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本世纪六十年代起,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新技术革命浪潮,不仅冲击着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也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意识观念。一些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也受到了冲击,其中,关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传统的观念也遇到了严重的挑战。一些经济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对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性质提出了质疑。他们对“国家所有制”的现实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认为,目前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大都在经济上,从而也在政治上出现了许多重大的矛盾和困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都实行了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建立了一切经济活动都由  相似文献   

2.
改革中的城市 人要生存,就得吃饭,工厂要生产,就得有原料。因此,许多人对关系到工厂企业生命的生产资料供应体制改革,一贯特别小心,担心弄不好,会给整个经济带来不良影响。然而,石家庄市委、市政府,正是冒着这种风险,大胆地向旧的体制开刀。在实践中,他们摸索出一套建立生产资料市场的比较成功的经验,被人们称为“石家庄模式”。 势在必行 一九八四年,石家庄市曾以“撞击反射”式的改革引起全国的关注。而物资供应体制的改革可以  相似文献   

3.
旧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多种表现,其本质特征是“统得过死”、“过度集中统一”,即国家和政府机构对经济运行管得太多太死。革除这些弊端,建立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意味着社会主义民主在经济生活中的扩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经济体制改革所要求的政府职能转变,是围绕这个根本目标而进行的一项配套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以实现经济民主为目标,决定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决定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当然,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经济体制改革要把过去长期实行的那种在主要部分上排除、排斥商品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改为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商品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的对立物。但是,商品经济抑或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都不是社会主  相似文献   

4.
公有制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党的十五大召开以来,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取得很大进展,目前进入攻坚阶段。要完成攻坚大任,必须在理论认识上前进一步,即对所有制问题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要分清资本和资产的关系;正确认识所有制关系特别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在所有制关系中的地位;不要简单地根据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来划分企业的性质。要正确认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国家所有制、劳动共同所有制、社会基金所有制三大类。  相似文献   

5.
我国当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调整生产关系,改变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生产关系问题,说到底是所有制问题。现在,人们较多地看到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形成以后,国家对企业管得过死,束缚了企业的活力这方面的弊端,而对社会主义所有制在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简单地照搬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等论述,使社会主义所有制在开始形成时就脱离了生产资料的社会性的现实,似乎只要社会主义革命一胜利,就可能而且必须一下子把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无论其社会性如何)统统变为国家财产,实行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本文将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经济体制与经济管理体制不同:经济管理体制的中心问题是机构设置和权限划分;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劳动者如何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四卷第44页)这种“社会结构”和“经济时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体制。所以,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就要研究社会主义劳动者究竟应该如何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以及“这种结合  相似文献   

7.
对新旧“两权分离”的再认识任保平马晖新旧“两权分离”是贯穿企业改革始终的一条基本思路,在改革之初,为了给企业松绑,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都提出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唯物辩证法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指导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正是运用这种方法从根本上改造了旧的政治经济学,创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学。《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科学论断,是把“矛盾辩证法”运用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突出范例。  相似文献   

9.
自从80年代中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之火由农村烧到城市以来,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这次“两会”,由于政府机构改革又一次提上日程,因而这个问题又一次引起与会者们关注。“该热的没有热起来。”这是“两会”期间,部分代表和委员针对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进展迟缓提出的批评。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是为了“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着重强调:“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我认为,这是贯穿《决定》的一个基本思想,值得我们深刻领会。 首先,这个思想指明了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1.
李德顺 《理论视野》2009,(12):36-39
文化体制改革,2003年由党的十六大正式提上日程,被认为是继农村经济改革、城市国企改革之后,我国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第三个台阶”。文化体制改革既是解决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瓶颈即“软环境”问题的必须,也是形成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生长点、新动力即文化产业的需要,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2.
高速 《瞭望》1985,(39)
当好“舞台建筑师” 在太原,我去采访新任市委书记王茂林。他刚刚离开市长岗位,对经济工作很熟悉。我请他就当前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发表看法。王茂林直截了当地说:“不改革,我们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不改革,我们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但推进城市综合的经济体制改革,确实面临着难点。这个难点就是搞活大企业。大企业是我们国家  相似文献   

13.
一、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其它一切改革的“清道夫”和“卫士”我们进行的改革是全面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艺体制等各项改革。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改革。一般说,经济体制决定政治体制的改革,当经济体制改革后,就要求政治体制也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便很好地为它服务。现在的问题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愈来愈显得落后了,迫切地要求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其目的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也是“七五”时期的首要任务,只有革除现行经济体制中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种种弊端,逐步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各种管理体制,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在今后五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一方面是高素质人才的工作岗位缺失,另一方面又有不少高校毕业生无缘就业。经济体制转型、产业结构失衡、高等教育改革不到位是“知识失业”的主要成因。为了从根本上克服“知识失业”,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引导就业观念的转变和人才市场的发展,同时要加大教育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6.
马凯 《瞭望》1993,(50)
“发达的乡镇企业,雄厚的集体经济”,这是“苏南模式”的两个鲜明的特征。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走农工商协调发展新路的“苏南模式”,冲破了旧体制的束缚,为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发挥了巨大作用。 当整个经济体制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建立社会  相似文献   

17.
实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需要“企业重建”于秀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经济理论提出的巨大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是一种经济体制的改革,更是一种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改变。这种深刻变化预示着我国社会将由此而面临一些新...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地肯定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是对马克思  相似文献   

19.
党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准则需要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赵紫阳同志在最近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作的关于制定“七五”计划建议的说明中,进一步明确指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中之一是:“逐步减少国家对企业的直接控制,建立健全间接控制体系,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经济运行”这说明法律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西安市第一律师事务所开展法律顾问活动的实践,便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西安市第一律师事务所从一九八二年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开展法律顾问工作,经过试点、起步、发展三个阶段,截至一九八四年底,这个事务所的律师们已承担了一百四十六个单位的法律顾问,其中经济单位一百二十三个(中央部属单位二十一个;省属单位十一个;市属单位七十五个;区属单位六个;“两户一体”十个),包括工矿企业、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改革——首先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现象,是世界历史发展中出现的一个现象。马克思、思格斯和列宁都没有制定过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的模式,第一个社会主义的模式是在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建立起来的。斯大林一个很大错误就是把一国一时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体制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并要求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行这一模式。作者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在世界历史上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继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生产关系上的又一次伟大的变革,这一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把苏联三十年代建立的经济体制中那些对社会生产发展不利的因素去掉,代之以能够适合各国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作者并对我国当前正在开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城市改革,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