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宣嚣一时的"缓和"已经过去,八十年代苏美关系空前恶化。两个超级大国疯狂的扩军备战,激烈的心理宣传战,尖锐的地区爭夺,西方舆论大叫新的冷战又要来临。本文试图就八十年代的苏美关系作一简要的回顾,并就共发展趋势发表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苏美关系逐渐缓和、欧洲安全问题向良性转化。对话代替对抗的进程全面展开,苏联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关注亚太地区的事务,并在外交理论以及实践上表现出一种新的风格。显然,苏联亚太政策的明显转变并非是策略上的一时考虑,它既体现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的主导思想,同时也是在对亚太地区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前景进  相似文献   

3.
自从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在短短的三年时间,苏联的对内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政治新思维"对苏联以往的政治理论、对外战略以及当今世界格局作出了根本性的重新评价,并推动苏联在广泛的外交领域采取一系列主动、灵活的行动,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作为苏联外交战略重心的苏美关系,近年来显示出有限的缓和,在某些领域还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本文将从试图分析戈尔巴乔夫政治新思维的内容入手,对苏美关系近年来的变化及其发展前景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4.
1986年7月,当戈尔巴乔夫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首次就亚太地区问题阐述苏联的外交立场该地区大多数国家领导人对这种被称之为"新思维"的外交设想只是表示了谨慎的欢迎度,认为其宣传价值高于其现实意义的观点似乎占了上风。随着苏美关系的逐步改善,欧局势的进一步缓和,以新思维为主要内容的苏联亚太新战略开始了顽强的起步:积极推进亚洲地区冲突"热点"的解决、努力缓和地区性紧张局势,以中苏和解为基点全面发展同亚太地区国家的双边关系——所有这些,明显改善了苏联以往在亚太地区国际关系格局中的被动  相似文献   

5.
美国不时对苏联进行经济制裁,这是两国关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美国力图用经济"胡罗卜"和"大棒"来影响苏联的政治行为。一方面,它以经济贸易的某些增长来谋求苏联作出更大的让步;而更主要的是把经济关系作为一种向苏联施加压力,以求达到自己某种政治目的之工具。苏联则坚决拒绝接受美国把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同自己的国内外政策"联系"的政策,即反对利用经济往来施加政治压力。苏美的经济关系,随着两国之间政治气候的变化而时起时伏。美国的经济制裁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更加剧了两国在政治上的对抗与争斗。  相似文献   

6.
1991年圣诞节,在莫斯科寒冷的冬夜里,执政七年的戈尔巴乔夫被迫宣告辞职。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近七十年的镰刀斧头的苏联国旗,缓缓地落下,被原沙皇俄国时代的三色俄国国旗取而代之。这是一个改变世界历史航程的时刻:它标志着苏联的解体,一个超级大国在地球上的消失。曾几何时,苏联是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雁,是国际上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然而,近几年来,苏联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国内民族沙文主义与分立主义达到空前程  相似文献   

7.
就在80年代中期至末期美苏与东西方发出一片"缓和"之声和人们对"冷战"后和平与发展的期望值越来越大的时候,自1989年下半年的两年多时间里,世界接连发生了东欧剧变、两德统一、海湾战争和超级大国苏联解体这些直接牵动世界全局的重大事态,真是风云变幻,举世震撼。世局剧变的种种事态表明,世界已进入了世纪末大震荡时期。人类开始经历缓和与紧张、稳定与动荡的又一种二律背反。这就使人们产生困惑并亟待回答:为什么在美苏及东西方走向缓和的过程中会发生世纪末世界的大震荡?应如何认识和把握这种大震荡现象及其世界未来的发展趋势?笔者拟就上述问题试从全球角度提出以下宏观性的若干思考: 一、自80年代末及进入90年代之后,国际风云骤变,世界剧烈震荡,这表明:持续了40多  相似文献   

8.
一今年9月7日至11日,民主德国最高领导人昂纳克对联邦德国进行了自两个德国成立以来的首次正式访问,引起了国际范围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这次访问,不仅在两个德国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历史性突破",而且也是东西方关系中令人瞩目的重大事件。从访问结果来看,尽管昂纳克说"双方政治思想不同",①科尔说"在原则问题上的分歧未变",②  相似文献   

9.
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政治思维"以后,苏联领导人和苏联理论界发表了大量言论和文章,对"新政治思维"作了阐述和补充,使之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新政治思维"作为苏联处理国际事务的一种新的方法论,已被运用于苏联的外交实践之中,并正在对苏联的外交政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从1986年至今,两年多来,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是十分明显的,也是全面的,现仅就其同几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对"新政治思维"在苏联外交实践中的运用试作初步分析。 1.对美国-以前所未有的灵活性,频频发动和平攻势,既对抗又对话,力求改善关系苏联外交的主要对手仍然是美国。戈尔巴乔夫强调:"美国是一个强国,我们要同它一起生存,同它建立关系。这是现实。尽管我们两国关系矛盾重重,但很显然,在保障和平方  相似文献   

10.
在中东欧国家由苏联"卫星国"向北约和欧盟成员的转变中,苏联、美国、北约、欧盟及俄罗斯对中东欧国家的政策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正是在美苏对峙格局崩溃,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欧、俄的博弈渐次展开但远未构成三足鼎立的情况下,中东欧国家以加入北约与欧盟为主要内容的"回归欧洲"战略得以确立和实施。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和欧盟对美、欧、俄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与美、欧、俄之间现有的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11.
和平共处是中苏两国的主要对外政策。但是,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不同,两国不仅对和平共处的内涵有不同的解释,而且在和平共处的实施上差别也很大,和平共处因而成为中苏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和平共处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动态性的,不能僵化不变地看待它,否则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的内政和外交的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2.
辜学武 《南风窗》2013,(23):22-25
未来的10年之所以是中国崛起关键的10年,不是因为中国有望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而是因为被它超越的超级大国可能会出现非理性反弹从而影响中国的最终崛起。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此前,中央高层频频释放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号,暗示局部改革时代行将结束,整体改革时  相似文献   

13.
苏联模式和"中国模式"均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将它们历史地联系起来研究,考察二者关系的成果并不多见。黄宗良教授在新著《从苏联模式到中国道路》一书中提出了"八重八轻"是苏联模式的特征、"三个垄断"是苏联模式的主要弊端、官僚特权阶层问题是苏联模式的要害;"中国模式"与苏联模式的区别与联系是"一个主义、两种模式";妥善地处理好"发改稳、党民法、马中西"三个三者关系在解决中国模式面临的矛盾中的作用;发展中国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破产、新自由主义碰到危机的情况下,人类文明发展为中国人提出的新任务等若干重要见解,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所谓新中俄关系,指的是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的交往与联系。作为相互毗邻的两个世界性大国,它们之间关系的走向如何不仅对欧亚大陆而且对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和战略格局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一直都是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从总体上考察近10年来中俄关系的基本走向,分析对其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之上展望新世纪中俄关系的前景。 一、新中俄关系的基本走向及其特点 苏联解体之后,中国政府根据和平共处、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己选择的  相似文献   

15.
1988年,苏联科学出版社推出了一本由苏联科学院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九位著名学者撰写的著作(英文版),题为《过去和现在的苏美关系》(Soviet-American Relations,Pastand Presnt,"Social Sciences Today"Editoral Board,Nauka Publishers,Moscow,1988.)。该书有一个新奇的地方,即抛弃了传统的、纯历史的研究方法,把美苏关系特别是战后以来的美苏关系归纳为几个模式。作者的意图在于说明哪些模式已经不存在,哪些还会产生,哪个最符合美苏双方乃至整个世界的利益,根据历史经验与教训,寻找美苏关系最理  相似文献   

16.
(四)与发达国家的关系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改善,与七十年代中期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七十年代中期,西欧对缓和依然是坚信不疑,在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上,他们对苏联做出了让步,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疆界的合法性。更糟的是,西欧一些国家还欢迎苏联逐步加剧对中国的军事压力,以为这样可以减少苏联对西欧的压力。七十年代末,西欧诸国及日本,如美国一般,开始进一步认识到缓和的严重局限性。这部分是因为美国的军事优势已经消失,因而他们日益希望支持中国以制止苏联的扩张。在中  相似文献   

17.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提出的外交政策新思维,不仅在世界范围引起巨大震动,而且也带来联邦德国同苏联关系的显著变化。曾几何时,由于西德政府不顾苏联再三反对,坚持在西德部署美国新式中程导弹,引起苏联方面的强烈反应;又由于科尔总理失言,把苏联领导人某些作为同纳粹分子戈培尔相比,使苏联几乎中断了两国间全部官方交往。而自1987年以来,两国关系明显地出现拼弃前嫌、着眼未来、加强实际合作的良好发展势头,两国之间的外交往来也异常频繁,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7月西德总统对莫斯科的访问和今年1月苏联外长对波恩的访问。在新近这次访问中,两国不仅一致表示要赋予两国关系以"新的质量",而且还在两国外长和负责官员之间建立了一种对西德来说只同少数友好国家才有的定期政治磋商制度。两国还延长了双边经济合作协定,使其有效期延伸到21世纪。苏联外长表示,要用"新思维"对两国过去的交往作出"新的解释",西德外长也强调,  相似文献   

18.
一九五五年     
3月7日铁托在联邦议会作报告时说,南外交政策以"积极共处"原则为指南,反对集团并继续同西方友好。报告认为苏南关系正常化是由于苏联"多少已认识到它的错误而且在设法改过自新"。 4月7日南社会主义联盟总书记卡德尔在答丹麦"国际展望"杂志编辑问时说:"作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总方向,只有一个社会主义,但是它的运动的路线和方式是五花八门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由对抗转为对话,由紧张转为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国内外报刊上出现了"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淡化",或"非意识形态化"的提法。如果从表面上看,这些提法似乎还有点新意,有的文章还把这一论点肯定为"当代世界政治生活中意识形态演变的基本趋向与特点。"也有人说;国际关系紧张往往与意识形态斗争激化同步,当国际形势缓和时,意识形态的作用就"淡化",日益减弱甚至不起作用。因而为了缓和国际形势就不应强调意识形态的作甩与斗争。但结合国际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特别是去年  相似文献   

20.
朝鲜和南中国海世界大国的地缘政治交汇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如果把世界的力量体系看作是一个行星系的话,美国和苏联就是两个全球性的"核太阳",中国则是一个正在升起的太阳。古老的"中央帝国"一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它在地缘战略上毫无疑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核国家,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国不仅是东亚和东南亚一股主要的地区性势力;随着1976年毛去世后中国对世界的开放,它也影响到全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