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党史纵横》2006,(12):36-36
现实生活中,理想的德育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呢?在不断的探索中,沈阳市浑河站小学逐渐认识到:理想的德育应该是大众德育;理想的德育应该是真实的德育;理想的德育应该是有理性的德育;理想的德育应该是行动的德育;理想的德育应该是生活德育。为了让德育教育真正回归生活,变神圣德育为  相似文献   

2.
德育目标作为对人思想道德的期望,是一种教育设想和教育理想,反映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要求,应既具有超前性、理想性,又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高校德育目标,是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目标的重要内容。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高校德育目标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理想是,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以至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信念不能动摇,否则就可能误入歧途.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必须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故此要有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要正确处理好现实与理想、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荣誉与利益等关系.要解决腐败问题,必须从制度上、机制上想办法.  相似文献   

4.
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说营造环境氛围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那么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则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因为学科教学始终是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学科德育在中学德育新格局中的应有作用,坚定学生的理想与信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5.
推进德育课程改革,必须把握正确的德育课改理念,因为德育课改理念是德育课改的灵魂,它决定着德育课改的方向。教学是学校的基本组织形式。德育课改必须通过教学的改革来实现,正确的德育课改理念必须具体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德育课改关于尊重主体、回归主体、重视实践、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理念,要求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播式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式、组织式和合作式转变,要求教师教学由走进教材向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转变。具体来讲,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过去我们过于拘…  相似文献   

6.
从关学的视野反观道德教育,从德育的视野体悟关学,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知性德育要跨越其困境,实现改革效果明朗化,必须进行美学取向的实践。德育与美育同构的过程主要体现为道德内化过程,可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德育与美育的共同价值指向是善,美育给予德育的最根本的东西是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7.
试析高校德育观念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劲松  周春芳 《探索》2002,(3):107-109
本文作者分析了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负效应,并就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德育观念之转变提出了自己的有关看法.  相似文献   

8.
杨柳  金雁 《探索》2005,46(6):112-115
德育创新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提出“和谐德育”的新理念,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德育本质的要求。无论在群体层面,还是在个体层面,德育对人的和谐性的培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认真研究人的发展规律,努力倡导和谐德育,用全新的德育理念培育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9.
德育中的道德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道德内化,是指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要求的影响下,将其转化为自身需要,形成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德育中,道德内化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实现内化既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归宿。道德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铸造他们良好的道德人格。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是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教育者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客体,学生经过教育者恰当的启发和引导,当其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后,学生就会由客体变为主体,道德教育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实效性的低迷是一个困扰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下德育实践者的共同问题。面对德育的困境.回溯人类文明的源头,就会发现“对话”与“德育”本为一体,但在今天的德育中却难见“对话”的踪影。借鉴先人的德育智慧,会对我们的德育实践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要科学高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就必须在认识、把握德育过程特点的基础上,科学地优化德育过程。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4,(1):35-36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党的理想,既博大深邃,又简约朴实;既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又忠实地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远大的,又是与现实紧密相连的。只有准确把握党的理想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实效性的低迷是一个困扰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下德育实践者的共同问题。面对德育的困境,回溯人类文明的源头,就会发现对话与德育本为一体,但在今天的德育中却难见对话的踪影。借鉴先人的德育智慧,会对我们的德育实践大有裨益。一、古典德育的对话智慧  相似文献   

14.
冯夏根 《探索》2007,23(6):140-143
新时期,德育面临着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及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深刻社会变迁的挑战.传统德育在急剧变迁的社会现实面前,表现出巨大的困境.适应时代需要,构建新型的开放德育模式,是当前我国德育必须实现的重大转折.开放德育的内在张力表现为一方面,德育必须面对现实,立足生活,这是德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另一方面,德育又必须超越现实,以人为本,这是德育的内在本质与现代使命.开放德育既要适应时代的需要,体现出其应有的时代价值,又要具有引导社会价值取向、提升社会成员道德水平的超越功能,表现出现实与超越之间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15.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发展目标的向往和追求,信念则是人们对理想目标的执着和持守,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有坚定的信念。理想和信念具有巨大能动性,是我们攻坚克难的精神支柱、引领发展的价值导向、凝心聚力的思想基础。理想和信念来源于现实,反作用于现实,也必须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中国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主体,只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不懈实践,就一定能够把理想信念变成现实的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德育要重视环境影响的强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与环境是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两个重要因素。在开放的社会里,相对于德育的作用,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正在呈现逐渐强化的趋势。如果环境的影响与德育的作用在方向上相反、性质上相悖,环境就会消解德育的效果。为此,德育除了提高理论教育、生活指导的质量外,还应该积极探索开发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利用环境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管理德育是与“就范式”管理德育完全不同的德育模式。构建主体性管理德育模式对于高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新的有效的高校德育机制,促进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要建立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加强高校管理德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以“模式”的研究方法努力认识和把握其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8.
虽然根据目前德育实效的诸多理解,德育实效可以理解为德育目标的达成状况,或德育功能发挥状况,或德育价值实现状况,或教德育投入产出效益,但德育实效实质上是教育内容要求被教育对象的认同、接受和实践的现实状况。虽有德育评估指标体系,但是这种评价模式注重德育实践整体的系统性评估,而且是从教育目标要求而非教育内容要求角度来确定评估指标;虽有基于品德素质要素结构建立学生品德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但它是对品德素质现状的评估而不是对德育实效的直接考评;虽有检验德育实效的宏观标准,但都抽象宏观且不具有可操作性。德育实效测评的出路就在于根据教育内容要求建构具有可操作性的德育实效测评标准。  相似文献   

19.
对应用型大学德育基本内涵、特征和原则的研究探索,是研究应用型大学德育的逻辑起点。应用型大学德育内涵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方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必须贯彻落实大学德育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是应用型大学德育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生特点,实现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与应用型大学立德树人的标准相统一。应用型大学德育和其他类型高校德育相比,具有注重知行合一和应用为本、突出学以致用和因材施教、侧重两个课堂相结合和以文化人的三个特征,实施上应体现本土化、本校化和实践化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20.
当代道德教育中存在这样一种认识:提高人的道德觉悟、思想水平重要的在于找到人的本质、人的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实现对人一劳永逸的把握。这是一种本质主义的德育。它的产生主要是受实体主义哲学传统的影响。本质主义由于本身存在的流弊,无法解决道德教育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与问题。反思和批判本质主义德育,实践思维和德育叙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