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益密切的新加坡与中国的经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益密切的新加坡与中国的经济关系陈宁长期以来,新加坡一直是我国在东南亚的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双边贸易额超过中国与东南亚其它国家的贸易。即使在1990年两国建交之前,双方就签定了一系列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协定,尤其是双边贸易额不断上升,1985年为...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的经贸合作备受关注,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被认为是一种可能性较大的选项。通过构建全球多区域一般均衡模型对双边关税削减的不同组合开展情景分析,可知欧亚经济联盟关税壁垒的下降使中国受益明显,但欧亚经济联盟受益程度较为有限,仅能在中国积极减税而自身保守减税的情景下实现经济福利的小幅提升。欧亚经济联盟产业结构偏重资源产品和重工业,民生相关产业发展较滞后,居民消费大量依赖进口产品,这些结构性因素是导致其无法有效利用中国市场开放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欧亚经济联盟FTA推进的最大经济阻力。当前欧亚经济联盟将关税壁垒削减议题排除在双边FTA谈判之外的原因,也在于此。短期来看,欧亚经济联盟倾向于同具有传统友好关系的、中小型经济体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以避免对其经济系统产生较大扰动。  相似文献   

3.
21世纪韩中经济合作的方向金仁1992年8月24日韩国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为两国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韩国和中国站在泛世界立场、东亚地区立场以及双边立场,共同谋求经济合作多样化,将会使两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一、韩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韩国经济在过去30年...  相似文献   

4.
去年11月,金大中总统访华,同江泽民主席举行会谈,双方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建立面向对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为中韩关系跨世纪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双方共同努力实现的目标。中韩1992年8月建交,至今不过7年。在国家关系中可以说,时间是很短的。但是,中韩双边关系发展之迅速,几乎是任何人没有预料到的。短短7年,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频繁会晤。双边政治关系发展顺利,相互信任增强。在发展双边友好合作、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以及在参加国际组织活动方面,双方立场一致或相近,相互配合、密切协调。在经济方面,双边贸易额已突破2…  相似文献   

5.
朱颖 《当代亚太》2005,5(10):15-22
目前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显著特征是双边主义,具体表现为优惠贸易协定(包括地区贸易协定、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数量的激增.优惠贸易协定在本质上是双边主义,有别于多边主义.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等一些原因导致90年代后期亚太地区优惠贸易协定增加,并且还有增加的趋势.亚太地区的双边主义有若干特点.双边主义对多边贸易体制有利有弊.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双边主义,以赢得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韩对日巨额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和采取的对策王剑金万甲战后日本和韩国经济都取得了迅速发展,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韩国也成为新兴工业国家,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两国经济有较强的互补性,经济合作非常密切,双边贸易额逐年增加,日本是韩国的第二大贸易对象,...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东盟经济的互补和竞争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勤 《东南亚研究》2004,97(3):4-10
长期以来,中国与东盟经济的互补和竞争关系一直是颇有争议的问题.中国与东盟经济之间的互补和竞争,是决定和制约双边经济关系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各国要素禀赋、产业结构以及比较优势的演进,双边经济关系发展中的互补与竞争呈现出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8.
金大中总统的美国之行,为韩国经济重新飞跃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发展韩美两国的经济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韩美两国首脑通过会谈,就有关签定双边投资协议、恢复美国海外民间投资公司(OPIC)对韩国投资的保证、签定韩美航空协定、第二次资金支援意向的再确认、恢复...  相似文献   

9.
日本FTA/EPA的新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进入以双边自由贸易为主、多层次自由贸易同时发展的新阶段下,日本FTA/EPA也出现了新的发展。日本政府对FTA/EPA的态度日益积极。2006年5月18日,日本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审议通过了经济产业省提出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制定了今后五年的“EPA行动计划”,提出了“东亚EPA构想”和“东亚OECD”构想。这表明日本政府在积极推动双边自由贸易的基础上,还将努力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的发展。然而,日本与中国争夺东亚经济联合主导权的行径并不可取。  相似文献   

10.
钓鱼岛争端对中日经济关系造成严重影响,双边投资受阻,贸易大幅度下降、中日互购国债与人民币直接交易受挫,中El韩自贸区谈判年内未能如期举行。但是,钓鱼岛问题并非中El关系的全部,经济制裁只能带来双输后果。尽快修复政治关系,使经济回复到正常轨道,才符合两国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1.
出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安全方面的考虑,欧俄双方十分重视共同近邻地区。在激烈竞争的同时,也开展了一些双边和多边合作,并出台了一些新政策和举措,其中最重要的是"东欧伙伴关系"和"跨境合作项目"。从总体上看,欧俄关系目前处于较稳定和正常的状态,合作是双方关系的主流。欧俄关系的未来发展与共同近邻地区国家的稳定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浅析东盟与台湾军事与安全合作的现状及其趋势·曾涛·近些年来,东盟国家适应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出于自身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的多重考虑,在与台湾发展政治和经贸合作关系的过程中,有计划的加强了同台湾的军事与安全合作关系,使双边的政治...  相似文献   

13.
中美双边投资协定将是2010年在北京进行的、两国第二轮战略与经济对话的主要关注点之一。通过分析比较中美双边投资协定可能给中国带来的收益与冲击,本文认为,如果在美国双边投资协定范本(2004)基础上达成该协定,不仅难以达到促进中美间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增长的目的,而且会使中国在外资准入限制与资金跨境流动管理方面面临巨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自2012年建立以来,双边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贸易伙伴国地位显著提高。双边货物贸易,特别是中东欧国家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迅速。总体上,双边贸易结构均得到较大程度的优化,但在中东欧国家之间表现出了较大的异质性。比较突出的双边贸易不平衡与贸易发展不均衡问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未来,中国-中东欧国家双边货物贸易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贸易不平衡问题可在发展中得到部分解决。考虑到中东欧国家特殊的区位优势,有必要坚持中东欧国家在“一带一路”中进入欧洲大市场的“桥头堡”定位。为促进双边经贸关系不断深化,可以从国际商务、外事和企业商会等多个层次出台鼓励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的政策。  相似文献   

15.
对发展中德经济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青 《德国研究》2004,19(4):13-19
2004年中德经济关系发展势头良好.中国已经成为德国在亚洲的第一大市场.在未来双边经济关系中,双方应该将合作领域扩大到政策合作.其中主要包括贸易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咨询以及世界经济政策和制度.  相似文献   

16.
2008年韩中两国领导人宣布建立双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推动韩中自由贸易协定的官方共同研究。韩中自由贸易协定将会成为东亚经济融合长期目标的一个主要步骤,并且它将会影响两国之间密切的经济合作。所以两国应该发展更有创造力和合作性的方法来顺利达成韩中自由贸易协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当充分考虑EHP计划的复杂性和后续进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眼于在德土耳其移民的经济生存现状,利用移民经济学"离散社群"框架对其进行中长时段的考察,认为平行还是融入的选择取决于德国政府的移民政策,两国双边经济关系的强化是打破移民经济状态僵局、形成完整移民系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研究》2021,(4):120-147
海外投资逐渐成为大国提升区域影响力、树立负责任形象的政策工具。在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的海外投资国之际,本文利用中国海外投资追踪数据库和联合国大会投票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对上合组织成员国的海外投资对双边外交相似度的影响。结果显示,伴随中国对各成员国投资额的增长,与相关国家的外交相似度显著提升,中国海外投资有助于成员国之间建立更和谐的政治关系。随后,基于投资主体和行业的异质性检验发现,国企和私企投资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相比之下,国企投资对于双边外交相似度产生了更强的推动力;中国对各成员国所进行的经济溢出效应更大的基础设施投资,更有助于降低双边外交政策的分歧,而资源型投资的影响并不显著。最后,扩展性分析进一步显示,中国国际政治影响力对海外投资与双边外交相似度之间的相关性发挥了调节作用。中国国际政治地位的提升,有助于推动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更加良性的政经互动。  相似文献   

19.
韩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TPP持消极观望态度。随着韩国新政府的上台和日本正式宣布加入TPP,韩国国内就是否加入TPP谈判展开了激烈辩论,韩国政府也迅速从消极观望转向谨慎研究,最后接受了赞成论者的观点,宣布对TPP"表示关注",并启动了与TPP成员国的双边预备谈判程序。如果韩国加入TPP,不仅会扩大TPP的影响力,助推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也会削弱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动力,并对中韩关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国需要加速推动中韩FTA、中日韩FTA和RCEP,研究与TPP成员国之间签署双边FTA和直接加入TPP的可行性,扩大同中亚、中东欧和东南亚等区域和次区域的经济合作。最重要的是,中国需要扩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点和面,增强自身的经济体质,直面来自美国主导的TPP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尽管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指责中国,但是人民币汇率在1995~2002年期间并不是美国政府对华经济政策中的核心问题。此后中美两国人民币汇率之争的背后,是汇率政治即美国政府、国会以及相关利益集团之间在汇率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博弈。文章认为,日趋紧密的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美国的汇率政治,证明了在非对称相互依赖关系中,也存在着依赖较小的一方无法凭借其在经济相互依赖中的有利地位,通过使用经济手段,将经济影响力转化为政治影响力,进而对依赖较大的一方形成权力的情形。而导致这一结果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海外持有者和美元本位制的重要支柱。但是这种制约作用也是有限的,且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为此,中美双边经济关系要从根本上摆脱美国汇率政治的制约,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加强双边金融合作等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