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杨彪 《当代贵州》2014,(2):50-51
正铜仁市碧江区抢抓机遇、抓近谋远,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尝试,加快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城乡生态环境改善明显。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重提出要"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明确了"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四项重点改革任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再次成为亮点、焦点。近年来,铜仁市碧江区抢抓机遇、  相似文献   

2.
高大伟 《前线》2020,(4):79-81
首都园林绿化建设坚持生态文明观,坚持生态民生观,坚持发展生态生产力,不断优化城乡生态布局,着力打造“山区绿屏、平原绿网、城市绿景”的大生态安全格局,着力建设“公园城市”,着力将生态资源转变为资产和资本,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可持续转化。  相似文献   

3.
正自2008年以来,铜仁市碧江区连续12年举办中国国际龙舟邀请赛,打造了以"中国传统龙舟大赛"为品牌的碧江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实现了"旅游+体育"的有机融合,有力地提升了城市形象和旅游产品质量。"擂鼓震天响,群龙闹锦江。"6月7日,端午节,风景秀丽的十里锦江两岸热闹非凡,处处荡漾着欢声笑语。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龙舟协会、贵州省体育局主办,铜仁市碧江区人民政府、市文体广电旅游局、锦程公司承办的,以"龙腾  相似文献   

4.
正锦江是铜仁的母亲河,也是铜仁市碧江区的一张靓丽名片。为了让母亲河更加清澈明净,碧江区按照《铜仁市锦江河保护条例立法工作方案》,实施一系列举措推进锦江河流域污染整治工作。每天清晨,站在铜仁市碧江区锦江河畔三江公园广场,可以看到一些身着橘色外套的河道保洁员,划着扁舟,清理锦江河10公里河面上的漂浮物。"我们每天早晨6点出船,清理河面漂浮物和河岸边捡不到的垃圾,  相似文献   

5.
正遵义市委提出建设黔川渝结合部中心城市,就是要把遵义打造成为黔川渝区域内处于引领地位,具有较强集聚、辐射、带动功能的区域性节点城市。良好的生态则是打造黔川渝结合部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遵义市建设黔川渝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把遵义建设成为"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清水绿岸、四季闻香"的生态家园。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宜昌市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地理屏障,也是全国重要的磷化工生产基地,地位特殊,功能重要,生态保护任务繁重。2021年6月,中共宜昌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建设三峡生态屏障,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相似文献   

7.
梦幻锦江     
<正>锦江,发源于梵净山,由西向东蜿蜒横贯铜仁市碧江区全境,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掩映在密林绿野之中,碧水淙淙,波光粼粼。丰富的自然美景、珍贵的文物占迹、雅致的亭台楼阁,宛如一颗颗珠宝镶嵌在锦江两旁,勾画出"四面青山楼外楼,新装巧扮最风流,多清最是锦江水,一步依依一回头"的深远意境。依托美丽的锦江,铜仁市充分利用现代灯光技术与艺术手段,着力打造一个山水相  相似文献   

8.
一个具有人文文化底蕴的生态式现代城市,必然是一个依法规划和治理的城市,且能不断打造城市"人文的魂"、保留城市"人文的记忆"和养护城市"人文的绿",使人与自然、城与自然相谐相趣、相映相辉.  相似文献   

9.
低碳城市建设对于推进桂林生态文明,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具有重要意义。桂林需探索一条以低碳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市民崇尚低碳化生活方式、政府以建设低碳社会为目标、具有自身特色的低碳城市建设道路,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桂林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门头沟区是北京的生态涵养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是重要的政治任务。门头沟贯彻首都发展新方略,立足地区发展实际,坚定不移打造"红色门头沟"党建品牌和"绿水青山门头沟"城市品牌,让一红一绿在门头沟绽放光彩。全区把"四个当先、一个当头"贯穿生态涵养区建设始终,切实守住好山好水好生态,建设绿色发展聚宝盆,当好"两山"理论守护人。  相似文献   

11.
《学习月刊》2013,(2):F0004-F0004
区委、区政府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蔡甸,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大决策。全区紧紧围绕这一总体要求,大力推进生态产业、生态宜居、生态文化、生态旅游建设,力争把蔡旬打造成为天蓝、地绿、水净、城美、民富、人和的国家级生态区。  相似文献   

12.
杨胜治  田宇 《当代贵州》2014,(27):I0002-I0002
正"发展旅游产业,说到底就是让游客吃好、住好、玩好、购物好、旅行好、心情好,如果有客人能投资共同开发建设更好,这既有利于扩大碧江的对外知名度,又有利于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是铜仁市碧江区委、区政府领导挂在嘴边、落在腿上的共识。铜仁市碧江区按照"三化同步一业振兴"战略,以江为轴、以岛为芯、以特为魂,着眼长远、立足百年,打造疏朗通透的生态新城、体现多元文化精髓的人文新区和卓尔不群的魅力城市,升华"7k"之灵气、彰显"绿"之气息、提升"文"之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碧江区认真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一届九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行之顺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娱之开心、购之称心、游之舒心"六大行动,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不断挖掘旅游资源,加快旅游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实现旅游业"井喷式"增长目标。今年1月至9月,全区共接待游客595.07万人次,旅游收入61.37亿元,同比增长40.26%和155.6%。10月17日晚,铜仁市碧江区锦江广场人山人海、座无虚席。舞台中  相似文献   

14.
徜徉在锦江河畔,古色古香的明清码头、渔舟游弋的清澈江水,犹如秦淮美景的古朴风情扑面而来。铜仁,这座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在致力于“老城仿古、新城现代”这一理念的精心打造下,已成为集养生、休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中华十大生态亲水美景城市”、“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朱江 《当代贵州》2013,(2):32-33
2010年12月28日,贵阳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目标,按照"水清、岸绿、景美"的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原则,先后投入建设资金3.84亿元对湿地公园十里河滩段正式开工建设。在建设中坚持"重在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良性发展"的原则,严格保护管理,维护好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基本功能和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花溪十里河滩湿地公园建设对保护贵阳城市生态环境,避免城市建设过于连片发展,保  相似文献   

16.
张凤琴 《当代贵州》2013,(19):I0002-I0002
6月12日,2013年碧江区"笑哈哈物流城杯"端午节传统龙舟赛在铜仁市碧江区4A级景区大明边城举行。当天,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市民齐聚锦江两岸,观看龙舟竞渡。现场锣鼓喧天,一片欢腾。来自碧江区和万山区48支队伍(其中女队12支)的2500多名队员参加了比赛,为碧江区举办传统龙舟赛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上午9时,比赛开始。随着"砰"的一声发令枪响,江面  相似文献   

17.
正铜仁市碧江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努力把好山好水融入城市,全力打造高质量的城镇经济、高品质的城镇生活、高水平的城镇生态环境。"山水经典,一城神仙。"这是名家笔下的铜仁,也是铜仁市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诗意表达。碧江区作为铜仁市的主城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努力把好山好水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8.
郑永平 《学习月刊》2013,(12):86-86
面对当前国家扩大内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机遇和湖北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等契机,我们要以"建设生态明珠县、争创发展示范区"为主题,以打造"美丽巴东"为目标,坚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让巴东蓝天长驻、青山长在、碧水长流,全社会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以饮水安全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  相似文献   

19.
王道明 《先锋》2016,(7):40-41
水是城市之魂、灵气之本、韵味之源,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实现水资源和水环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雪水至此始温",温江就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名、因水而美的城市,境内金马河、杨柳河、江安河和清水河四条河流纵贯全境,支渠、斗渠、排水沟等渠道纵横密布。充分利用温江发达的河网水系,底蕴深厚的水文化,深入实施"兴水""治水""节水""供水""净水"五大工程,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构建"城水相融、人水相依"的亲水体系,对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城市形象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碧江区将围绕各项工作目标任务,重点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改革开放三方面铆劲发力、抢道超车、全力冲刺。2013年,铜仁市碧江区紧紧围绕"主基调、主战略",以增比进位、率先小康为目标,开拓创新、克难奋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再创佳绩,全面完成既定目标任务,为全区在铜仁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