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院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人们法治观念的增强及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新的形势对法院调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视我国现行法院调解,还存在诸多弊端,严重阻碍了其作用的发挥。因此,有必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现行的法院调解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有效预防、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在全社会建立健全"大调解"工作制度很有必要且势在必行"。大调解"工作制度的健全和实施,应当以化解社会矛盾为目标、以创新调解机制为动力、以健全调解机制为保障。针对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开展以基层调解为重点,职能部门履职尽责,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调解体系,及时发现控制调解各类矛盾纠纷,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相似文献   

3.
陈文杰 《当代贵州》2022,(29):66-67
<正>思南县实施“八强八新”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工作举措,加强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及时妥善将各类矛盾纠纷消化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思南县积极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工作机制,实施“八强八新”工作举措,加强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做到教育走在预防前、预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及时妥善将各类矛盾纠纷消化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开创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没有稳定的基础,就没有和谐的局面,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及时有效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是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调解,是我国传统的化解矛盾纠纷的有效办法。“和为贵”式的调解深深渗透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心理中,对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保障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我国现有法律规定,我国的调解制度主要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大调解制度体系,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由这三大调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的"教化型调解"存在的环境是封建社会和计划经济社会这样的"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社会"对诉讼调解有内在的需求,诉讼调解也依赖"一体化社会"提供干预的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被区分为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相应的诉讼模式也由职权主义转化为当事人主义模式.在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下,审判权对当事人的实体权利进行干预失去了正当的基础.法理的分析也表明调解与诉讼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多年来,调解与审判关系的摇摆正是这种种矛盾的体现.调解应逐步转化为和解,且应与诉讼进行适当分离,调解不应再成为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2,(15):8-8
要切实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努力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健全完善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加强专业化、社会化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努力化解医疗纠纷、交通事故等方面的矛盾纠纷;要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依法及时、就地进行调解,不断提高调解质量和调解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当前是我国社会矛盾易发多发时期,而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途径较为单一,过多地依赖诉讼解决纠纷渠道,非讼解决纠纷渠道如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严重不足;今后我国应当建立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渠道,在组织、人员、程序、效力等方面发展非讼解纠力量,建立健全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高效快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8.
<正>(一)调解员职业纪律1.不得徇私舞弊这要求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要不徇私情,不弄虚作假,不偏袒任何一方,必须秉公调解,严格依照有关规定作出公正处理。2.不得对当事人进行压制、打击报复在调解过程中,当事人作为矛盾纠纷的利害关系人,有时难免情绪激动,不听调解员的劝告,甚至对  相似文献   

9.
车俊 《求是》2006,(17)
随着改革的深化,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数量趋多、主体多元、原因复杂、处理难度加大等新特点。如何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河北省委、省政府坚持两手抓,一方面,坚持防范在先,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领导干部要坚持依法行政、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另一方面,按照胡锦涛同志关于“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结合起来”的重要指示和罗干同志关于“要高度重视各种调解工作在化解矛…  相似文献   

10.
当前社会各方面的矛盾纠纷日益凸显,整合调解资源、强化调解职能、建立完善多元调解机制对有效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为此,应从强化思想认识、完善机制制度与保障体系等方面着力健全社会矛盾多元调解机制。  相似文献   

11.
李振国 《共产党人》2012,(Z1):11-14
正当前,宁夏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是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也是人民调解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步伐,整合各类调解资源和手段,着力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长效工作机制,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不仅势在必行,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当前农村基层纠纷的行政调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农村基层矛盾纠纷十分复杂,纠纷解决机制呈现多样化特点.本文考察了农村基层纠纷的行政调解,并从基层传统观念、基层司法救济的不足与缺陷、基层政府的法律和行政责任、基层行政调解的优势等方面论述了当前乡镇政府调解基层纠纷的社会条件和必要性,同时也考察了基层政府在行使行政调解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困境,对完善和改革基层行政调解制度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陈乃举 《新长征》2012,(2):64-64
我国目前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和调解各类纠纷,大家都会想到化解矛盾的主要方式是沟通,但沟通需要语言交流,怎么说话,讲什么样语言,效果大不一样。  相似文献   

14.
[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征地规模。征地速度、征地幅度都在急剧增长,因征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因征地纠纷引发的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经常发生,成为影响农村稳定与社会安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力运用大调解方式,对于公平公正地保护每一个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在社会转型和矛盾凸显期,"调解"尊重历史传统,符合社情民意和社会管理的客观规律。它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方式;是维护稳定的积极探索;尤其是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国有重视调解的历史传统。"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的话至今为人乐道。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有厌讼的传统,民间纠纷,居间调解,无伤和气;对簿公堂,打官司,一向被认为是迫不得已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徐疆 《实事求是》2012,(2):62-63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矛盾凸显期,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社区成为社会矛盾的聚集点,应当创新社会管理,从源头上治理城市社区矛盾。新疆城市社区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社区矛盾的复杂性、多样性。为此,应当构建城市社区“大调解”工作体系,衔接好社区调解、司法调解人进社区和社区警务调处工作,筑牢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相似文献   

17.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调解是解决社会纠纷、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最佳方式。但由于立法滞后,调解在法律制度设计上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构建以法院调解为核心,多种调解与法院调解链接运行的大调解制度,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电视调解是人民调解在现阶段的一种新的发展形式,是人民调解和电视媒体的联姻,二者的强强联合,对于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规范意义上的电视调解不同于一般的情感类谈话节目,其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电视调解也不同于一般的人民调解,它有调解的公开性、非地域性、影响的广泛性等优势,但也面临个人隐私的曝光、娱乐化倾向、节目的公益性与私利性矛盾等问题。因此,在实践中应注重当事人的隐私保护,警惕"娱乐化"的侵害,更多地体现社会关怀与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9.
矛盾纠纷化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成效直接关系到地方的和谐稳定,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地经过不断实践,积极寻求解决制约发展的因素,力求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但在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矛盾纠纷化解基础薄弱,队伍建设力度不够;群众素质不均衡,调解工作难以深入开展;排查预警机制不健全,难以及时掌握矛盾信息。为此,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采取切实措施,更好地完善纠纷化解机制,从而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主要措施有:坚持源头预防原则,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完善排查预警机制,消除矛盾纠纷隐患;健全调处化解机制,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效率。  相似文献   

20.
彭州市在面临涉灾矛盾纠纷大量涌现,社会管理问题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把挑战作为机遇,大胆探索实践创新“131N”基层村级治理机制,充分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资源,上下联动、多部门配合,克服困难,在灾区率先全面健全了大调解的工作体系,有效地把大量涉灾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