信用卡已近20亿张,在"信用卡"时代悄然来临,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的同时,信用卡诈骗犯罪也潜滋暗长,手段花样翻新,技术更加"智能",刷卡的人们有时稍不留神就被犯罪分子占了"便宜"。如何确保自己的信用卡不被盗用,看好自己的腰包,是目前"卡族"们最关心的问题。北京市朝阳区法院法官结合近年来所审理的信用卡诈骗犯罪中的典型案例,根据目前常出现的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形式和特点,向持卡人、管理部门和信用卡捡拾人提出建议,以确保交易安全,让犯罪分子难寻漏洞。  相似文献   

7.
张博文 《南大法学》2023,(6):137-152
信息主体将在其个人信息泄露后遭受“下游侵害风险”,这种风险可进一步分为下游侵害行为风险和下游侵害结果风险。出于平衡信息处理者行为自由与信息主体权益保护之间关系的考量,应认可下游侵害行为风险的可赔偿性,而否认下游侵害结果风险的可赔偿性。作为损害概念的差额说经过修正后足以容纳对下游侵害行为风险的赔偿,此种赔偿的实现不必再借助风险性损害的概念,直接将风险所引发的不利益分别归入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即可。财产损害是为消除或降低下游侵害行为风险而支出的费用,精神损害是信息主体因承受此种风险而产生的精神焦虑。财产损害以信息主体实际支出的费用为基准计算,并由法官进行必要性及合理性审查,精神损害则须在严重性判断的基础上通过赔礼道歉或给付金钱的方式予以赔偿,赔偿金数额的计算应采用以风险评级为基础的法定赔偿规则。  相似文献   

8.
9.
购房之后装修骚扰电话不断、购车之后保险公司随之提供"贴心"服务、生完孩子之后立马被各种母婴服务机构盯上……现实生活中,因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骚扰已经司空见惯,大多数民众都感受过"被泄露"的困扰。近来,个人信息更是大面积泄露。2011年年底,包括天涯社区等数家知名网站的用户信息外泄,在网上曝光的用户信息条数过亿,被称为"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波及面最广、规模最大、危害最深的泄密事件",而去  相似文献   

10.
银行卡以其便捷、安全、实用而深受人们喜爱,刷卡消费、转账、汇兑、交费等已经成为比较普及的金融服务形式,因此,我国信用卡的发行量持续放量高攀,截止到2008年底,经银行发行的各类信用卡已近20亿张。“信用卡”时代悄然来临了。然而,有关信用卡诈骗、盗用、克隆等犯罪手段也在不断翻新,有的几近疯狂,  相似文献   

11.
<正>刚和朋友聊起某款商品,打开购物App后,首页随即出现同类产品的广告推送;和家人商量打算去某地度假,旅游App马上奉上该地最佳旅游攻略……这些投其所好的精准推送,你或许会乐在其中。但刚买了车,就有各种车险推销;刚买了房,就有装修公司来电;甚至刚报名参加法考,下一秒就收到兜售真题的短信……  相似文献   

12.
尊重公民的隐私权,反映了一个国家公民的文明程度,也体现了社会的宽容程度。如果我们对那些表达不同意见的人冷嘲热讽,甚至将他们的个人隐私扩散出去,那么,不但直接损害当事人的个人利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人们无法想象,在一个没有隐私的社会,每个人是否还有廉耻之心,每个人是否还有人格尊严?当有的单位为了牟取商业利益而将其所掌握的公民个人信息资料作为商品进行买卖的时候,我们每个人,是否成了"透明人"?  相似文献   

13.
蒋哲  金鳞 《政府法制》2011,(28):40-41
近日,四川绵阳一车主超速驾驶时抚摸副驾上女性胸部的照片被曝光引发争议。舆论认为摸胸照片是从交警部门流出,而该照片被曝光系侵犯个人隐私。绵阳交警称将调查图片来源及真实性,将处理责任人。律师称判断交警部门是否侵权的标准是确定照片的来源。  相似文献   

14.
15.
林洹民 《法学》2023,(4):104-117
当发生个人信息泄露时,个人信息主体多因泄露源头不清而难以有效证明侵权责任的成立。对此司法机关或利用表见证据规则,或利用因果关系倒置,平衡两造在诉讼中的力量关系,但也存在合法性欠缺、混淆行为与损害等问题。破题之策在于借助《个人信息保护法》第9条规定的问责原则与安全原则,柔化《民法典》一般侵权规范的适用。根据问责原则,个人信息处理者应自证个人信息处理行为的合规性,证明已经履行必要的作为义务。与之配合,安全原则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承担特殊的安全管理义务,义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个人信息保护法》第51条的相关规定。就因果关系证明而言,问责原则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对民事损害负责,当存在不法个人信息处理行为时,可以依据法规目的说判定因果关系的成立;鉴于个人信息处理者承担特殊的安全管理义务,即便个人信息是从第三人处泄露或存在第三人故意介入的因素,因果关系也并非当然中断。  相似文献   

16.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不管在哪里,不管白天黑夜,经常接到陌生号码电话,询问房子卖不卖、贷款要不要、商铺租不租……令人奇怪的是,这些打电话的人,似乎掌握了你所有信息。从无休止的垃圾短信到电信诈骗,到底是谁在出卖我们的个人信息?  相似文献   

17.
18.
21世纪以来,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信息的传播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便捷的信息传播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然而,与此同时,个人信息被他人不恰当地掌握和利用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麻烦。泄漏明星艳照、"人肉搜索"等个人信息滥用的行为给个  相似文献   

19.
屡次申请信用卡均遭拒5年前出借身份证埋下祸根张丽是北京一家公司的白领。2004年的时候,她看到很多同事都办了信用卡,消费刷卡特别方便,而且还可以积分换礼品。于是张丽也打算办一张。填好了所有的单据,交了收入证明之后,张丽开始等待银行给自己寄发信用卡。但是没想到,等来的  相似文献   

20.
裴烨  莉红 《法庭内外》2006,(5):37-41
2005年11月4日,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法官高洁,带着一个年轻人来到河北定州。这个年轻人数年前曾被高洁依法定罪。高洁没有想到,从此这个年轻人的命运便开始和自己联系起来。此行就是为了寻找这个孩子究竟“从哪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