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甘宁边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党的民族政策对于党团结少数民族,发展民族经济,巩固边区,扩大政治影响,开发执政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开发了党的民族民心资源、党的民族制度资源和党的民族人才资源.  相似文献   

2.
谷宇 《岭南学刊》2009,(6):12-16
执政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增强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保护与开发执政资源的总体思路是:实现我们党长期执政的目的,必须牢牢抓住我们党的权力资源,不断创新我们党的智力资源,不断维护与开发我们党的人力资源,不断努力积聚我们党的物力资源。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阶段党的执政资源流失、执政能力弱化主要表现在:合法性资源受到侵蚀,民众利益资源的获得出现障碍,主流意识形态资源的权威性明显弱化,开发和运用执政资源的经验不足。现阶段执政资源流失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自主性缺失,执政理念缺失,执政资源的再生和扩充机制没有形成,执政资源的流向缺乏全程监控。以执政资源的开发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必须明确执政的历史方位,强化合法性基础,构建利益表达机制,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执政合法性资源的获取就是执政合法性的建立过程,任何政党要想长久地保持执政地位,都必须不断积累执政合法性资源。从建国到今天,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执政合法性资源以意识形态为主导、以经济绩效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导的三个历史时期。新时期面对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社会矛盾和党风建设的挑战,应当贯彻科学发展和民生绩效的执政理念,巩固党执政合法性的群众基础;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积累党执政合法性的思想资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党执政合法性的制度资源。  相似文献   

5.
赵中源 《求索》2008,(11):83-85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在与时俱进地开发党的执政资源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地探索,集中体现为:解放思想,创新执政的理论资源;科学发展,丰富执政的绩效资源;务实为民,增强执政的合法性资源;保持先进性,拓展党的组织资源。  相似文献   

6.
"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因此,任何一个政党取得执政地位,都必须拥有合法性基础,也需要不断地加强对合法性资源的维护与拓展."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党的执政合法性资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破坏和危机.如何修复与拓展党的执政合法性资源,成为关系到党与国家生死存亡的根本性问题.陈云以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为修复和拓展党的执政合法性资源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吴海平 《传承》2009,(4):20-2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局部执政实践取得了令外界称奇的辉煌成就。这些辉煌成就是与其显著的执政绩效分不开的。军事斗争的不断胜利,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政治进步及意识形态的不断强化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局部执政合法性。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局部执政实践取得了令外界称奇的辉煌成就.这些辉煌成就是与其显著的执政绩效分不开的.军事斗争的不断胜利,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政治进步及意识形态的不断强化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局部执政合法性.  相似文献   

9.
主流意识形态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资源,在执政合法性的资源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是否稳固,关系到党执政的合法性根基。但是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了冲击,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不断创新动态发展的意识形态系统以夯实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利益分化对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提供了重要资源和重要途径.但利益分化也给执政合法性带来一些难题,比较突出的有价值认同难题、利益均衡难题和风险频发难题等.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需要加强对利益关系的整合.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利益关系的整合,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进行,即政策供给、总揽协调、价值引导和组织整合.  相似文献   

11.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拓展执政合法性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法性问题,是关系执政党能否继续执政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源于军事合法性,领袖魅力合法性,意识形态合法性以及发展业绩合法性等若干方面.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必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积极拓展执政合法性资源,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2.
执政党的合法性资源是指那些能提高民众对执政党认同的各种要素。合法性资源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意识形态的资源、政治层面的资源和经济层面的资源。建国60年来,随着执政能力和外部因素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获得新的合法性资源的同时,也伴随着合法性资源的流失。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合法性资源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正是在这种政治合法性资源的不断获得与流失的交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共产党一方面努力维护既有的合法性资源。同时面对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不断开发新的合法性资源。可以说建国60年来中国产党执政的历史进程也是对自身合法性资源不断维护和重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根本意义上说,共产党从成立到发展都离不开先进性资源,中国共产党就是靠自身的先进性,赢得了群众并夺取了政权,取得了执政地位和诸多合法性资源的.可以说这是对共产党先进性资源的肯定和认可.但党在取得了执政权力,获得了相应的执政合法性资源后,其先进性资源在总体上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继续加强先进性建设,就可能出现先进性资源的减量或流失,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受到挑战和冲击.党是否具有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是不是在流失或丧失,其判断、检验、衡量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对于执政党来说,抓住了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王国红 《桂海论丛》2006,22(4):30-33
当前党的基层执政资源面临缺失和流失的现实困境。整合与优化党的基层执政资源需要创造基层良绩,促进执政的有效性;需要扩展基层民主资源,生成执政的合法性;需要开拓基层社会资源,实现执政的和谐性;需要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益,增进基层执政资源的积累,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最优化。  相似文献   

15.
执政成效是指执政党执掌政权后,在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上,在党执政理念指导下,利用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执政资源,选取适当的执政方式,在一定时期内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执政成效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是执政党功能发挥的直接体现,是党获取执政合法性的根本途径。执政成效具有综合性、价值取向性、社会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动态性和客观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6.
王志强 《前沿》2008,(5):10-13
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性资源正由意识形态主导型、领袖魅力主导型、经济绩效主导型向社会状态和谐主导型转换。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新的合法性基础性资源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符合巩固党执政合法性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民主法治的制度保障,需要公平正义的道德基础,更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法理合法性虽然是现代政治中执政党最强势的资源,但它在执政实践中已显露出局限。克服这些局限,需要从以法理合法性的一元为主走向绩效、法理和意识形态的多元整合,这一趋势在当代合法性理论的发展中已然显现。我国的政治理论传统和当代政治发展的现实,决定了构建党的执政台法性基础必须以多种执政资源整合为取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合法性意义就在于,它立足当代中国国情,把三种执政资源结合起来,反映了当代合法性理论发展的新趋向,实现了当代中国执政合法性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公安研究》2009,(3):95-95
殷啸虎在《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7期撰文认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依法执政理念的提出,是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共产党所依赖的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变化的必然结果。依法执政的内容以及制度建设涉及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执政行为的合法性、执政过程的合法性、权力运行的合法性等方面问题。依法执政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内涵,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依法执政作为当前阶段共产党的最重要的执政资源,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直接目的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执政地位的实质是执政合法性问题.执政党丧失政权的根本原因在于发生了执政的合法性危机,使党失去了执政的社会基础.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执政合法性的表现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提出政党的执政地位应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一个政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越广泛,其执政的合法性就越强.  相似文献   

20.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为完善的实行民主政治的主要组织形式,行使议决和立法职能,树立民主权威;畅通诉求,表达民意;监督政府,督促政府改进工作;教育民众,锻炼民众的民主能力,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执政的合法性,推动了边区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因此积累了丰富的民主执政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