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程度,而判断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水平,则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执政党能否实现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在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虽然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但也取得了巨大的功绩。中国共产党的四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科学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和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并创立了人民民主理论,丰富并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为科学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本文在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党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上来探讨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3.
致力于现代化伟业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理想社会为主线,但因其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所需解决的时代课题、所已掌握和所能调动的客观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差异,他们的理论与实践也存在差异并在不断发展.在世界观、方法论层面,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从"革命意识"和"统治意识"到"执政意识"和"服务意识";在目标战略、工作方略层面以统筹兼顾为一贯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从目标构想到内容设定再到体系形成,从"平均主义"式的同步富裕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再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制度框架、实际工作中,坚持统一战线理念和制度,从"三三制"、"人民民主专政"到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再到对新阶层的科学判断,从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形态的架构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设计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自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但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的不同阶段,改革任务、改革思路、改革政策、改革实效乃至改革侧重点和关注点的变迁引致改革评价的差异。站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新起点,回顾改革历程和既有轨迹,反思改革的是非得失,在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的指引下,中国的改革必将迎来新的辉煌。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探寻到继续推行改革的动力,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对改革共识的不断探索上。“以人为本”、“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构建正确协调科学处理社会矛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改革新共识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5.
古诗云“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振兴 ,多少有识之士在不断地探索和寻求着救国救民的道路。然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中国人民才有了光明之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 :“一个世纪以来 ,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 80周年之际 ,缅怀革命先辈依据特色 ,独辟蹊径的丰功伟绩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 ,但是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6.
所有制理论与实践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历来重视所有制问题。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表明,中共在所有制理论认识上不断深化和发展,这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并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政党的价值理念是政党意识形态的灵魂。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为保证其政党价值实现所应坚守的真理性观念,它既具有共时性的特点,也具有历时性的面向。在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理念呈现为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坚守共产党主体性意识和集体觉悟以及组织、动员和信赖人民群众等理念。这三个面向价值理念的实现有三个路径:其一是向下转化为党员的工作作风;其二是向上升华为党员的理想信念;其三是要借助于党组织法治的制度形式。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晚年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视为哲学基本问题,并将其作为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依据。学界在检审传统教科书的过程中,对恩格斯的这一认识进行了反思,进而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否构成哲学以及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提出质疑。本文通过对哲学与具体哲学形态、基本问题与中心问题进行区别和分析,指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通过阐明实践同思维与存在的内在关联,指出虽然具体表现形态有所差异,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仍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当代澄明,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伍瑾 《法学》2007,(1):61-64
童教授前后两文的本意是提醒人们不要过度阐释物权的平等保护,并希望用释宪的方式消除平等保护违宪的嫌疑。不可以离开宪法理解民法的平等原则。民事主体资格之间的不同是宪法基本经济制度条款的直接反映,是最大的法律差别。指出平等保护原则与宪法基本经济制度条款有冲突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物权法的通过设置障碍。刑法上对不同主体的区别对待客观上是特殊保护。  相似文献   

10.
高汉荣 《行政与法》2002,2(11):59-62
本文阐述了在中国共产党80年的光辉历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以自己的实践创造性地不断探索和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并从中得出三点启示: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把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摆在首位;必须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意识形态管理工作;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农民问题进行的90年代艰辛曲折的探索。在民主革命时期,党认识到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因而和农民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党对农民问题的探索出现了失误,党既想迅速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面貌,又想摆脱资本主义式的发展道路,因此,采取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政策及措施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并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改造对象,其结果是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革开放后,农民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党的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政策和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破解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宪法上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从宪法规范上看,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虽然性质不同,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二者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应当受到平等保护。基于国家的宪法义务,国家在立法、公共政策制定等不同领域,应当维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落实非公有制经济的宪法地位。从新中国历史来看,非公有制经济宪法地位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宪法视角探讨非公有制经济的演变、规范结构及实践功能,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增强经济发展的预期,推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陈曦  侯震 《行政与法》2021,(4):12-20
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光辉奋斗历程当中,面对危机和风险从容应对,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应对危机和化解风险的根本保障,坚定理想信念是党应对危机和化解风险的关键要素,实事求是是党应对危机和化解风险的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党应对危机和化解风险的重要方法,人民群众是党应对危机和化解风险的坚强后盾,伟大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4.
李秀忠 《政法论丛》2005,3(2):28-33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法制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国初期党制定了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从政治上加强了法制建设的领导;明确了健全人民民主法制的目的: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稳定社会和恢复国民经济;党注重培养人民群众的守法思想,加强对法律工作者素质的培养;要求党员带头遵纪守法,为法制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罗莎·卢森堡认为民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无产阶级专政就是社会主义意义上的民主,实行党内"自我集中制",同时通过实行普选制、广泛的自由和绝对的公开监督等途径来防止权力滥用,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目标。她的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今年法国总统大选中,法国社会党不敌对手,败给了萨科齐领导的人民运动联盟,虽然它失败了,但它为参加竞选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其中一些做法值得中国共产党学习和借鉴。本文简单叙述了法国社会党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它采用积极的政策,指出了它在政策上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进行执政能力建设中,应该从法国社会党失败中吸收的几点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王伟光 《中国监察》2012,(23):46-47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对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满怀信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十八大精神,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设廉洁政治,我们特邀部分专家学者撰写了系列解读文章,现陆续刊发,供大家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使人们形成了对社会主义内涵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也决定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差异性诉求。但是,人们在不同时期对社会主义本质内容和价值内涵的不同理解,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特征。社会主义最初的基本内涵、价值本质与核心价值观念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得以萌发。科学社会主义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维局限,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任务目标和实现手段,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中国共产党在汲取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真正弄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努力将之付诸实践,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内容和价值内涵认识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19.
论非均衡经济制度下税法的公平与效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怡 《现代法学》2007,29(4):97-105
我国的非均衡经济制度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这得益于社会转轨时期两种经济模式并存,其制度资源新旧交替的溢出,令"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左右逢源;然而,贫富失衡的社会必须内生衡平的法律机理予以回应,作为转移支付实现社会财富公平分享的税法,其调节功能的非均衡构造和回应只有在特定的本土制度资源的基础上对症下药,以税负的实质性公平原则契合现实的不平衡状态,方能达到共富和谐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想、信念的观念,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反映。法治理念的树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