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很注意也很喜欢鄢烈山先生的杂文随笔的。看到1997年5月9日《南方周末》上载有他一篇《桂冠现象》,便读起来。从文章中得知,某报正在连载《“官司”惊动中南海》……我不清楚中南海内的机构设置,但我知道与“官司”有关的国家机构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安全部乃至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人大各有关专门委员会都不在中南海。既然如此,什么“官司”,怎么会“惊动中南海”呢?  相似文献   

2.
直通中南海     
李冰 《法治纵横》2011,(6):42-45
中南海西侧院墙外,府右街乙27号。这座低矮的仿古四合院是中南海邮局所在。来自各地的邮件,只有被发送到这里,才可以盖上“中南海”的落地邮戳。  相似文献   

3.
王雪  王维博 《政府法制》2010,(21):30-31
9月8日,人民网下属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在其首页推出“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此举意味着4.2亿中国网民在理论上可以通过“直通中南海”,给包括胡锦涛在内的9名中央政治局常委留言。  相似文献   

4.
在福建省惠安南部沿海的百崎回族乡后海村,村民曾给村“两委”写过一幅对联:主人能主事,公仆有公心。这是村民对该村实行民主管理的肯定与赞扬,也是村民真正当家作主喜悦心情的自然流露。说起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村党支部书记郑澄清说:“这是被‘逼’出来的一种好的管理形式。”后海村地处偏远,经济底子薄,社情比较复杂。前几年,老郑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尽心尽力,致力改善村里软硬环境,促进村里的经济发展。但是,却也因此引起一些不明内情的村民的误解。有人说三道四,有人甚至四处告状。一段时间里,后海村成为全县闻名的“告…  相似文献   

5.
缤纷语丝     
《江淮法治》2009,(5):6-6
“我以前估计中南海里,房子都富丽堂皇,进去才发现,跟乡政府的大院差不多。”——河南省内乡县牧原养殖公司董事长秦英林和其他12名基层代表,在北京参加了政府工作报告基层群众座谈会。事后说起在中南海和温家宝总理座谈的3个小时,秦英林称“既漫长又短暂”。  相似文献   

6.
“骗官”丑剧频演 2010年,一场性质恶劣的“造假骗官”丑剧,涌上公众舆论的焦点,甚至震惊了中南海高层。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不知道彭德怀住中南海 彭德怀1953年从朝鲜归来住在怀仁堂东南角的永福堂,他在那里只住了6年便移居北京西北郊挂甲屯吴家花园。1959年从庐山下来,已被解职的彭德怀主动提出搬离中南海。杨尚昆到菊香书屋向毛泽东转述了彭德怀的要求,令杨尚昆震惊的是,毛泽东听完说:“呵,原来他是住在中南海里呐。”永福堂距离毛泽东居住的菊香书屋大概二三百步,毛泽东竞不知道彭德怀是他的近邻。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和齐白石都是湖南湘潭人,一位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位是世界文化名人,两个人互相尊敬,互相关心,结下了深情厚谊.他们时有书信来往,互赠礼品,也有“争画”的时候,很有趣. 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曾十分用心地为毛泽东制作了两方印章,分阴阳文刻写了“毛泽东印”,用宣纸包好,托人送入中南海.毛泽东收到印章之后很喜爱,不久便在中南海设下宴席,请郭沫若作陪答谢齐白石.  相似文献   

9.
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政坛风云人物,伴随着毛主席的一句“农业学大寨”,他迅速“蹿红”——从虎头山走入中南海,由一名农民变为国务院副总理,但在孙女陈春梅的笔下,他却是个朴实的老者。  相似文献   

10.
阿青 《检察风云》2013,(20):62-63
如今,永康路酒吧的外籍老板,轻点鼠标就能将“网上居委会”的内容全以外语展现,永康居民区在网上率先推出的体现网上居务公开的“永康例会”则被中央政府网站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典型进行报道。由此,永康居民区的小网站走向了世界,走向了“中南海”。  相似文献   

11.
信息之窗     
上海首任公安局长传奇作者:李动出版社:群众出版日期:2005-1-100:00:00ISBN:7501431507定价:18.00元本书是作者的报告文学作品集。书中收录了作者的13篇采写警察名人、传奇人物的纪实作品。包括“共和国首任上海市公安局长传奇”、“走进中南海的公安局长”、“文物神探曲金华”、“痕迹神探明德茂”、“反扒神探阿福头”、“能让死人开口的法医”等。作品以写实的手法,勾勒了一个个警察精英的形象和赋予传奇的真实故事。  相似文献   

12.
一段时期以来,在苏鲁皖地区,涌动着一股制售假劣药品的暗流,这股暗流若隐若现,扑朔迷离。暗流一度惊动了中南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批示,公安部挂牌督办,国家药监局将其列为2003年度“联合打击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违法犯罪活动”的假药案。  相似文献   

13.
沈念祖 《政府法制》2013,(27):34-36
没有上课铃,没有班长喊起立,只有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一句“开始吧”,中南海的集体学习课程在怀仁堂一上就是11年。至今共有140多名老师来到这里,给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内的高层官员上了82堂课。不过,老师们有一个更谦逊的说法,叫“讲解”。  相似文献   

14.
如何给领导人写信?怎么才能获得来自最高层的回信?长久以来,一直是广大群众最想探知的中南海"秘密"之一. "大事不漏报,小事不干扰" 中南海西侧院墙外,府右街乙二十七号,是上送下达中南海信件的中南海邮局.来自各地的邮件,也只有被发送到这里,才可以盖上"中南海"的落地邮戳.所有投递到中南海的民间邮件,也都会聚集到这里.信件也被统称为"人民来信",这些信都会在每天早上八点被送往中南海的信访部门.经过信访部门的程序处理,甄选出来的人民来信,会送到领导人手中.  相似文献   

15.
1985年11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出了《关于用五年左右时间在全体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通知。此次普法活动从1986年起到1990年止,被称为“一五”普法。 “一五”普法期间,为带动全体干部群众学法、守法、用法并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中央书记处决定为中央领导同志举办系列法律知识讲座,请法学教授和专家到中南海讲课。  相似文献   

16.
很多人都说“唐宁街10号”是全世界最出名的地址,但问题是它为何是个“地址”呢?想想看,白宫、中南海、凡尔赛宫、克里姆林宫……全世界有哪一个大国领导人的官邸是有地址的呢?就算有,肯定也都被这个宫那个府的响亮名号遮住了。只有英国首相办公居住的地方不叫首相府,却以地址相称,犹如一个民宅。  相似文献   

17.
法治十年     
自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来,共和国在法治的航程上已整整扬帆十年。时光荏苒、步履匆匆,回首依法治国十年路,从中南海的“法制讲座”,到深入民间的“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到蓬勃兴起的“法律六进”;从两会立法议题高涨,到迎接奥运的法治关注,中国的法治足迹,在蜿蜒曲折中不断伸向远方……  相似文献   

18.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政务院的办公地点设在中南海,由于历经多年战乱,中南海的许多古建筑都遭到了严重破坏,且年久失修,残痕斑斑,破烂不堪。政务院的会议厅是一幢破旧的老式平房,室内光线阴暗,面积狭小。这里是政务院举行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商议和决定国家大事的地方,每次开会时都显得非常拥挤。50年代中期,有关部门就建议重修这个会议厅,并一个劲地鼓动周总理说:“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修建了雄伟气派的政府大厦,像我们这样的大国,政务院连—处像样的会议厅都没有,应该好好修建一个。”周总理听了以后…  相似文献   

19.
司法脸谱     
颜明 《中国审判》2010,(6):48-48
日前与一位客人茶聚,闲谈中我问:“官司打得怎么样了?”答曰:“一审判了。胡来!”“上诉了吗?”“干嘛上诉,那是白耽误工夫。我要上访,直接找最高人民法院;如果不解决问题,就找最高人民检察院要求抗诉;还不成,再找全国人大请求监督;仍然不行,干脆去中南海向党中央喊冤。上访最管用,当前从基层到中央大小官员都怕上访,一见上访就紧张,一紧张就重视,一重视就见效。”  相似文献   

20.
总第1期(198年第1期、创刊号,当时困人、财、物等原因,暂定为季刊)司法部部长蔡诚同志以“人民律师无尚光荣”为题,撰文对忡国律师》杂志创刊表示祝贺。第一届全国律协会长邹瑜同志也著文“加强律师协会建设推动律师事业发展”,以示祝贺。创刊号上,还刊登了本刊记者对当时惊动中南海的辽宁台安三律师“包庇案”进行了追踪报道,并大声疾呼“何故捕我律师?”总第2期(1988年%2期)大兴安岭的熊熊烈焰终于熄灭,本刊对这场火灾进行思索,刊文“大兴安岭‘火灾’后的回答”_同时还对当时轰动全国的周志远“妨害公务案”以长篇报道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